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735年,雍正皇帝病逝于圓明園,皇四子弘歷繼承了皇位,是為乾隆皇帝。
由于雍正皇帝的身體一直很不好,因此他提前留下了遺詔,以安排后事。
第一份遺詔里寫著,他給乾隆皇帝留下了四位“輔政大臣”,這很正常。
而另一份遺詔里卻寫著,張廷玉死后配享太廟……
張廷玉與雍正
張廷玉入朝為官時,還是康熙年間,康熙皇帝算是一個比較親近漢人的皇帝,他重用張廷玉,一方面是看中了他的能力,另一方面是為了讓這些大臣看看“滿漢共治”的成功。
康熙年間的張廷玉雖然已經進入了尚書房,但并非首席,他做事還是以輔助為主。
但是雍正皇帝即位之后,他組建了軍機處,并且讓張廷玉等人成為第一代軍機大臣。
這時候的張廷玉已經成了雍正皇帝的“肱股之臣”,沒了他就不行的那種。
在雍正七年之前,朝中政務主要由內閣處理,而內閣又設在太和門之外,因此經常會有機密泄露的情況發生。
于是雍正皇帝便以此為由,在隆宗門內設立“軍機處”,讓軍機處成為了“承旨出政之總匯”。一開始的時候,雍正皇帝確實是為了保護“軍事機密”才設立了軍機處,從這個名字也能看出其原本的作用。
但是軍機大臣與內閣大臣的權能太過相似,而且人也差不多,因此軍機處便直接成為了新的內閣,負責幫皇帝治理天下。
“軍機處”的設立標志著封建社會君主專制達到頂峰。
而作為雍正皇帝身邊的第一智囊,張廷玉在設立“軍機處”這件事中功不可沒。
這個想法是他提出來,具體的“軍機處規制”也是他擬定了,而且他擬定之后,雍正皇帝很是滿意,一字未改便投入了使用。
雍正年間本就是多事之秋,雍正皇帝為了改革,耗費了大量的心血,把自己的身體都搞壞了。
要不是有張廷玉在他身邊幫忙,雍正皇帝不僅干不成事,還得再早死幾年。
雍正皇帝對張廷玉也很是感激,他作為一個漢人,能為滿人朝廷如此盡心盡力,實在是難能可貴。
張廷玉為了滿人的大清能嘔心瀝血,雍正皇帝也愿意為他敞開太廟的大門。
因此,雍正皇帝去世之前,專門為張廷玉準備了一道遺詔,讓乾隆皇帝一定要善待張廷玉,并且要在張廷玉去世之后,將其送入太廟。
雍正皇帝的想象很美好,他本以為乾隆皇帝會按照自己的指示,在張廷玉等人的輔佐下繼續推行新政,但實際上,乾隆皇帝完全不吃他這一套。
張廷玉與乾隆
雍正皇帝去世之后,張廷玉、鄂爾泰、允祿、允禮成了當朝顧命大臣,允祿和允禮是他們愛新覺羅家的人,所以暫且不提。
那么朝中的頂尖大臣其實就兩個,一個漢人張廷玉,一個滿人鄂爾泰。
這個鄂爾泰也是雍正皇帝的心腹,跟李衛、田文鏡他們是一個等級的人。
朝中之事,基本上是由鄂爾泰和張廷玉共同辦理的,兩人意見一致的時候還好說,如果兩人的意見不一致,肯定會產生爭論。
張廷玉背后是朝中的漢人官員,而鄂爾泰的背后,自然就是那些滿人官員。
滿人官員覺得這是自己的天下,漢人官員又覺得這是漢人的土地。
因此,雙方誰都不會讓給誰,就看乾隆皇帝如何定奪了。
可惜的是,雖然康熙皇帝和雍正皇帝都認為滿漢應該趨于平等,但是乾隆皇帝卻不這么認為。乾隆皇帝是偏向于滿人的,因此在很多時候,乾隆皇帝對張廷玉的態度并不好。
不僅如此,乾隆皇帝對于他父親留下來的那些“新政”,也一律不滿意,除了那些給他帶來利益的政策,乾隆全部都給推翻了。
張廷玉雖然不建議他這樣做,但是乾隆皇帝肯定不會聽他的話。
而且從一開始,乾隆就不喜歡這幾個顧命大臣。
俗話說,一朝天子一朝臣,張廷玉他們都是前朝的臣子了,就不該在新朝過多露面。
但是張廷玉在雍正朝位高權重,乾隆還沒辦法直接甩掉他,只能是壓制他。
因此鄂爾泰和張廷玉在朝中“龍爭虎斗”的局面,正是乾隆想看到的,不這樣還不行呢。
乾隆十年,鄂爾泰病逝,朝中沒有了能與張廷玉抗衡的人,這樣乾隆皇帝覺得很不自在。
因此,他直接空降了一個訥親出來,讓他頂替了鄂爾泰的位置,為此還引發了一場爭論。
每天上朝的時候,進門排隊的順序都是一定的,地位高的在前,地位低的在后面。
以前的話,是鄂爾泰第一、張廷玉第二,但是鄂爾泰死了該怎么辦呢?
雖然訥親確實頂替了鄂爾泰,但是他在張廷玉面前就是個“新兵蛋子”,他有什么資格站到張廷玉前面去?
眾人因為此事吵了很久,最終還是決定兩人輪流站在第一個。
張廷玉在乾隆手底下這么憋屈,他難道就沒有點表示嗎?
一開始是沒有的,因為他還希望自己有個好名聲,不過隨著年齡的增長,張廷玉也就沒有什么野心了。
他最后的愿望,只不過是想著安穩度過晚年而已。
但即使是這樣一個簡單的愿望,也不容易實現。
老祖宗的手段
為了能保護自己和家人,張廷玉選擇了老祖宗的辦法,學漢朝的蕭何“自污”。
其實張廷玉一直是一個兩袖清風、無欲無求的形象,皇帝要是賞他,他就守著,要是不賞他,他也沒啥意見。
不過晚年的張廷玉,卻演出了“財迷心竅”的味道。
公元1748年正月,張廷玉首次提出了退休申請,但是乾隆并未同意。
因為張廷玉在朝中的分量太大了,如果他突然離開,勢必會引發一些連鎖反應,乾隆皇帝必須得做好準備之后,才能放走張廷玉。
而“張廷玉退休”的第一個受害者,就是他的對手“訥親”。
對付這些大臣就像拉皮筋一樣,一頭撒了手,另一頭也得撒開,不然受傷的就是手。
現在乾隆就是手,滿臣、漢臣就是兩頭,代表漢臣的張廷玉要退,所以訥親這頭也得走。
因此,乾隆便將不懂軍事,從沒打過仗的訥親送去了前線,結果吃了敗仗,回來就被乾隆給賜死了。
訥親死于公元1749年,就在這一年的冬天,張廷玉再次去找乾隆說退休的事,乾隆馬上就答應了。
但是張廷玉知道,自己之所以能活到現在,完全是因為自己還有用處,不然就會像李衛、田文鏡他們一樣,被乾隆皇帝直接按死,連祠堂都會乾隆給拆掉。
因此,在離開之前,張廷玉先是找乾隆皇帝寫“保證書”,又是讓自己的兒子來謝恩,總是用一些不大不小的錯誤來刺激乾隆皇帝。
乾隆皇帝很窩火,但是卻不能發作,頂多也就是給張廷玉一些小的懲罰。
而張廷玉就利用這些小懲罰,成功從朝中脫身,只是丟了一些寶貝。
張廷玉雖然鬧得歡,但是犯的并不原則性錯誤,乾隆皇帝頂多是抄了他的家,而抄家也不是真抄,后來又把東西給張廷玉還回去了。
張廷玉的“折騰”,實際上是一種“自污”,好讓乾隆皇帝以為自己很在意“進太廟”這件事。
等乾隆將注意力放在這件事上以后,就不會對張廷玉的家人下手了。
張廷玉的兩個兒子,張若靄和張若澄,都深得乾隆皇帝的器重,這便是張廷玉想看到的。
只要自己的家人和后人能平安無事,張廷玉的這番折騰也就值了,至于進不進太廟,張廷玉其實并沒有那么在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