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探客紀
創作團隊 | 千城記
撰文| 雨霏
編輯 | 李想
2025年剛拉開帷幕,浙江東陽的橫店影視城就熱鬧得像炸開了鍋,迎來了首批開機潮。《少年歌行之風花雪月》《女帝》等六個劇組同時開機,現場一片忙碌,處處洋溢著蓬勃的活力。
忙碌的橫店劇組人員(攝影@雨霏)▼
攝像機像隨時待命的戰士,燈光閃爍,道具車來回穿梭,工作人員腳步匆匆卻難掩興奮。這場面,宛如向全世界宣告,橫店影視城一開張便迎來了開門紅,成功似乎已經牢牢在握。
在《少年歌行之風花雪月》的開機現場,總制片人一說起橫店,贊美之詞就像決堤的洪水:“我2014年就來橫店了,參與過50余部影視劇的拍攝工作,橫店有相當完善的影棚、酒店等服務,選擇橫店拍攝省心省事”。
近幾年,國內影視城層出不窮,但無論是熱門短劇,還是S+級影視劇,橫店始終是大多數影視人的首選之地。當下,《佳偶天成》《雨霖鈴》等45個劇組正在橫店緊鑼密鼓地拍攝。
今年,橫店影視城還遞上了“年度投名狀”:力爭招引240家以上的影視企業,其中短視頻、游戲、動漫類新興企業15家以上;推動6家以上企業實現“小升規”;吸引劇組數量要達到500個以上。
看著這些目標,仿佛能預見未來的橫店影視產業將迎來一場更盛大的狂歡。
橫店,無愧為“東方好萊塢”!
橫店地圖(圖源@Google地圖)▼
如今,橫店的大名如雷貫耳,很多人一提到橫店,第一個聯想到的就是橫店影視城。實際上,橫店集團的產業版圖極為龐大,旗下擁有6家上市公司。
其中,東磁集團規模最大,從早期的電子元器件起步,逐步拓展至光伏、鋰電池等領域,在行業中占據穩固地位。英洛華專注于稀土永磁材料及組件的生產,產品廣泛應用于智能家電、新能源汽車、工業機器人等多個領域。普洛藥業是橫店集團旗下的醫藥企業,專注于化學制藥、醫藥中間體等領域,在抗生素生產等方面具備深厚實力。得邦照明深耕LED照明產品的研發、生產與銷售,產品暢銷國內外市場。南華期貨則活躍于金融期貨市場,為投資者提供多樣化的金融服務。
這些企業均來自橫店,而影視產業只是橫店眾多耀眼名片中的一張而已。
或許你有所不知,橫店影視城并非上市公司。雖說投資建設主要由橫店集團主導,但采用的卻是別具一格的社團經濟模式。
在這種模式下,企業資產不歸個人,而歸社團集體所有。社團成員共同投身企業發展建設,共享發展成果。
換言之,橫店影視城能取得今日的輝煌成就,靠的是全體橫店人的齊心協力、共同努力的結果。
更令人吃驚的是,現在舉世聞名的“東方好萊塢”,曾經只是浙江中部一個被歲月遺忘的無名鄉村。
橫店影視城江南大廟會燈會(圖源@攝圖網)▼
時光倒回千年以前,唐宋時期,地處浙中丘陵的橫店,也是熱鬧非凡。它四周青山環繞,水系發達,吸引著古代商旅往來。
明清時期,橫店還是浙中地區的商貿重鎮,手工業繁榮,竹編、木雕等傳統工藝聲名遠揚,街道兩旁商鋪一家挨著一家,吆喝聲、談笑聲、討價還價聲此起彼伏,熱鬧得像開了鍋,引得八方商賈紛紛趕來。
然而,隨著近代工業化浪潮來襲,依賴傳統產業的橫店,很快被時代拋棄,經濟陷入漫長而黯淡的低迷期。到了20世紀80年代,依舊是一座以農業為主的普通小鎮,村民們守著寥寥幾畝薄田,靠天吃飯,生活捉襟見肘,日子過得極為艱難。
命運的轉折也在不經意間悄然降臨,橫店集團的創始人徐文榮,徹底扭轉了橫店的困局。
浙江橫店影視城夢幻谷景區江南古鎮(圖源@攝圖網)▼
若論“一人興一城”,徐文榮實至名歸。
1974年,橫店和周邊村子一樣,主要靠種桑養蠶過日子。可這一年,蠶繭滯銷,堆積如山,村民們愁得不行。有人想出把蠶繭制成蠶絲再賣的主意,卻因計劃經濟體制限制,無法實現。
當時,縣里傳來消息,哪個村能把蠶繭賣出去,就給個開辦私廠的機會。
年近40歲、擔任橫店大隊黨支部書記的徐文榮,敏銳地意識到這是改變橫店命運的關鍵點。
徐文榮帶領村民主動出擊,跑遍周邊城市,拜訪絲綢廠,展示蠶繭質量,最終與浙江省絲綢公司簽訂長期合同。同時,他組織村民擺攤零售,將蠶繭包裝成小份售賣,并加工成蠶絲被等成品,增加附加值。通過多渠道銷售,橫店的蠶繭迅速脫手,全村人齊心協力,很快就把蠶繭賣光了。
1975年,徐文榮順勢創辦了東陽橫店絲廠。橫店離義烏近,彼時的義烏,小商品市場正蓬勃興起。村民把紡織好的布匹交給徐文榮,由他帶到義烏售賣,銷路特別好。就這樣,橫店老百姓的日子慢慢有了起色。
橫店清明上河圖景區(圖源@攝圖網)▼
徐文榮并沒有因為生活的改善而安于現狀,他深知市場競爭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他的想法也得到橫店人的支持。于是,在徐文榮的帶領下,用絲廠積累的資金,陸續開辦了針織廠、內衣廠、印染廠、絲織廠、化纖紡織廠、瓷器廠等,只要有機會就大膽嘗試。
1984年,徐文榮憑借敏銳的商業眼光,又把目光投向磁性材料、電子元器件、醫藥化工等新興領域。前衛的思想自然引發了不少爭議,但橫店人敢于陪他一同冒險。他們再次踏上充滿荊棘的創業路,四處招攬人才,積極引進先進技術和設備。橫店人性子果敢,遇到效益不好的廠子,毫不氣餒,果斷關停。
據悉,當年橫店在創業過程中,前前后后關停了上百家廠子。但正是橫店人敢于嘗試、不怕失敗的精神,讓橫店在短短幾年內,成功構建起完整的輕紡產業鏈。同時,徐文榮布局的新興產業也不斷壯大。到了1987年,橫店成為金華地區第一個產值億元鎮,僅針織廠一家的年利潤就超過了100萬元。
橫店廣州街景區(圖源@攝圖網)▼
1990年,徐文榮大膽出手,成立了浙江首家民營企業集團——浙江橫店企業集團公司。僅3年,集團進一步升級,變成了橫店集團,成為國務院審批的第一家大型鄉鎮企業集團。
從1975年起,在徐文榮的帶領下,曾經一窮二白的橫店,硬是建成了經濟發達的工業重鎮。
可徐文榮的雄心不止于此,如何讓橫店發展得更長久一直是他在思索的問題。很快機會便來了,1996年,香港回歸在即,電影《鴉片戰爭》的拍攝計劃提上日程。導演謝晉為找到理想的拍攝場地,四處奔波。一次偶然機會,他走訪了橫店鎮。
徐文榮獨具慧眼,敏銳捕捉到其中蘊藏的巨大機遇,決定投身電影拍攝領域,并主動請纓,承擔興建拍攝基地的重任。他的這一想法,得到了全體橫店人的熱烈響應與堅定支持。眾人齊心協力,僅耗時3個月,一座完美復刻19世紀南粵城市風貌的“廣州街”建筑群驚艷亮相,宛如從歷史深處款款走來。一經問世,大受好評。
它,就是橫店影視城的雛形。
橫店廣州街景區(圖源@攝圖網)▼
“廣州街”的成功,讓眾多影視人見識到了橫店人的不凡魄力。因此,1997年,徐文榮再度肩負起拍攝電影《荊軻刺秦王》的重任,著手籌建秦王宮景區。秦王宮規模空前,占地800畝,建筑面積達11萬平方米,參照秦王朝咸陽宮的規制精心仿建。僅耗時7個多月,這座宏偉的宮殿便奇跡般地拔地而起,其建造速度之快,令人驚嘆。
浙江橫店影視城秦王宮景區(圖源@攝圖網)▼
景區內大小王宮寶殿有27座,主宮“四海歸一殿”高達44.8米,面積17169平方米。長2289米,最高處達18米的城墻與王宮交相輝映,完美還原了秦漢時期的建筑風貌。此后,《英雄》《無極》《尋秦記》《漢武大帝》《羋月傳》《慶余年》《陳情令》等百余部影視作品在此誕生,也成為橫店影視城誕生影視作品最多的地方。
橫店秦王宮景區(圖源@攝圖網)▼
嘗到影視產業的甜頭后,橫店一發不可收拾。徐文榮大手一揮,拿出30億元,先后打造了13個影視基地。1998年,充滿復古風情的“香港街”建成;1999 年,以北宋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為藍本的“清明上河圖景區”完工,市井繁華的景象仿佛就在眼前。
橫店清明上河圖景區(圖源@攝圖網)▼
同年,明清宮苑項目動工。按照北京故宮1:1比例修建,在1500畝的土地上耗時8年炸掉13個山峰才建造完成。16萬平方米的建筑內京城宮殿、皇家園林、王府衙門、胡同民宅等一應俱全,高度還原了北京紫禁城的真實原貌。
橫店明清宮苑景區(圖源@攝圖網)▼
2000年,橫店影視城還做出了一個“免場租政策”的大膽決策,一時間,橫店的大街小巷都是劇組忙碌的身影,明星們的蹤跡也時常閃現。僅到2002年,橫店影視城就完成了12個影視拍攝基地的建設。
2004年,橫店影視產業實驗區正式掛牌,成為中國唯一一個國家級影視產業實驗區,從前期策劃籌備、布景搭建,到演員培訓、后期制作,都有一套完整且成熟的影視產業體系。
浙江橫店明清宮苑(圖源@攝圖網)▼
更厲害的是,橫店可不滿足于只做影視拍攝產業,還把自己精心打造成了一座“沉浸式”的影視文化體驗中心。
影視基地的建立也讓橫店的旅游業蓬勃發展,每年都有無數游客慕名而來。在橫店不但可以看節目,當“古人”,還有機會客串一把演員,親身體驗電影拍攝的魅力。橫店早已超越了單純的電影夢工廠范疇,更像是一個連接現實與幻想的奇幻舞臺。
橫店影視城妙趣橫生的表演(攝影@雨霏)▼
徐文榮心中還有一個偉大夢想——為國家貢獻力量。他做出了一個驚人決定,斥資300億自費仿圓明園遺址修建圓明新園。
2012年,項目正式啟動。
8年后的2019年1月,占地6000多畝的圓明新園正式竣工,圓明新園按1:1的比例恢復了北京圓明園95%的建筑群,分為100個園區,內有100個花園,由新圓明園(春苑)、新長春園(夏苑)、新綺春園(秋苑)、新暢春園(冬苑)四個板塊組成,這里還被命名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成為全國中小學生的研學勝地。
橫店圓明新園景區(圖源@攝圖網)▼
如今的橫店,已然是全球規模最大、產業要素最集聚的影視實景拍攝基地,也是中國規模最大的影視體驗度假區,還是唯一的“國家級影視產業實驗區”。橫店影視城占地50000余畝,有28個大型人工景區及13座大型室內攝影棚,各景區還會定期舉行精彩的大型演藝秀活動。
雖說橫店影視城混得風生水起,可影視圈這“江湖”競爭太激烈,它的短板也慢慢顯露。
首先,是產業結構有點“一根筋”。作為全球最大的影視實景拍攝基地,橫店影視城營收結構中場地租賃、門票收入及配套服務占比超過80%,暴露出顯著的抗風險能力缺陷。2020年疫情沖擊下,其年度營收同比驟降67%,這一數據直觀揭示了單一產業結構的脆弱性。可以嘗試構建“影視+教育+科技”三維產業矩陣,依托現有影視資源開發涵蓋劇本創作、數字特效、影視金融等細分領域的職業教育體系,打造"東方影視人才硅谷"。通過設立專項孵化基金,將群演資源轉化為影視產業人才儲備,形成產業升級與人才培育的良性循環。
第二,差異化競爭策略重構行業壁壘。面對無錫三國城的歷史場景復刻、象山影視城的山海實景優勢等區域競爭,橫店需實施錯位競爭策略。可以試著構建"時空折疊"式場景體系:縱向深挖宋元明清等主流朝代的細分時期建筑特征,橫向開發科幻、賽博朋克等未來場景實驗室。重點打造如"南宋臨安數字孿生街區"等具有專利技術的沉浸式拍攝場景,通過構建不可復制的場景數據庫形成技術護城河。
第三,人才結構優化與產教融合創新。當前群演市場呈現典型的“紡錘形失衡”:登記在冊的5.8萬名群演中,日接戲率不足30%,從2024年11月15日起,群演時薪已從15元/小時降到13.5元/小時,還得“拼手速”搶通告。而高端影視人才缺口率達42%。建議構建"金字塔型人才培育體系":基座通過AI選角系統實現群演資源智能調配,中段與北電、中傳等院校共建實踐基地,頂端設立影視大師工作室。同步推行"新影人計劃",對入選青年導演實行項目保底分賬制,破解優質內容生產瓶頸。
橫店影視城江南大廟會燈會(圖源@攝圖網)▼
第四,沉浸式體驗重構文旅消費場景。基于2023年影視旅游消費調研數據,78%的游客期待深度參與影視制作流程。可以開發"全產業鏈體驗動線":前期策劃環節開放劇本共創平臺,拍攝階段設置綠幕體驗工坊,后期制作環節打造可視化特效實驗室。創新推出"12小時微電影"項目,由專業團隊指導游客完成從劇本到成片的完整創作,將觀光消費轉化為內容生產行為。
第五,文化IP的數字化活化運營。針對現有場景文化內涵開發不足的問題,建議實施"數字孿生文化遺產計劃"。運用XR技術復原建筑場景的歷史原貌,開發"平行時空"交互敘事系統。例如在明清宮苑區域,通過AR眼鏡實現古今建筑圖層疊加,植入歷史事件虛擬重演模塊。同步制作8K影視文物檔案,構建可交易的數字藏品體系,拓展文化資產的增值路徑。
總之,在影視工業4.0時代,橫店的轉型升級不應局限于物理空間改造,更需構建“數字資產+人才資本+體驗經濟”的新型產業生態。通過將實體場景轉化為數據資產、把人力資源升級為創意資本、使旅游消費進化為內容生產,方能重塑中國影視產業的核心競爭力。
橫店影視城秦王宮表演(圖源@攝圖網)▼
雖然橫店的發展還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但這二十年光影流轉中,這座東方影都續寫的傳奇也絕對不可忽視。
2024年7月10日浙江橫店影視產業實驗區公布的數據昭示著驚人的蛻變:年銷售收入以528倍增速從0.37億元躍至195.62億元,入區企業如星火燎原從28家擴至2135家,年接待劇組從73個激增至489個。這不是簡單的數字躍遷,而是一部中國影視工業化進程的生動注腳。
從荒山野嶺間拔地而起的明清宮苑,到貫通影視全產業鏈的超級平臺,橫店用二十年完成了三級跨越——從單一取景地蛻變為全要素影視產業矩陣,再升級為全球少有的影視文化產業生態圈。
如今站在二十年的坐標點上回望,那些穿梭在秦王宮與清明上河圖間的光影追逐者,那些在攝影棚與數字工廠里晝夜奮戰的造夢人,正以東方影都特有的方式,續寫著屬于中國影視的黃金時代。
【參考資料】
1.《浙江橫店片場迎2025年首個開機潮 六部新劇今日開機》中國新聞網2025-01-06
2.《橫店影視文化產業邁向新征程》搜狐網地方資訊2025-02-24
3.《明清宮苑》《圓明新園》百度百科
4.《浙商榜樣|橫店創始人徐文榮的前世今生》浙江報道網2022-11-21
5. 橫店集團官方網站
6.《橫店影視城景區》東陽市文化和廣電旅游體育局2023-07-04
7.《橫店影視產業實驗區:成立20年間年銷售收入增至195.62億元》金融界2024-07-10
●本文為原創,轉載請注明出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