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專注終身成長領域的董三自。
自古以來,就有亂世道家出,盛世佛門興的說法。
因此,有人就作出推論,認為道家更有擔當,而釋家則被一些不明究里的人指責:
世道好了你們就出來啦?這不是來摘取勝利果實來了么!
其實這實在是天大的誤會。
儒釋道,堪稱我們文化基石中,鐵三角般的存在。
儒家一直秉承積極入世的態度,為推動社會進步,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貢獻,其功績,自是沒有異議;
佛道兩家,作為兩股輔助力量,也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不過,由于各種原因,人們對佛道兩家的看法,始終存在著一些分歧。
比如上面所說,總有人質疑,認為佛家在亂世總是采取避世的態度,而到了太平盛世,就打開山門,迎接香客,是不是有截胡的嫌疑?
說到底,這跟釋道兩家的不同功用有關。
【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
這句話出自道家經典《道德經》,這是老子在闡述道的功能。
老子認為,道雖然無影無形,卻又無處不在。
祂能夠磨掉鋒利者的棱角,解開紛亂的世事,過濾掉刺眼的光芒,容納世間的塵垢。
這句話,貌似說了很多,實則在強調道的調和之功、順勢而為的智慧。
任你世間萬物,無不在道的五指山中,逃之不脫。
在亂世中,需要的正是道家的這種調和與順勢。
【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
不論多么兇悍、多么囂張、多么不可一世的侵略者、剝削者,必然會失敗,必然會被驅逐!這叫順道者昌,逆道者亡。
因此,在亂世中,道家理念大行其道。
他們懂得,陰陽相生,物極必反,他們相時而動,只待時機成熟之際,便可四兩撥千斤,產生摧枯拉朽的作用!
和平年代,表面看歲月靜好,實則暗流涌動,一場新的“戰爭”正在醞釀之中。
生活好了,物質極大豐富,人們開始沉浸在物欲的享受中。
人心不足,欲望也沒有盡頭,種種享受,層層加碼,有了10萬想100萬,住上100平想300平,我們在對外物的追逐中,漸漸失去了自我……
生活越來越迷茫,沒有了理想的人生,越來越無聊,我們開始跟自己較勁,心靈沖突越發激烈,痛苦中,我們開始尋求刺激,墮落不可避免地發生……
相比外來的敵人,更可怕的對手,是我們自己。
而釋家的作用,在此時顯露出來。
太平盛世,我們需要考慮的是:如何降服自心?如何驅逐煩惱?
這時,可能一部《金剛經》更能令人身心清涼。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這句話,提醒我們,不可執著于物質,亦不可執著于世間一切事物,因為它們不過是因緣和合的產物,只是暫時的幻象。
世間大到山河大地,小到一個念頭,從其產生,到其幻滅,不過是時間長短的問題,最終都將趨向消亡。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當下我們可能是事業有成的老總,是父母的子女,擁有香車豪宅;
未來的某一天,當我們垂垂老去之時,事業在哪?父母在哪?香車豪宅又在哪?即便都還在,當我們撒手之際,有哪一樣能帶走呢!
啥叫有為法?
人為造作的一切。
道家讓我們無為,意思是順道而行;
佛家讓我們修無為之法,其實是讓我們放下對表象的迷戀,去洞察本質。
聽上去很消極對吧,只有有智慧的人才能領悟其中之深意。
不論佛家道家,都在提醒我們:放棄無謂的作為!
世間,唯有某種永恒的事物,值得我們去追尋,去證悟。從這點來說,佛即道,道即佛,根本沒有區別。
可見,釋家與道家,理念并不矛盾,只是各自功能不同,在不同時代背景下,起到的作用,看起來有所不同,其實殊途同歸。
更多精彩見個人主頁。
心智提升,是人生最重要的成長,貫穿一生。
我們的成長目標是:自足、自洽、自在。
我是專注終身成長領域的董三自。
注:圖片侵請聯刪,謝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