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殲11BS戰機高空訓練時,后座艙蓋突然爆裂,高速氣流瞬間涌入座艙。張建興的氧氣面罩被撕裂,面部被鋒利的玻璃碎片擊中,鮮血噴涌而出,護目鏡很快被血污覆蓋......
2012年5月6日上午8時21分,新飛行員朱振華與后艙教員張建興,駕駛殲-11BS從基地起飛,執行晝間儀表飛行訓練。
半小時后,戰機攀升至3000米高空,朱振華在張建興指導下,進行第二次俯沖躍升動作。
8時55分,隨著一聲巨響,后座艙蓋突然爆裂,高速氣流瞬間涌入座艙。
張建興的氧氣面罩被撕裂,面部被鋒利的玻璃碎片擊中,鮮血噴涌而出,護目鏡很快被血污覆蓋。
前艙的朱振華同樣受到沖擊,頭部多次撞擊座艙蓋。
戰機隨即進入俯仰翻滾狀態,高度驟升至5000米后又急速下墜。
面對突如其來的危機,朱振華第一時間向地面指揮員報告險情,請求返場。
然而,此時的戰機已近乎失控,無線電設備損壞,后艙通訊中斷。
張建興因面部重傷難以清晰發聲,只能通過操縱桿的聯動與前艙飛行員保持默契。
地面指揮員、旅長李文剛迅速下達指令:“減速、保持高度!”
但戰機仍在劇烈顛簸中持續下墜,高度從6000米驟降至2000米以下,警報系統不斷提示極限迎角、極限過載……
此時,張建興的傷勢已極為嚴重——面部7處裂傷,最深的傷口已經露出白骨。
他強忍劇痛,將座椅降至最低以避開氣流沖擊,反復擦拭護目鏡上的血跡,并通過儀表數據判斷飛行狀態。
在戰機即將觸地的千鈞一發之際,張建興果斷拉起操縱桿并收油門。
朱振華同步配合操作,終于在1900米高度將戰機改平。
盡管戰機暫時恢復平穩,但著陸仍面臨著嚴峻挑戰。
無線電損壞,導致無法接收實時指令;
再加上朱振華此前僅完成過一次該機型帶飛,而張建興也因失血過多逐漸體力不支。
地面指揮中心緊急調度其他戰機避讓,為這架受損飛機騰出降落通道。
9時12分,朱振華在張建興的輔助下進入了起落航線,這還是他第一次獨立執行這樣的操作。
而張建興全程以身體抵住操縱裝置,防止顛簸導致二次失控,最終在9時16分完成著陸。
這場歷時21分鐘的空中險情,最終以戰機安全著陸、飛行員獲救告終。
張建興面部縫合30余針,被授予一等功;
朱振華也因此次經歷,快速成長為部隊骨干。
事后調查顯示,座艙蓋爆裂可能與材料疲勞有關。
殲-11BS使用的航空有機玻璃雖具有透光性好、抗沖擊性強等特點,但長期受溫度變化與壓力差影響,易產生細微裂紋。
若維護中未能及時發現,可能在飛行載荷下突然破裂。
也正是這次特情,促使空軍加強了對座艙蓋的定期檢測,并優化了應急處理流程。
而張建興與朱振華的處理,也堪稱“教科書級操作”:
張建興憑借2300小時的飛行經驗,在重傷情況下還可以精準判斷飛行參數;
朱振華作為新手,卻能在極端壓力下嚴格執行指令。
兩人的配合,避免了價值數億元的戰機損毀,更為類似特情處置積累了寶貴數據。
圖:張建興(左一)和朱振華(右一)向戰友講述處置險情的過程
參考資料
解放軍報:殲11BS座艙蓋空中爆裂飛行員滿臉鮮血勇歸航
新浪軍事:我軍殲11BS座艙蓋空中爆裂 飛行員帶傷駕機著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