我國的基礎測繪起步晚,但是經過測繪工作者的努力,我國基礎測繪完成了由小到大,由弱變強的宏偉蛻變。回顧我國的基礎測繪發展史,大致可分為5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承擔著不同的時代發展任務,未來,隨著十三五規劃的逐步落實,我國的基礎測繪必將更上一層樓。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基礎測繪從小到大,由弱變強,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大量地理信息保障服務。在全國范圍內建立了平面、高程和重力基準體系,完成全國衛星導航定位基準站網建設,初步構建了全國衛星導航定位服務系統;完成中蒙、中印、中巴、中尼、中緬、中俄、中朝、中越等國境線和多國行政區域界線的勘界工作;建成國家基礎地理信息系統1:100萬、1:25萬和1:5萬數據庫, 1:400萬地形數據庫、重力數據庫等全國性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庫;實現1:5萬基礎地理信息對我國陸地國土的全部覆蓋并實現重點要素年度更新,1:1萬地圖覆蓋58%陸地國土,基本完成省級1:1萬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庫建設;進行了多次珠穆朗瑪峰高程測量;為我國歷次南、北極考察提供了有效的測繪保障;測制了大量國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圖,其中1:100萬、1:50萬、1:25萬、1:10萬、1:5萬地形圖覆蓋全國大陸,大中城市測制了大量1:5000、1:2000、1:1000和1:500大比例尺地圖。這些測繪成果在國民經濟建設諸多領域發揮了巨大作用。
從技術手段及成果服務方式看,新中國基礎測繪的發展大致可以分為5個階段。
1979年前:模擬產品不尋常
新中國成立初期,百廢待興。測繪裝備落后,資料匱乏,物質條件非常艱苦,難度之大可想而知。廣大測繪工作者們以大無畏的革命精神,克服重重艱難險阻,在一張白紙上繪出新中國的建設的美麗藍圖,在各個方面取得了輝煌成績,基礎測繪也不例外。
測繪基準構建成績卓著,建立了1954北京坐標系。截至1973年全國共測定10個天文基本點,構成了第一個全國天文經度基本點網。1966年基本完成全國大陸范圍內的國家天文大地網、精密水準網、重力網布測。1973年國家測繪總局重組后,基礎測繪工作陸續恢復,至1975年基本完成全國天文大地網的野外測量和國家第一期精密水準網(國家一、二等水準網)。70年代末建立起新的大地坐標系和地心坐標系,建成全國天文大地網,一、二等水準網,國家重力基本網和衛星多普勒網等基礎設施。1975年,我國測繪工作者對珠峰進行了高程測量,海拔8848.13米這一數據得到全世界的認可。
基本地形圖施測大規模展開。1958至1969年,國家局累計完成1:1萬比例尺地形圖測繪15020幅,面積達38萬多平方公里,1973年國家測繪總局重建后又陸續測繪14429幅,面積約37萬平方公里。此外還測繪了大量1:1000、1:2000、1:5000和1:2.5萬地形圖。
地形圖編制碩果累累。截至1969年,編成1:5萬地形圖147幅。到1970年編制完成1:10萬比例尺地形圖4000多幅。1975年完成青藏高原地區和中國北部缺圖地區1:10萬地形圖測繪后,覆蓋全國的第一代1:10萬地形圖全部測繪或編繪完成。軍隊測繪部門在1951年用民國時期地圖為主編制完成1:50萬陸、海、空軍共用圖,1970年后以新測地形圖為基礎資料編制成1:50萬地形圖。這一時期還開展了省、地、縣、社各級地圖、農業建設規劃圖、經濟地圖集和綜合性地圖集的編制業務。
80年代:數字產品逞英豪
上世紀80年代以后,傳統的模擬測繪技術體系向現代的數字化測繪技術體系、信息化測繪技術體系轉變,傳統的大地測量地面定位手段為衛星定位所取代,高分辨率遙感影像資料大大加快了地理信息的獲取與更新速度,數字攝影測量和地理信息系統技術改變了傳統的地圖測制手段,3S技術的集成化和一體化開始走向實用。這一階段,我國開始組織數字測繪產品規模化生產,3S技術開始得到廣泛應用。
測繪基準建設日趨完善。1982年完成全國一、二等天文大地網布測和平差,建成國家平面控制網,建立了1980國家大地坐標系統——西安坐標系,精度更高。1984年建成國家一等水準網,1988年建成總里程13.6萬公里的國家二等水準網,并建立了1985國家高程系統。1984年至1985年建成1985國家重力基本網,密度和精度大幅提高。1998年開始布設新一代國家重力網,建成了2000國家重力基本網。
衛星大地測量突飛猛進。1979至1989年是大規模開展多普勒衛星定位測量階段。1988年,國家局利用多普勒衛星定位技術開展了南沙群島定位網與全國天文大地網之間的聯測工作。同年,中國大陸架GPS衛星定位網開始布設。這是我國首次應用GPS于大地測量,填補了我國衛星大地測量定位的空白。
這一時期陸續開始1:5萬和1:1萬地形圖更新測繪。到1989年,共更新測繪4932幅,約12萬平方公里。完成編制、印刷全國第二代1:100萬地形圖工作,標志著我國基本比例尺地形圖編制達到新的水平。1982至1986年,國家局出版1:100萬地形圖簡化版,1987年再次改編。1989年全國1:25萬地形圖編制完成,國家局又據此編制成全國第三代1:50萬地形圖。
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國家局著手建立數字化測繪技術體系,提出了建設國家基礎地理信息系統的整體部署。1985年,國家計委、國家科委和國家局將國土基礎信息系統(即后來的國家基礎地理信息系統)作為“七五”攻關項目立項,1986年正式啟動。
90年代:數據庫神通真廣大
90年代以后,隨著現代測繪科技的發展,我國不斷完善大地基準、高程和重力基準,初步建成了動態、高精度、多功能的基準體系。建成2000國家大地基準和2000國家重力基準,各級地方也建立了適應測繪現代化要求的區域性測繪基準,初步形成了我國新一代測繪基準體系。實施了國家第二期一等水準網復測,使1985國家高程系統的精度和現勢性進一步提高。對1985年重力基本網增測和復測了國家重力基本點。建成由818個點組成的國家高精度GPS A、B級網,實現了三維地心坐標的全國覆蓋,精度比1985國家大地控制網提高兩個量級。
1995年,國家決定在全國范圍內對基礎測繪實行分級管理,這是一個具有重要意義的事件。1997年,基礎測繪正式列入國家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年度計劃,為測繪事業長期穩定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基礎測繪經費投入逐年增長。
地形圖更新速度加快了。1990至1997年,國家局系統共完成1:5萬地形圖更新測圖6184幅;1990至1998年,共完成1:1萬地形圖更新測圖38070幅。
數據庫建設是這個時期大亮點。1994年,國家基礎地理信息系統全國1:100萬地形數據庫、1:100萬地名數據庫和1:100萬數字高程模型庫,1:400萬地形數據庫和實驗性重力數據庫通過專家鑒定。為進一步滿足我國在解決資源、環境、人口、防災減災、可持續發展等重大問題的需求,國家局1993年啟動1:25萬數據庫建庫工程,1996年4月開始全面建庫。1:25萬數據庫成為中國國家空間數據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1998年11月通過國家驗收和專家鑒定。全國1:25萬數據庫覆蓋整個國土范圍,可以實現在全國范圍對居民地及地名、縣級以上(含縣級)行政境界、國家級干線公路、鐵路、5級以上(含5級)河流及大型湖泊等逐個實體地進行快速查詢檢索,為國民經濟信息化提供了數字化空間信息平臺。
2001-2010年:成果應用上臺階
這是我國測繪業從后臺大步走上前臺的變革時期,國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成效顯著,數字城市建設逐步展開,天地圖開通,應急測繪水平大大提高,測繪服務的舞臺大大拓寬。
現代測繪基準體系建設強力推進,似大地水準面精化工作基本完成,多個省市建成衛星定位連續運行基準站網,并推進測繪基準信息社會化服務,2000國家大地坐標系于2008年7月正式啟用。2002年,2000國家重力基本網項目完成,我國建成新一代重力基本網。2003年,2000國家GPS大地控制網通過驗收,我國建立新一代地心坐標系統。2004年8月,測繪隊員在北極黃河站建立了我國第一個北極GPS衛星常年跟蹤站。同年11月,投資近2.6億元的國家基礎測繪設施項目通過竣工驗收。
數據庫建設取得重大進展。2003年推出新版1:100萬比例尺數據庫。2006年建成國家基礎地理信息系統1:5萬數據庫,并開始實施數據庫更新,更新后的信息現勢性整體提升20至30年。工程在國家重大項目、地方經濟發展、應急救急保障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并為構建數字中國地理空間框架、全面建設“一張圖、一個網、一個平臺”奠定了基礎。
航空航天遙感資料獲取發展迅猛,完成大量國家基礎航空攝影,航空航天遙感影像陸續覆蓋全國,逐步建成國家航空航天遙感影像數據庫。影像獲取體制機制不斷優化。2009年成立國家局衛星測繪應用中心,我國首顆高分辨率民用立體測繪衛星資源三號衛星發射成功并得到廣泛應用。開展了高分辨率航空攝影試點工作,采用多種方式調動了航攝企業的積極性。
2005年,國家局組織開展珠峰高程復測,獲取了珠峰巖石面海拔精確高程為8844.43米,標志著人類對地球的認識達到新的高度。
這個時期,基礎測繪經費管理辦法發布;國務院印發《全國基礎測繪中長期規劃綱要(2006-2020》,明確了全國基礎測繪的七項主要任務;印發《關于加強測繪工作的意見》,基礎測繪戰略地位進一步夯實,中央及地方財政對基礎測繪建設的投入大幅增長。
十二五:轉型升級氣象新
“十二五”是我國測繪地信業變革深刻的時期,“三大平臺”建設,尤其是地理國情普查和監測的開展,測繪服務方式發生很大變化,成果應用開創新局面,有力支持了測繪轉型升級。
國家現代測繪基準體系基本建成。2012年6月,國家現代測繪基準體系基礎設施建設一期工程啟動,現已建成國家衛星導航定位基準站網和最高等級的大地基準框架;布設了衛星大地控制網,觀測了12.2萬公里一等水準路線,國家高程控制網精度和現勢性顯著加強。同時建成由1879個基準站、數據傳輸線路、數據處理平臺、產品播發平臺等組成的全國衛星導航定位基準服務系統,可提供分米級、厘米級實時導航定位服務和毫米級事后定位服務。目前,三維、動態、地心、幾何基準與物理基準相統一的現代測繪基準體系初步建成,測繪基準體系的成果精度和數據現勢性全面提升,步入世界先進行列。
基礎地理信息資源得到極大豐富。國家西部測圖工程竣工,首次實現1:5萬基礎地理信息對陸地國土的全覆蓋,標志著數字中國地理空間框架初步建成。國家1:5萬、1:25萬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庫持續更新,基礎地理信息資源現勢性全面加強;1:1萬基礎地理信息覆蓋陸地國土58%;1:2000基礎地理信息基本覆蓋了全國城鎮地區,基本形成了以國家級1:25萬、1:5萬,省級1:1萬,市縣級1:2000、1:1000、1:500數據為核心的多要素、多尺度、多時態基礎地理信息資源體系。國家1:5萬、省級1:1萬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廣泛應用于政府決策、電子政務、國防建設等領域,在玉樹地震、舟曲泥石流、云南魯甸地震、四川雅安地震等應急救災中,利用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庫成果制作提供了逾萬幅專題地圖。
實現數據庫動態更新常態化。國家局于2011年完成1:5萬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庫更新工程,建成覆蓋我國國土面積比例尺最大、精度最高的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庫,標志著我國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庫建設進入世界先進行列。在此期間,國家局每年組織完成1次1:5萬地形數據庫更新。同時,利用1:5萬數據庫增量成果,實現了1:25萬、1:100萬數據庫快速聯動更新。“十二五”期間共完成3次1:5萬數據庫重點要素更新和1次全要素更新,完成2次1:25萬數據庫更新和1次1:100萬數據庫更新,更好地滿足了各行各業和社會公眾對基礎地理信息的需求。
海島(礁)測繪項目實現地理信息覆蓋范圍從陸地向海洋拓展。海島(礁)測繪工程一期工程初步建立了陸 海一致的高精度海島(礁)測繪基準體系,查明了海島(礁)的數量、位置及分布,完成了6000余個重點海島測圖,建立了海島(礁)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庫和應用系統。工程還完成了190萬平方公里覆蓋近海海域航天影像獲取和6萬平方公里重點近海海域航空影像獲取,豐富了海島(礁)測繪影像數據資料,為摸清我國海島(礁)數量及位置,準確掌握海島(礁)基礎地理信息提供了支撐。
遙感影像獲取應用及時高效。測繪地理信息部門累計獲取航空攝影資料375萬平方公里、5米分辨率衛星影像102萬平方公里、優于2米分辨率衛星影像244萬平方公里,數據內容不斷豐富,現勢性整體提升,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及時有效的遙感影像保障服務。
社會主義新農村測繪保障碩果累累。全國測繪地理信息部門開展了農村基礎地圖測制、區域地圖編制、實用專題地圖制作、縣域基礎地理信息平臺建設、涉農地理信息服務系統開發工作,推出了大量適農惠農地理信息產品,農村地區測繪成果短缺的問題得到緩解,一縣一圖、一鄉一圖、一村一圖劃順利推進,為新農村建設規劃、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自然生態保護、土地資源管理、農村信息化建設提供了有力保障。
文 章部分內 容來源 勘測聯合網
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聯系/合作: 微信 214979525
測繪行業服務平臺
產品目錄
住建部技工證《測量放線工》
中建協八大員《測量員》《施工員》
交通運輸部《公路工程測量員》
水利八大員《施工員》《質檢員》
工信部人才中心《地理信息技術應用》
技師/高級技師《工程測量員》 福州
2025注冊測繪師 視頻課件
備考習題APP,金考典
注冊測繪師 繼續教育抵充學時 課程
民航局 CAAC 執照,全國均有考點
AOPA 飛手證(三類、四類)
代理申報《無人機運營合格證》
空域申請 代理服務,讓飛行安全合法
CORS:華測、移動、全國賬號
幫您推廣:社 群公眾號
中專學歷提升《建筑工程》多個專業
智慧工程研究會《社會穩定風險評估》
實操教學:工程測量、航測 等(成都)
往期干貨精選
中測網對話框,發送【關鍵詞】即可獲取
【規范】測量規范、常用Excel表格
【定額】測繪生產成本定額、勘察收費
【資質】測繪資質查詢 /申辦、甲級名單
【GIS】ArcGIS /MapGIS技巧、快捷鍵
【航測】無人機航測流程、規范、案例
【地圖】奧維/谷歌地圖 shp矢量數據
【CASS】快捷鍵、高手技巧、操作視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