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教員是唯一可以改變中國的人,那么尼赫魯就是唯一可以改變印度的人。
1962年以前的尼赫魯簡直就是氣運之子,注定要成為爽文小說主角的那種龍傲天式的人物,用游戲里的話來說,就是六維全A 妥妥六邊形戰士。
印度在他的帶領下,僅僅用了十年時間就從英國殖民地一躍成為南亞霸主、印度洋統治者、最優秀英聯邦成員、僅次于美蘇存在的世界第三。
取得這樣的成績,別說尼赫魯狂了,要換做是我,能比他還狂一百倍。
只可惜明明在南亞服務器混的好好的印度,卻非要往東亞怪物房這個服務器里探頭。
結果就是1962年以后才發現,老天爺把尼赫魯塑造的如此牛逼,完全是為了襯托另一個更牛逼的人物。
而尼赫魯也用一場失敗,證明了自己遠遠沒有資格和教員相提并論。
大家好,我是馮無畏。
本篇文章就和大家聊聊1962年前的印度那么狂的原因是什么,而尼赫魯又是怎樣親手打斷印度的國運的。
二戰結束后,英國國力大損,再加上甘地領導的“非暴力不合作”,它已無力維持殖民地的統治,于是在1947年8月15日被殖民數百年的印度終于獨立了。
然而不到半年,國父甘地就遇襲身亡了,最終他的好戰友尼赫魯成為印度第一任總理,擔起了振興印度的大任。
或許是因為數千年來印度一直在干的一件事情就是被外族征服,以至于讓它習慣成自然,患上了斯德哥爾摩癥,覺得自己就是純正的英國佬。
所以英倫三島衰落了,但大英帝國的榮光不能丟,我印度要責無旁貸的繼承下來。
這叫什么?這叫日不落正統在印度,印度的英語最正宗。
為啥美國佬一年能被印度詐騙走數百億美元,就說那一口摻著咖喱味的地道倫敦老貴族腔,誰聽了不迷糊。
而野心勃勃的尼赫魯完美繼承了英國酷愛擴張、侵略和搞大國政治的基因。
早在印度獨立前,他就確定好了自己的人生奮斗目標,要率領印度的鐵騎打下一個大大的疆域,東至緬甸、西到阿富汗、南達印度洋、北抵中國西藏,建立一個印度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大印度聯邦”。
野心是需要國力支持的,否則就是白日做夢。
但數千年以來,印度一直是一個地理概念,而不是一個統一的國家。
即便獨立后的印度名義上是國家,但本質還是一個松散的聯盟,一個被英國強行捏合起來的縫合怪。
幾百個土邦林立的社會形態,3000多年的種姓制度束縛,典型的封建農業經濟,億萬民眾篤信不疑的各種教派,導致印度存在巨大的宗教、民族、社會、文化差異。
單絲不成線、獨木不成林,一個國家內部都存在分裂,無法凝聚一心,怎么會有能力開疆拓土呢?
所以尼赫魯上來后,首先要干的事情就是清除英殖民主義勢力,削弱封建主義的影響,鞏固印度的統一;進行土地改革,解放勞動力,推動工業化進程,增強印度的國力,最終目的是為了加強中央集權。
為了整合土邦,尼赫魯是威逼利誘加武力蕩平,用上了一切能用上的手段,如果你聽話乖乖交出土地,那我保你做一個富家翁,否則的話別怪天兵降臨蕩平一切。
坑蒙拐騙也好,強取豪奪也罷,總之在尼赫魯的操作下,到了1956年500多個土邦就被收入囊中,并重新劃分行政區域,改建成為14個省 7個直轄市,完成了印度名義上的統一。
之后為了消除英國的影響,加強政府動員力,尼赫魯大量啟用和培養印度本地官員,將軍隊和政府機關國家化,使印度人成為國家真正的領導。
并在農村成立評議會,負責農村的行政事務,保證了皇權能夠下到縣村里,加強了政府對地方的控制力。
多管齊下后,印度的政治版圖算是搞好了,一片散沙的印度逐漸有了現代國家的基礎。
接下來要做的就是發展經濟,把印度打造成為一個工業強國。
1927年尼赫魯訪問蘇聯時,被這個社會主義國家蓬勃向上的發展態勢深深震驚到,也在他心中種下了一顆社會主義的種子。
于是等到他操刀印度的經濟改革時,便也依葫蘆畫瓢學起了蘇聯,從1951年開始定下了3個五年計劃,重點發展一系列基礎工業以及重工業。
與此同時,在國內實行國營和民營并行的混合經濟,將能源以及涉及民生的產業全部劃為國有,從而使國家經濟富有活力的同時政府又能控制宏觀經濟的發展。
1950年印度建國時,印度的GDP約為211億美元,到了1962年已經增長到了429億美元,平均年增長率為4%,總體來說尼赫魯的成績還是相當不錯的。
而在一系列的改革中,最重要也是尼赫魯最看重的就是土地改革。
任何一個農業國家要想轉型為工業國家,土改是必須完成,因為工業需要大量的勞動力和土地來建造工廠,如果土地掌握在地主手里,無疑會成為工業化的最大阻礙。
不說別的就連對共產主義深惡痛絕的蔣校長,在1949年勝利轉戰寶島后,干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土改,就知道其重要性了。
而從50年代初,尼赫魯就下令實行了土地改革計劃,要求廢除地主制度,之后通過政府購買、限制地主土地擁有額等方式,陸續收回了1.73億英畝土地,直接管理2000萬農民。
截止到目前為止尼赫魯一路順風順水,在整合“散裝版印度”的道路上高歌猛進,基本上已經成為工業比較發達的國家。
與此同時在國際上尼赫魯也是做到了文體兩開花。
二戰結束后鐵幕降臨,世界逐漸形成了美蘇對立的兩大陣營,但除此之外還有一個陣營的國家常常被人所忽略,那就是亞非拉剛剛獨立的第三世界國家。
在美蘇爭霸的壓力下,這些新生的國家難免會瑟瑟發抖,害怕哪天城門失火就殃及到了自己。
在這種情況下,尼赫魯站出來高喊別怕,我來罩你們。
1955年的萬隆會議上,尼赫魯積極主張加強亞非國家的團結合作,支持亞非各國人民爭取和鞏固民族獨立的斗爭,并和周總理一起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接著在1956年,尼赫魯和南斯拉夫總統鐵托、埃及總統納賽爾一起拉了個不結盟運動的群,意思就是告訴美蘇,你們爭你們的,我們只管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絕不參與你們的爭斗。
但對于美蘇來說,印度,一個人口3億,又處在雙方勢力范圍外的大國,是必須籠絡過來的對象。
于是無論美國還是蘇聯對印度都是極力拉攏,而尼赫魯身在其中也是左右逢源、縱橫捭闔,誰都不得罪,誰那都能拿好處。
印度在他的帶領下,幾乎是所向無敵 ,就連美蘇都要給三分薄面,儼然成了世界第三強國。
此時此刻的尼赫魯,是忠誠敬仰的印度國父、第三世界的領袖、蘇聯人民的好朋友、美國人民的好盟友。
每一個頭銜,都代表著他的生而不凡和開掛一樣的經歷,此時他在國內外的聲望此時也達到了頂點。
所以別說他狂,我小時候得了個三好學生的獎勵,就覺得在班里高人一等了,更何況尼赫魯這么多頭銜,人家是真有狂的資本。
但有句話叫做月盈則虧、水滿則溢,當一件事物到達頂峰后就會開始走下坡,國家如此,社會如此,尼赫魯也如此。
就在他個人聲望如日中天的時候,一個困擾他多年的問題逐漸擴大,這也為之后尼赫魯的衰落埋下了伏筆,那就是他在印度國內“威望不足”。
雖然尼赫魯貴為國父,開國領袖,長期擔任總理,但隨著他大刀闊斧改革的深入,很多政策影響了各地黨派和封建勢力的利益,反對他的人越來越多,導致改革開始變得舉步維艱,而究其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得國不正”。
得國正,號召力就強,大家信任你,也愿意聽你的;但得國不正,號召力弱 ,大家只是面子上聽你的,但私下里根本就不服你,你說的話在他們看來就是放屁,你的號令到下面根本執行不了。
拿印度來說,雖然尼赫魯所在的國大黨在印度獨立中居功至偉,但它不是通過火與血的戰爭,而是靠的非暴力不合作以及英國的虛弱。
這導致的后果就是社會結構未經歷大洗牌,原有的社會秩序依然存在,各種勢力依舊根深蒂固,統治階層幾乎沒動,以前的地主階層現在還是地主,以前的買辦階層現在還是買辦,英國殖民時期積累的矛盾,被印度全部打包繼承了下來。
說白了尼赫魯的統治,只是各大勢力的相互妥協而已,你干得好了我們尊稱你一聲老大,可要是干的不好損害到我們的利益,那把你換掉也不是不可能的。
就像我國歷史上的晉朝,得國靠的是祖上背信棄義、當街弒君,最終司馬炎才有機會從孤兒寡母手里搶走國家。
那么假設你是西晉人,當你看完漢朝高祖劉邦的建國史,再對比下本朝的武帝司馬炎,你會有任何的崇拜感和信任感嗎?
想必只會在茶余飯后跟別人吹牛逼說,司馬炎就是投胎好,要換是我,我也能黃袍加身榮登大位。
至于那些世家大族,對司馬炎又能有多大的尊敬和服從呢?
其實理就是這么個理,新中國和印度成立前,都是勢力組成復雜、人口眾多,可土地改革同樣的一件事,為什么我們能做到呢?
就是因為從清末開始,我們真刀真槍的打到了幾十年,徹底打碎了原有的社會秩序,什么封建殘余勢力、買辦勢力、帝國勢力,最后全部被我們統統掃地出門,教員的威望一呼百應,所以不存在什么命令執行不下的情況。
說回到尼赫魯,如果當初甘地提出的“非暴力不合作”后,尼赫魯能高喊槍桿子出政權,然后拉著一支部隊上了山,之后在英軍和印度反對派的圍剿下,四渡恒河,最后指揮軍隊完成德里戰役,孟買戰役、加爾各答戰役,徹底趕走英國殖民者,粉碎印度傳統勢力,廢除種姓制度,那么再制定土地改革時,誰要敢反對,印度人民一人一口唾沫都能把他淹死。
但可惜的是尼赫魯的出身,就決定了他沒有這樣的勇氣,出生于高種姓,祖輩世代為官,從小就生活在蜜罐里的尼赫魯,本身就屬于印度的統治階層。
而革命就是在革統治階層的命,所以你讓尼赫魯革自己的命,他沒有那樣的決心,但維護種姓制度和階層利益的私心倒是有不少,以致他的每一項施政都不徹底,最終演變為對舊勢力的妥協。
而建國和改革的不徹底,最終導致尼赫魯在印度的威望不足,土改不僅實施不到位,反而被地主階層鉆空子趁機,侵占大片良田。
根據印度官方數據,1951年負債農戶占農業總戶數的44.5%,可到了1956年土改轟轟烈烈執行了五年,這個數據反而增至64.5%,大量貧民流離失所。
1958年印度發生經濟危機,更加劇了人民的苦難,各種反饑餓斗爭、土地斗爭層出不窮,局勢動蕩不安下,印度舉國上下怨聲載道,國內矛盾已經十分嚴重,尼赫魯領導的國大黨政治威信遭到嚴重挑戰。
到了1962年9月,甚至有反對黨站出來要求尼赫魯下臺。
此時的尼赫魯已經是焦頭爛額,迫切需要提升個人的政治威信,來增加自己對印度的控制能力,并震懾印度內部的分裂和反對勢力。
而最有效、最能凝聚印度人民并提高個人威望的辦法,不是互相交流,而是給他們創造一個外敵,把國內矛盾引導到國外,并帶領印度人民戰勝這個敵人。
望向四周,緬甸、尼泊爾等太弱,巴基斯坦已經被打殘,那么剩下的只有北邊的鄰居中國了。
而當時的中國,被美國封鎖,與蘇聯交惡,國內外形勢十分危險,橫向對比的話,可以說那是中國最弱的時候,也是印度最強的時候。
在尼赫魯的心里,我印度世界第三,參加過二戰,有上一任霸主留下的資產,這一屆兩個幫派的老大,給我站臺還給援助,這就叫優勢在我,所以打中國肯定是必勝的。
這就是一場用來給自己刷威信的立國之戰 ,打完之后,到時候我在軍隊中威望大增,就能控制住軍隊 威懾反對派,那想怎么改革不就我一句話的事。
于是在春秋大夢中,印度不斷主動擴大與我國的領土爭端,面對我國的忍讓和遞過來的臺階,已經狂到直接把臺階拆了,之后更是得寸進尺 挑起多次流血沖突事件。
尼赫魯還叫囂到將會"以軍事力量對付中國",到了1962年10月12日,尼赫魯悍然不顧一切,公開下令給印度軍隊要“清除掉”駐守在中國邊境的中國軍隊,接著印度侵略軍隊就在中印邊界東段和西段發動了大規模的武裝進攻,造成了兩國之間的空前嚴重的軍事沖突。
于是接下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是可忍孰不可忍,勿謂言之不預也,10月20日中國正式打響對印自衛反擊戰。
就在解放軍主力部隊抓緊時間趕往邊境的時候,捷報傳來了,邊防部隊已經吊打了所謂的印度精銳,以至于指揮員張國華將軍直接說道:這樣容易取得的勝利,在我當兵的33年里還是頭一次。
當然這場戰爭中最經典的一幕,還得是以龐國興為首的三幻神組合,敵人非但不投降,還膽敢向我們還擊!
其實有一說一,尼赫魯在南亞次大陸上也是千古無二的雄主,他的戰略布局和權謀在那一塊難逢敵手,如果不是瞎了心和中國打仗,能專心的把印度國內的事情處理好,絕對是偉人級別的,死后定能得個印武大帝的謚號。
但可惜他非要去開啟長城守望副本。
結果戰敗后,在國內尼赫魯的威望一落千丈,直接從云端直接摔進泥潭 ,僅僅兩年后,就在羞憤難當中郁郁而終,他的一系列改革也隨著他的身死而政熄,印度中央集權的進程被打斷。
國際上,天天咋呼自己多強多強,是世界第三強國,結果就這實力?徹底把第三世界領袖地位打沒了。
這一戰,真的是斷送印度國運的一戰!
正常情況下,國家第一代領導人的威望,一定是最高的,也是最有機會徹底改造社會的領導人,如果有些事情他解決不了,后面的就更難解決了。
婆羅門曾經給印度打開過那扇門,它本還有機會通過艱苦奮斗一步一步地走進去,但印度人自己把這扇門永久地關上了。
印度原本蒸蒸日上的國運,就斷送在了尼赫魯自己手里,種姓制度、土邦分裂、民族矛盾,現在依舊困擾著印度,成為其發展的最大阻力。
而尼赫魯也用一場失敗,證明了自己遠遠沒有資格和教員相提并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