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2025年是中國科技反超元年毫不為過,雙六代機藍天翱翔,人工智能領域百花齊放,無人機和機器人勢不可擋,新能源汽車更是大殺四方。
這背后的原因蛋總說過,由于近代吃夠了“落后就要挨打”的苦,幾代人篤信“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因此新中國培養了一大理工科人才。
更深一層,其實是制度原因。新中國成立以后,在黨的領導下,發揮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越性,只用了七十多年,就把中國建設成了制造業強國和科技強國。
今天我們重點討論的是文化優勢。蛋總先扔下一個暴論,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信息的爆炸,西方文化已經成了人類社會發展的絆腳石,人類的希望在中國。
人類文明的發展是需要載體的,最重要的載體就是語言,包括發音和文字。無論是人際交流還是代際傳承,語言文字都是無可替代的。
但是以英語為代表的表音文字,出現了很大的問題,無法適應社會的發展和信息的爆炸,已經變得支離破碎,越來越像屎堆代碼。
19世紀末期,英語還只有20萬個英語單詞,到現在差不多要300萬個單詞了。別說對人是一種負擔了,人工智能大模型訓練起來,都要比漢語多花很多倍的成本,一萬卡算力都緊張。
2025年初,中美網友進行了網絡大對賬,一位著名的美國博主突然破防了,因為他竟然不知道葡萄酒是葡萄釀造的,但是中國網友全都知道。
這也不怪他,美國很多人都不知道。其實還有很多美國人、英國人并不知道葡萄干是用葡萄做的。也不知道葡萄醋跟葡萄啥關系。
因為在英語中葡萄是grape,而葡萄干是raisin,葡萄酒是wine,葡萄醋是balsamic-vinegar。單單從字面上看,誰也看不出這幾個詞有什么內在聯系。
同樣,很多美國人并不知道牛奶來自奶牛,牛肉是牛身上的肉。在英語中,母牛是cow,公牛是bull,肉是meat,牛肉是beef,牛奶是milk。單從字面,誰能把milk跟牛聯系在一起?
其實牛還可以細化,閹割過的牛叫ox,閹割過的小牛叫bullock或steer,閹割之前的小牛叫calf,處女牛叫heifer,野牛叫bovine,小牛的肉叫veal。
中國就不存在這個問題,火車,那就是燒火就能跑的車(最初);拖拉機,從字面就知道是能拖又能拉的機;小轎車,那就是頂替轎子的車;飛機,那就是飛行的機器;地鐵,那就是地下的鐵路。
但英語中就很麻煩,火車——train;拖拉機——tractor;小轎車——car;飛機——plane;地鐵——subway或Metro,從字面你看不出他們跟交通工具有啥關系。
再說個事實,2019年美國無人機被伊朗擊落,美國一幫人“群情激憤”,要求總統報復。于是特朗普不得不給美國人科普,說無人機沒有人。
我們中國人可能會不解,這事兒還要科普和解釋?無人機無人機,答案不就在名字里?有人了還叫無人機么?
真相是英文的無人機叫——drone,這五個字母,既無法反映出有人無人,也無法反映出跟飛機有啥關系。這五個字母除了能表示個讀音之外,不能提供更多的信息,除非你知道它代表無人機。
表音文字,在面對外來詞匯時,更像是個大糞坑,而且是來者不拒,維京人來了拉一泡,羅馬人來了拉一泡,法國人來了拉一泡,德國人來了拉一泡,俄國人來了拉一泡,印度人來了拉一泡,甚至日本人也能拉一泡。
而且吧,英國人也有裝逼的傳統,能音譯絕不意譯,能拽個陌生的洋詞顯得高大上,顯得自己有文化有見識,無形之中原來的語言就支離破碎了。
比如“海嘯”這個詞,我們就算沒見過大海,沒見過海嘯,也能猜個七七八八。但英國偏偏從日本引進個詞——tsunami,代替了原來的tidal wave。
大量音譯外來詞,對本語言是個災難。我們可以試一下,假如有人用中文跟你說話,但是大量引用音譯的詞匯,你肯定聽得云山霧罩的:
“你把你的額拽死用姨妹發給我,我回頭免費森德油一些樓口撲肉打可他。不過你要給我一個詳細的非白克,我們公司要進行意外流一身一下。”
這是你聽到的,其實他說的是:你把你的address用email發給我,我回頭免費send you一些local product。不過你要給我一個詳細的feedback,我們公司要進行evaluation一下。
他的意思是:你把你的地址給我,我回頭給你免費寄一些當地土特產。不過你要給我一個詳細的反饋,我們公司進行評估一下。
我們聽著難受,所以蛋總強烈反對英漢夾雜。但是對于英語國家來說,大量音譯的外來詞和新造詞,讓原來的英語支離破碎,他們其實天天都在聽這些英外夾雜的詞匯。
所以英語國家有獨特的病種——閱讀障礙癥,而且比例很高,美國的文盲率多達21%,美國超過20%的高中畢業生連基本的閱讀任務都難以完成。
中國則幾乎沒有閱讀障礙癥的說法。有個說法,即便是你把漢字的序順全部亂打,也不響影你對文字的讀閱和對思意的解理。
隨著科學的發展,新生事物越來越多,專業劃分越來越細,而各個細分領域之間的鴻溝,也越來越深了。這導致,入行越來越難,跨行更是不大可能,跨專業人才稀缺。
尤其是化學、生物和醫學,英語詞匯簡直太恐怖了。說到這里,中國的學生都得感謝兩個人——徐壽和朱元璋。徐壽在1869年把元素周期表翻譯成了中文。
在翻譯中文的時候,他下了大功夫,幫子孫后代的億萬學生減輕了負擔。他給自己翻譯立下了規則:常溫下固態金屬用金字旁,非金屬用石字旁,氣態的用氣字頭,液態的用三點水。
在翻譯選漢字的時候,他還盡量接近原單詞讀音。但很快他發現了問題,因為符合規則的漢字遠遠不夠。困頓之中,朱元璋幫了大忙。
原來朱元璋給子孫后代立下了規矩,從他這一代開始,子孫取名要用金木水火土的偏旁取字,一代一代往下輪,循環往復。隨著后代越來越多,原來的字不夠用了,就不得不造字。
而朱元璋的家譜,成了徐壽翻譯元素周期表的好幫手。實在是家譜中也找不到合適的,徐壽就另造了一批字。
無論他選字還是造字,都盡量多地表達信息。比如氫氣之所以叫氫氣,是因為輕且是氣體。氧氣之所以叫氧氣,是因為養萬物且是氣體。氯氣之所以叫氯氣,是因為氯氣是黃綠色的氣體。
烴(tīng)這個字也很神奇,本身表示碳氫化合物,音就是碳和氫的音合成的,火字旁表示可以燃燒。羥(qiǎng)基由氧原子和氫原子組成,所以羥字的字形和讀音都取自氫和氧。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
數學中的乘法口訣表,那是學習數學的好幫手。但是對于英語法國西班牙語國家的孩子來說,他們要困難很多,尤其是法語更是恐怖。
所以,我們國家能培養這么多理工科人才,跟中文優勢有很大關系。為什么歐美反智主義流行,跟語言也有很大關系,他們從閱讀中獲取有用信息,要面臨很多障礙。
中國人只要識字,就能從字面了解個差不離,即便是跨專業的學術文章。美國的高科技人才中,有不少是中國人,我相信這里頭有漢語的功勞,漢語總是能言簡意賅地準確表達,音形意兼具。
所以助力中國科技反超的神秘力量,就是中國先人的力量,就是中國文化的力量,尤其是中國文字的力量。中國文字,是數千年前的先人們生產生活中創造的,里邊藏著先人的衣食住行,藏著先人的智慧。
有些專家說中國的漢字有3600年的歷史,他們的依據是殷商的甲骨文最早可追溯至3600年。但這種說法是荒謬的。殷商甲骨文是一種成熟的文字,形成的過程是極其漫長的。
此外,殷商時期的先人寫字,主要寫在竹簡和布帛上,書寫主要用毛筆而不是用刀子,但是年代久遠,竹簡和布帛都風化腐朽掉了,只有占卜時刻在甲骨上的流傳下來了。
就好比周朝的文字叫鐘鼎文(金文),但實際上周朝更多的是寫在竹簡上一樣。秦漢時期流行勒石銘金,但書寫在竹簡上更是日常和主流。
證據之一,甲骨文中的冊字是個象形字,就是很多竹簡用繩子一扎。而甲骨文中的“典”字也很傳神,就是手捧著“冊”在讀。
甲骨文的“筆”字,就是手拿著毛筆在書寫。你看這個筆端是有三根毛的,古代的三,表示很多的意思。不可能是刀子,刀子只能有一個刀鋒。而且你看拿筆的姿勢,跟現在是一模一樣。
古代寫字叫“書”,甲骨文的“書”字很傳神,上邊一只手握一支筆,下面是一個平面,或簡牘,或木板,或布帛。甲骨文的“編”字,就是用繩子把竹簡捆在一起。
河南安陽殷墟不僅出土了很多刻有文字的甲骨,還出土了很多朱書玉璋,也就是寫有紅色字跡的玉器。上面的文字,筆鋒婉轉流暢,不是刀刻而是用筆書寫的。
歲月是無情的。目前我們能看到的竹簡是戰國簡,滿打滿算也只有2400年左右,太不易保存了。即便是發掘出來,還得依靠科技手段才能勉強恢復。
總之,商代甲骨文已經非常成熟,日常應該是筆書,占卜用刀刻。而甲骨文的形成,年代應該非常久遠。安徽雙墩遺址,七千年前的已經有了跟甲骨文很接近的刻畫符,一部分已經破譯。
可以看出,漢字是在古人數千年的生產生活實踐中逐漸成熟的,其中必然藏著古人對生產生活的記述和理解,也藏著他們的智慧。
無論是遠古時期的先人還是如今的我們,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衣食住行,然后才是精神追求。他們那個時代,由于生產力落后,衣食住行在他們的生活中占據了更大的比例。
因此大量漢字都跟衣食住行有關。有一位大家很熟悉的作者閆光宇,系統地寫了一本有趣的書叫《字里藏衣》,不知他下一本書是不是叫《字里藏食》。
這本書寫的很有意思,也讓蛋總感慨頗深。我的一個感受,中華民族太偉大了,甚至有點可怕。七八千年前的中國人為了生活,可以提前數年進行規劃,然后把繁雜的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條。
賈湖遺址,發現了8500年前的蠶絲蛋白殘留物。同一遺址中,還發現了編制工具和骨針。河姆渡遺址出土了7000年前的蠶紋象牙杖首飾,良渚遺址發現了四五千年前的絲線、絲帶和沒有炭化的絹片。
植桑養蠶、繅絲紡織,那就是要提前好多年規劃(十年樹木),而且不是一個人所能完成的工作。從養蠶到做成衣服,又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至少半年時間,甚至要一年。
打個比方,植桑要五年計劃甚至十年計劃,養蠶則是年度工作。從養蠶到做成服裝,幾乎每個月都有工序。
過了年就要育種,然后采桑、養蠶、繅(sāo)絲、捻線、織造、印染、裁剪,一換扣一環才能在過年穿上新衣服。
《字里藏衣》寫得要更詳細有趣。我也是看了這本書才知道,原來“結束”一詞指的就是蠶繭抽絲之后,把絲線整理成束,叫“結束”。
聚絲成束的最后一步,必須打一個結,保證這一束穩固不散亂,這一步就叫做“總結”。我們今天說的總和、總計、匯總、總統、總理都跟這一工序有關。
練習的練為什么是絞絲旁?因為這也是絲綢工序之一。繅絲之后是練絲,簡單來說就是先煮后曬、反復數次。正因為要反復多次,所以練就有了訓練之義。磨練、歷練、都跟這有關。
由于練過的絲更加干凈、潔白、柔軟,所以練又有了干練、精壯的意思。練過的絲叫熟絲,未練的絲叫生絲,所以又有了熟練一詞,練過的絲很干凈、無雜色,又誕生了一個絞絲旁的字——純。
總之這本書很有趣,讓人對中國漢字、中華文化的理解提升了一個層次。蛋總更加佩服我們的先人,不得不感嘆,中華農耕文明果然不同凡響,有高度的計劃性和組織性。
這跟游牧文明和海洋文明不太一樣。游牧文明,逐草而居,會趕羊就成;海洋文明,只需要漁獲、交易或劫掠,主打一個短平快。到現在美國也是這德行,兩個黨只顧著眼前的大選和中期選舉。
長時間的生產生活實踐,讓中國民族有了獨特的品格,非常熱愛自己的家園,誰動了他們的家園他跟誰急。呈現集體主義價值取向,目標比較長遠,做事有規劃,愿意為了長遠目標而不懈努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