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問!目前你的工作里,AI含量高不高?
不知道有沒有人和小編一樣,從2025年開年起,工作時頻繁用上了AI。
每次遇到特別難的問題,小編會分別發給三個AI,讓它們各自出一版回答,自己批閱并選擇一個滿意的答案。沒有思路和靈感的時候,也會讓三名大將積極獻言進策,看看它們的想法是否有可取之處。
不知不覺,AI已經深入小編日常工作的每一天了,甚至今天這篇推文里的某些句子,就是得力干將deepseek執筆寫的。(無獎競猜:有人能猜中哪一句是AI寫的嗎?)
然而,AI用久了,小編難免會冒出隱憂:AI從“人工智障”飛躍成“人工智能”似乎并沒有花費多久的時間,并且憑借超強的學習功能,AI越來越強大。是否真的有一天,AI會全面“入侵”自己的工作,甚至取代自己的崗位?
如果存在AI取代自己那一天,那么,那一天還有多遠?
隨著AI繼續迅猛發展,哪個崗位會是下一個被“狙擊”的對象?
我們究竟需要擁有哪些能力,才能在AI時代保住自己的競爭力?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聊聊AI和就業的那些事。
01
AI時代的職業大洗牌
人類很早就開始展望和暢想人工智能了。
比如,1968年的電影《2001太空漫游》里出現了具備情感功能、甚至疑似背叛人類的人工智能HAL9000。又比如1984年的小說《仿生人會夢見電子羊嗎?》里,人工智能仿生人成了人類的奴隸。還有2013年的美國電影《她》,講述了一段孤獨作家與人工智能系統薩曼莎之間的柏拉圖之戀。
圖片來自電影《她》
巧合的是,《她》這部電影設定的故事發生背景恰好就是2025年。
然而,在真實的2025年里,薩曼莎那樣的AI伴侶距離量產普及還遙遙無期,AI倫理問題依然是紙面上的幻想,那些能大幅度減輕人們生活負擔的智能系統尚在體驗階段。
2025年,擺在所有普通人類面前切切實實的問題是“我們該如何在AI時代的職業大洗牌下保住自己的飯碗。”
如果各位有關注今年的春招就會發現,一些優質崗位的激烈程度已經堪比“諸神之戰”了。
而其中文科類專業就業的難度又更高一些。
根據某招聘平臺發布的2024年大數據調研報告顯示,2024屆畢業生offer獲得率從高到低依次為:理工類49.4%、經管類47.1%、人文社科類43.9%。從崗位看,互聯網和電子信息類崗位占據所有招聘崗位的30%,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的學生更受用人單位歡迎。
不少高校宣布縮減人文專業的招生,裁撤一部分人文專業。這股人文專業的縮減之風一直從美國、英國、韓國吹到中國,就在近期,復旦大學宣布文科招生的比例會從原來的百分之三四十降到百分之二十。
截圖來自互聯網
這讓不少文科生陷入了尷尬處境:
往前看是高難度招聘和就業難,工作的筆桿似乎已經被AI文案生成器繳械;一回頭是母校把自己專業都撤了,不免讓人對自己過去四年的努力產生自我懷疑。
而且現實遠比數據殘酷,AI正在悄然改變就業市場的結構,給本就供需失衡的文科就業市場來了一次職業大洗牌。
在互聯網上一番檢索,小編找到了許許多多AI“入侵”的證據:
比如,世界經濟論壇發布了《2025年未來就業報告》,報告說,到2030年,全球將新增1.7億個就業崗位,同時9200萬個崗位則將被取代。哪些崗位將被取代?報告特別提到,容易被生成式人工智能替代的基礎崗位,正在以最快的速度消失。
基礎崗位一個接一個消失。流水線文案、基礎設計、客服、通用翻譯、標準化程度高的文書崗位......這些崗位在被AI取代。
甚至是在人類引以為傲的情感交互領域都頻繁出現AI的身影(比如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用AI給自己做心理疏導了)。
傳統基礎型文科專業的畢業生,不得不將簡歷投向“AI內容審核員”“AI內容運營”之類的崗位。應用型文科畢業生,諸如法學、金融、翻譯等,必須加速適應“人工+AI” 的工作模式。
AI給原本就有“就業難”buff的文科生們又懸上了一把達摩克利斯之劍,我們不得不直面一個嚴峻命題:
在技術不斷突破能力邊界的時代,文科生的價值坐標究竟何在?文科生該如何做才不會被AI取代?
02
這3種能力,AI無法取代
AI可以學習,可以模擬,可以輔助整理、快速檢索、分類、引用......AI不知疲憊,所以它們在機械內容生成領域有著遠超人工的高效率。
目前,有3項能力是AI不具備的。
第一是,提出問題的能力。
AI可以解決問題,卻無法提出問題。人類能反思和超越現有框架,而AI只能在給定數據內運作。AI只能模仿生成,卻無法主動創造。
AI回答的準確性在逐步提升,這意味我們進入了“知識平等”時代。我們每一個人都擁有了便捷、準確獲取參考知識的通道。但是,與此同時“提出問題”的門檻卻在無形中升高了。提出對的問題,才能獲得對的答案。無法參透問題的根本所在,就無法準確表述問題,更無法獲得準確的答案。
因此,在這個時代“會提問”比“會回答”更重要。“會提問”是我們每一個打工人應該迅速培養的能力。
第二,做決策的能力。
AI可以提供參考但無法決策,它不能替人類做選擇。
它可以通過高效計算,做出對自己利益最大化的方案,但是在人類社會,“利益最大化的方案”不等于“合適的決策”。比如說,AI能計算出一位垂死的病人延長4到6個月生存期的方案,卻它永遠無法理解這位病人最后選擇放棄治療的那種"向死而生"的生命尊嚴。
當AI把人類的價值維度一一變成可量化的數據,就等于抹殺了人類身上獨特的“不完美”“不確定”。人類不是完美的數字,人類喜歡做“錯誤”的決策,并且人類那些震驚后世的創造往往誕生自錯誤之中。
能在復雜人類社會做出恰到好處的決策,是我們無法被AI取代的能力。
圖片素材來自《大豆田とわ子と三人の元夫》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那就是情感體驗。
如果你和小編一樣開始頻繁使用AI寫作,你會發現,AI有著明顯的缺陷。
AI的確可以代替腦力勞動,但是它們只能代替重復、機械的腦力勞動。AI有強大的模仿學習能力,但它的文字不過是語料庫的概率組合,在深度創作上,AI容易陷入模式化中,即便經過語料庫的訓練,AI也無法擁有真正的情節創新力與文字情感穿透力。
它可以與人對話,卻無法真正構建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鏈接。語料可以“喂”,生命經驗卻無法轉讓。AI永遠無法處理那些無法被量化的情感體驗。
它可以幫你寫60分的文章,但無法寫出90分的動人之作。
如果你和小編一樣也是一個文字工作者,那么可以不必焦慮。因為我們擁有的深度共情、生命體驗、情感震顫、價值掙扎與創造激情......是AI永遠無法模擬的。
電子郵件永遠沾不上淚水,最好的文字永遠誕生于真摯的情感中。
03
文明永遠需要守夜人
算法底層是概率計算,而人文精神的底層卻是激情與創造。
就像相機無法取代繪畫,工廠量產沒有讓手工制品徹底消亡,古老的唐詩宋詞沒有被現代文學作品淘汰......我們依然可以欣賞那些手工茶壺上的粗礪打磨,我們依然能被千年前的詩歌情感所打動。技術越是逼近完美,我們越是珍惜那些不完美的創造,顫抖的筆觸、不完美的裂縫、剎那的頓悟。
人類文明的韌性就在于它可以經歷一次又一次的沖擊,然后煥發新的生命力。
也許在技術崇拜的時代,人文專業看似將和黃昏日落一樣陷入沉睡,但誰又說長夜過后不是一個嶄新的黎明?
人文精神永遠需要守夜人,唯有人類,可以成為人類文明的守夜人。
在這篇討論AI的文章最末,小編想“不合時宜”卻又“恰合時宜”地推薦大家一本書。
一本梳理中國?化脈絡的考究之作,一本重新發現中國傳統文學中鮮活的情感的深邃之作。
這就是復旦教授駱玉明的新作——《中國古典文學講義》。
書?選擇的都是經典中的經典,代表中的代表,《詩經》、《離騷》、《論語》、《莊?》、《古詩?九?》、《孔雀東南?》、《史記》、李?、杜甫、古?運動、蘇軾、?棄疾、《竇娥冤》、《三國演義》《紅樓夢》、《牡丹亭》、《桃花扇》.....可以說一本書將中國傳統文學中的精華作品打包完畢。
配合駱玉明教授獨到的講解,能讓我們對這些古典作品有更深刻、全面、準確的感悟。他并非生硬地搬運古人的知識,而是將一個個文字內化成為人文精神和情懷,讓這些作品跨越千年來打動今天讀者。
不夸張地說,讀這本書,相當于上了一堂復旦古典文學課。
在AI科技大行其道的當下,回歸人文作品,也許能更撫慰我們每個人的靈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