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一直以為科學家們把宇宙的故事都講清楚了,什么大爆炸啊,宇宙膨脹啊,暗物質暗能量啊,教科書上一套一套的,聽起來挺靠譜。
結果天體物理學家Fulvio Melia跳出來說:等等,這套理論其實漏洞百出!
好家伙,這不就像我們突然發現自己用了十幾年的微信可能隨時崩潰一樣令人震驚嗎?
咱們今天就扒一扒這位Melia大佬說的六個"bug",看看那些宇宙學家們到底在忽悠些啥。
第一個bug:暴漲理論解釋不了宇宙大尺度
宇宙暴漲理論,這幫物理學家吹得天花亂墜,說宇宙剛開始那會兒膨脹得飛快,比光速還快。靠這個理論,他們能解釋為啥宇宙微波背景輻射那么均勻,為啥宇宙各地溫度差不多。
但Melia說了:這理論只能解釋小尺度的現象,放到宇宙最大尺度上就歇菜了。
這就像一個游戲開發商說自己的游戲引擎特別牛,結果你發現它只能做出手機小游戲,做3A大作就卡得跟PPT似的。
第二個bug:量子漲落這事兒靠譜嗎?
標準模型說,所有星系和星系團都是從量子漲落開始的。什么是量子漲落?就是那種微觀世界里的小波動,小到你無法想象的那種。
物理學家們信誓旦旦地說,這些小波動被宇宙膨脹拉大,變成了今天的星系。
Melia表示:等等,我們連怎么把量子力學應用到整個宇宙都沒搞清楚,就敢這么說?
這不就像有人對你說:"看,我手里這粒沙子,它將來會長成一座山"?你肯定會問:"兄弟,你確定不是在做夢?"
第三個bug:電弱視界問題沒人提
物理學家們用暴漲理論解決了"為啥宇宙各處看起來都差不多"的問題,沾沾自喜。
結果Melia一語驚人:當電磁力和弱相互作用力在宇宙歷史中分離時,又產生了新的視界問題,但這個問題好像被所有人集體遺忘了。
這就像你解決了公司財務危機,結果發現生產線出了更大的問題,但所有人都在慶祝財務問題解決了,沒人關心生產線。
第四個bug:大爆炸核合成需要精細調節
大爆炸理論說,宇宙誕生后幾分鐘內,氦元素和其他輕元素就形成了。看起來挺美的故事。
但Melia指出,這套理論要成立,參數必須調得特別精確,特別是物質比反物質多得多這件事,標準模型解釋不了。
這就像廚師告訴你:"我這道菜需要放鹽3.14159265克,多一點少一點都不行。"你肯定會問:"這么精確,你是不是在忽悠我?"
第五個bug:哈勃常數不統一
哈勃常數是啥?簡單說就是宇宙膨脹的速度。現在有兩種主要方法測量它,結果給出的數值就是不一樣。
而且,測量越精確,差異反而越明顯!
這就像兩個高精度電子秤稱同一個物體,一個說是1公斤,一個說是2公斤,怎么校準都不一樣。你肯定懷疑其中一個(或者兩個)壞了。
第六個bug:星系怎么這么早就形成了?
按照標準模型,星系應該是宇宙誕生很久之后才形成的。
結果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一發射,就發現早期宇宙中已經存在大量成熟的星系。
這就像你相信人類是從猿猴進化來的,結果考古學家告訴你他們在500萬年前的地層里發現了iPhone 13。
科學范式轉變:啥時候該換新理論?
科學哲學家托馬斯·庫恩說過,科學理論不會輕易被推翻。就像你用了十年的舊手機,即使它又卡又慢,你也不會因為一次死機就扔掉它。只有當它問題太多,而且有更好的新手機時,你才會換。
科學理論也是這樣。標準模型存在這么多問題,是不是該考慮換新理論了?還是說,這些問題最終都能在現有框架內解決?
宇宙之謎:路還長著呢
看完這些"漏洞",我忍不住想笑:那些教科書上信誓旦旦的"標準模型",其實跟我們的生活一樣,處處是bug。
物理學家們以為自己已經拿到了宇宙的說明書,結果發現那可能只是個粗略的使用指南。真正的說明書,可能復雜得多。
不過這才是科學的魅力所在啊!永遠充滿未知,永遠有新發現,永遠能顛覆你的認知。
下次有人跟你說"科學已經證明",你可以微微一笑:
“別鬧,連宇宙怎么來的都沒搞清楚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