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5012廠,曲靖大山里的兵工屯
二十世紀三線建設時期,在云南曲靖的群山中,有著這樣的一群人:他們來自大山外的遙遠北方,讓當地老百姓感覺神秘而又新奇。
他們開山筑路,他們建起了漫山的廠房與宿舍,大門上都寫著軍事禁區,還有人持槍站崗,他們似乎打算在大山里住上一輩子。
西南云水廠·漫地黃葉
他們就是我們這些三線子弟的父輩,他們從遙遠的黃土高原、白山黑水、東海之濱,來到彩云之南的烏蒙山下,筑起了屬于他們的三線兵工廠和我們心中永遠的三線家園。
今天我們所講述的是一個代號為5012的三線廠——國營西南云水機械廠,給大家揭秘我們三線子弟心底的“三線兵工屯”的三線往事。
云南曲靖·三線兵工屯
馬龍云水廠:彩云之南“三線兵工屯”
國營西南云水機械廠位于現云南省曲靖市馬龍區格里村附近的山谷中,這個籌建于上個世紀六十年代末的三線廠的遺址,已經成為曲靖最為有名的工業遺址,尤其是當秋季來臨之際,云水廠廠區內的法國梧桐和白楊更是黃葉滿地,讓賞秋者流連忘返。
很多人一定會很奇怪,在這彩云之南的云南,竟然有如此多的本地沒有的樹種,其實國營云水機械廠正是來自北方的三線建設者們建成的一座“三線兵工屯”。
相信看到“兵工屯”很多人不理解,為什么會有這么一個奇怪的名字。其實,這個名字是我們的編者造出來的。
為什么這么叫?下面我們來解釋下。
云南曲靖·5012廠
三線兵工屯:三線廠艱難扎根,保家衛國
為什么的編者把遠在深山的廠子稱之為“三線屯”這還要從“屯”這個字的文化淵源說起。
“屯”在《說文解字》中是這樣說的:
”屯,難也。象艸木之初生。屯然而難。從屮貫一。一,地也。尾曲。”
翻譯成現在話就是說:
屯,生長艱難。字形像草木初生的樣子。屯然而艱難。字形采用“屮”作邊旁,像“屮”貫穿了“一”。這里的“一”,表示大地。“屮”的尾部彎曲。
云水廠綠樹掩映下的車間
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大三線建設,數百萬人在“好人好馬上三線”的號召下,遠赴他鄉的深山密林中,在一片荒蕪之地,筑起了一座座兵工廠和家屬區。
當年的三線建設者們甚至有著“獻了終身獻子孫”的豪言,這像極了“屯”的本意。
“屯”用在西南云水廠更為貼切,當年的白楊和法國梧桐不正是隨著三線建設者們在西南邊陲的烏蒙山下扎根,繁衍生息的嗎?
我之所以把云南的云水廠稱之為“三線兵工屯”,還有個原因就是“屯”,中國歷朝歷代都有著,屯兵要塞邊關,屯兵保家衛國。
在上個世紀的三線建設中,我們的父輩懷著他們那個時代特有的家國情懷,走進了遠離家鄉的西南邊陲保密廠,也算是另一種意義上的屯兵吧?
所以我更愿意把類似西南云水機械廠這樣的廠子稱之為:三線兵工屯。
三線兵工屯·云水廠
云水廠:從黃土高原到彩云之南
國營西南云水機械廠其實是這個廠子的對外廠名,它的正式廠名為:國營第五〇一二廠,籌建于1970年3月,隸屬于原第六機械部。
當年為了防止來自北方的戰爭威脅,國家在云南規劃了5002,5012,5022等九個三線兵工廠組成的魚雷生產基地。我們云水廠為其中之一。
云水廠的三線建設援建者主要是來自黃土高原山西侯馬的874廠(當時名稱為國營山西紅衛機械廠,現平陽重工)。
874廠是國家一五期間156項之一,是直屬六機部的魚雷總裝廠,當年援建云水廠也是責無旁貸的。
三線遷徙
一位曾經的三線子弟告訴我:五十年代他的爺爺從東北到山西建設了山西侯馬874廠,到七十年代又帶著他的父親和姑姑輾轉至云南,先到云水廠(5012)又到了高峰廠(5022)。
這樣就不難理解,為什么在遙遠的西南邊陲的云水廠種了那么多明顯不屬于南方的樹。
說到這里的編者又不得不再說幾句。
據一位云南三線老前輩講述,當年侯馬874廠援建的不僅僅是云水(5012廠),還有一個廠紅云廠(代號5072,第二廠名為國營西南紅云機械廠)。建廠初期同樣屬于六機部,后因產品調整在1978年劃歸第八機械總局(現航空航天)。
馬龍記憶·云水廠
梧桐樹下:永遠的云水廠
西南云水機械廠至今已經走過了五十年的歷程,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走出了三線人建設了二十余年的山中三線兵工屯,空留那片梧桐樹下的老廠區,在訴說著當年曾經的三線往事。
現在的云水廠馬龍廠區,因為當年父輩們栽下的法國梧桐樹,已經成為曲靖市的一張深秋時的風景名片。
我們的父輩萬萬想不到,當年為了隱蔽廠區而栽下的法國梧桐樹,成了馬龍云水廠免于被歷史遺忘的主要因素,并且馬過河的峽谷也被戶外愛好者們冠以“云水谷”的雅稱。
因為那片梧桐樹讓我們三線兵工屯成了永遠的云水廠,這大約是一個活生生的無心插柳柳成蔭的故事。
寫在后面:三線廠,三線子弟心中的那片凈土
二十世紀的三線建設如果是一個塵封的歷史,那么我們這些三線子弟,大約就是在這歷史長河的泥潭里,打過幾個滾后蹣跚邁入中年群體了。
一位云南曲靖的三線子弟朋友不無深情的對我說:“身為三線子弟,自打生下來身上就帶著三線的基因,哪怕現在割開血管,流出來的也是三線的血?!?/p>
的編者作為三線子弟一枚,聽到此處也不免唏噓不已,這正是我們自己真實的寫照。
作為三線子弟,我們心里很清楚,其實我們父輩們并不偉大,但他們在那個時代,完成了他們應有的使命。
“不為了懷念,為了不遺忘”
我們寫的宗旨也是:“不為了懷念,為了不遺忘”,因為我們經歷過。
謹以此文獻給平凡的云南三線建設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