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聽說有個甘肅絲路珍品展,有群友說壁畫都是復制品,我想那應該沒啥看頭。
今天中午到了中國美術館,發現居然都是近現代大師們臨摹敦煌壁畫的真跡,那可不是一般的“復制品”,進門就令我大喜過望,看到了這幅——《石窟藝術的創造者》。
《石窟藝術的創造者》
最初看到一本拍賣圖錄封面,我被其畫面精美所震撼,沒想到今天遇到了“本尊”。
整個畫面高110厘米、寬80厘米,尺寸不大,塞下好多信息,描繪了敦煌畫匠在創作壁畫的過程,畫家潘絜茲動用想象力還原出歷史上可能的一幕。
潘絜茲(1915-2002),近代工筆畫大師,早年師從徐燕孫、吳光宇,1945年他曾去敦煌藝術研究所工作,可能就因為這段經歷,讓他切身感受到了那些被埋沒的工匠畫師創作的艱辛不易,于是1954年才創作出這幅佳作《石窟藝術的創造者》。潘絜茲一生都在為復興工筆畫而努力,其他作品諸如《李白婦女詩》《孔雀東南飛》以及不少敦煌臨摹畫,也有出色的,但都不如這幅《石窟藝術》那樣精致迷人。
廢話不多說,我們來看下這幅畫的細節。
第一部分:地上的工匠
這幅畫有四個板塊,壁畫主體和三波人群,地上有一群工匠、木架上有兩名工匠、還有一波參觀的供養人組。我們先看地上的工匠組。
這些畫工非常認真,來訪者根本沒有影響他們沉浸藝術天地的心流狀態。
我們看這位老畫工,猜測是整個團隊的頭頭,他握筆回望后方壁畫,陷入思考。目光凝視,思索如何改進,表情耐人尋味。
老者身后,那個青衣哥們半蹲身子,姿勢夸張,描著一根弦,全情投入,畫high了。
旁邊灰衣中年人正端詳他的畫作,身上的補丁、草鞋顯出他的貧苦。
這面相,說是老年李白不為過。(細微的白點可能是手機微距鏡頭的缺陷,而不是畫面本身帶有的)
旁邊的助理童子蹲著研磨顏料,順帶一提,這幅畫中,參考敦煌壁畫,用了朱砂、孔雀石、青金石、高嶺土的礦物石色與多種植物中天然的色彩。讓整幅畫乍一看像是敦煌壁畫,而細看又是闡釋創作過程,很妙。
第二部分:架子上的工匠
架子上的兩位,一位正在描畫,一位沿著梯子小心地往下爬。而在他們身前就是恢弘壯麗的壁畫。
和輝煌燦爛的筆畫相比,這些工匠的破衣爛衫的窮苦樣子令人感慨,我想起一句“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畫家對這些壁畫創造者是帶有同情的。
第三部分:供養人組
供養人服飾華美,和工匠完全不同。畫面中表現的是晚唐歸義軍節度使張議潮一家。
張議潮一身鮮艷的官服,捋著胡子,欣賞壁畫,陶醉其中,看起來甲方很滿意。
他的夫人,孩子,還有婢女,都是參考的敦煌壁畫中的供養人像,服飾精美、色彩典雅。
潘先生談到,仕女也要符合石窟中神秘莊嚴的氛圍,需婉麗莊重,不作嬌媚。
第四部分:畫中壁畫
壁畫的細節都取自真實洞窟里的畫像,如159窟《文殊變》、156窟《張義潮出行圖》、44窟《千手千缽文殊經變》、205窟《藥師經變》。
文殊菩薩代表智慧,文殊菩薩在中唐時期壁畫中手持利劍,結跏趺坐于獅背高臺上,形象生動。兩位昆侖奴分別牽獅和捧供器,周圍有眾多眷屬、天龍八部、帝釋梵天護衛,還有描繪細致的天人奏樂場景。
參考的來源:莫高窟第159窟中的《文殊變》壁畫原作
座下的獅子沒有壁畫原作那么威猛了。
1955年的印刷品,畫質一塌糊涂
《石窟藝術的創造者》在不大的空間中,刻畫出繁瑣的壁畫細節與人物群像,細致又大氣。同時它也拉近了神和人的距離,讓敦煌眾神不再離我們那么遙遠。
那些創作者們,他們淹沒史海,但匠心永恒,感召著后來者。
據潘老先生本人的論文談到,90年代他還在此基礎上重畫過一幅《石窟獻藝》,調整了供養人的身份,增加了給畫工們送飯的家眷,調整了部分光束,以及保證所有器物都有跡可循。很遺憾我并未能查詢到這幅畫。
大家覺得這幅畫怎么樣,歡迎留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