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瓦飛檐叩響百年歲月,門環銅綠訴說山河往事。在元通古鎮增福街,一座被時光浸潤的川西院落靜立如初。
在古鎮所有大院中,也許這個故居是最不起眼的,但它卻是分量最重、意義最大、是能使元通倍感驕微自豪的一處英雄人物故居。
故居坐落在增福街東側,門店四間臨街(已拆)拆后亮出了故居大門,門柱上有崇州著名經史學者羅元甫書寫的“寧波義烈彪麟筆,文井清光耀鯉庭,瑯琊舊望”門聯。
王國英,字擢庭,崇州市元通鎮人。1792年生,屢試不第,投筆從戎,考中武舉。參軍后 由士卒擢升至松潘營參將,鴉片戰爭爆發時,王國英主動向朝廷請纓。道光皇帝令他進京陛見,他慷慨陳詞“國難當頭,微臣不敢愛身”,令其由四川馳援寧波。適逢戰爭激烈,抗擊十余日后,在兵疲彈盡無援時,英軍雪夜蜂擁而至。他奮不顧身,刀劈英軍無數,不幸身受數傷,人馬墜入陷阱被俘,堅貞不屈為國家捐軀。
消息傳到京城,道光皇帝毫不猶豫地下旨追封“忠勇候”,謚號“巴圖魯”,賜世襲“云騎尉”,撥庫銀五千兩,御賜沉香木、精工雕刻人頭(因有尸無頭)、特制冠袍錦帶,盛禮入殮,親筆御提:“馬革裹尸才算死,麟編載筆儼如生”。
此題詞制作成火焰匾懸掛在故居正廳直至新中國成立。寧波人民懷念他,為之立廟塑像,并塑阿木穰?哈克里。
故居為其祖業,始建于清康熙年間,座東向西,門廳當心間為門廊,次稍間沿街,作營業用。從門廳經二門,穿堂廳到正廳,全部建筑均為木結構單檐青瓦。王國英犧牲后,其后人用朝廷撫恤金修繕故居,改修二門為磚石結構,專門題寫褒贊祖先的對聯。前、后院左右廂房的中脊后坡僅有不到一米的屋面,蓋于封火墻上。正廳通高也不到6米,房間不大、窗戶甚小。天井中砌花臺。全部建筑占地481平方米,建筑面積406.5平方米。建筑小巧玲瓏,院內環境幽雅,有濃郁的閑適氣韻。
暮色浸染增福街的麻石板,王國英故居的燈籠次第亮起。那些雕梁畫棟間的刀光劍影,那些青磚黛瓦里的鐵馬冰河,都在向每一個駐足者講述:真正的風骨,從不會被時光風化。
02、
主辦 | 崇州市元通鎮人民政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