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性傷口易感染病原微生物,威脅動物生命。動物通過分泌抗菌化合物等策略保護傷口。螞蟻則利用側胸腺分泌抗菌物質,通過清理行為涂抹于傷口,增強抗病能力。
然而,弓背蟻屬(Formica屬)等部分螞蟻物種在進化中失去側胸腺,可能因生態環境變化或生存策略調整,不再依賴其抗菌功能。
為了了解在不使用側胸腺抗菌分泌物的情況下如何處理感染傷口,2025年2月,Current Biology在線發表題為“Wound-dependent leg amputations to combat infections in an ant society”的報道。該研究發現,當在實驗中損傷工蟻的腿股骨時,同巢伙伴會通過咬腿的基部(轉節)來截斷受傷的肢體,顯著提高了生存率。 然而,當實驗性損傷更遠端(在脛骨處)時,同巢伙伴不會截肢,而是將傷口護理指向損傷部位。
總體而言,該研究提供了非人類動物中使用截肢治療感染個體的第一個例子,并證明了螞蟻可以根據傷口的位置調整其治療方式。
研究發現健康工蟻會對受傷的同伴進行截肢,尤其是在股骨受傷的情況下。當受傷部位為股骨時,約76%的情況會發生截肢,而脛骨受傷的螞蟻則沒有截肢行為(圖1D)。
截肢行為通常發生在受傷后約240分鐘,且總是遵循相似的模式:同伴會先舔舐傷口,然后用口器將受傷肢體移至轉節處,之后反復咬傷腿,直到截斷(圖1A-C)。
圖1.佛羅里達弓背蟻的斷肢與傷口護理行為
在股骨受傷后的前3小時,工蟻花在截肢和傷口護理上的時間大致相等,分別為6.2分鐘和7.8分鐘(圖1A-B),且這些行為隨時間減少(圖1E)。傷口護理期間,同伴會用大顎和前腿固定住受傷肢體,進行長時間的舔舐。
研究發現脛骨傷口的護理時間顯著長于股骨傷口,并且脛骨傷口的護理頻率隨時間變化較小,而股骨傷口的護理行為則迅速減少(圖2)。
圖2.股骨和脛骨損傷的傷口護理
研究還提出截肢可能是防止傷口感染擴散的一種機制,特別是在弓背蟻沒有類似其他螞蟻物種的側胸腺時。為了驗證這一假設,研究人員將銅綠假單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涂抹在受傷的脛骨上,結果顯示感染后的死亡率高達95%,證明銅綠假單胞菌是致命病原。
此外,研究設計了四種處理方法來測試傷口護理和截肢對存活率的影響:1)無菌處理;2)感染處理;3)感染后放回螞蟻群體;4)感染后進行截肢處理。
實驗結果表明,傷口護理和截肢能夠顯著提高個體的生存率,尤其是在截肢模擬同伴行為后。
圖3.股骨損傷后截肢,可以增加感染螞蟻的存活率
此外,研究表明感染后的病原體載量與螞蟻存活率負相關。股骨受傷的螞蟻,實驗性截肢能夠顯著減少病原體載量(圖3C)。病原體載量的差異可能與股骨和脛骨的血淋巴循環差異有關。股骨含有更多血液循環相關的肌肉,導致受傷時血淋巴循環受損更為嚴重,因此截肢能夠有效防止病原體擴散(圖4)。
通過微CT掃描,研究確認股骨和脛骨的形態差異,股骨肌肉表面積較大,可能導致截肢在股骨受傷時能有效降低病原體擴散,而脛骨受傷的螞蟻則擴散較快(圖4C-D),實驗性截肢無法阻止病原體擴散。對于脛骨受傷的螞蟻,僅在傷口暴露后的短時間內截肢才能有效提高存活率。
圖4.佛羅里達弓背蟻后腿示意圖
最后,實驗還表明,工蟻并不會截肢脛骨受傷的個體,且不論感染與否,股骨受傷的螞蟻截肢率較高,顯示工蟻根據傷口位置和感染情況調整行為。研究提出,佛羅里達弓背蟻能夠通過截肢來提高股骨受傷螞蟻的存活率,而脛骨受傷時則采取傷口護理。這一行為表明,螞蟻在面對傷口時能根據情況采取不同的策略,以提高受傷同伴的生存機會。
總之,佛羅里達弓背蟻工蟻會為股骨受傷的同伴截肢,顯著提高其存活率,但不會為脛骨受傷的螞蟻截肢。弓背蟻能根據傷口位置調整處理方式:股骨受傷時截肢,脛骨受傷時進行長時間護理。這是首次發現非人類動物有目的性地進行截肢以提高同伴存活率。
論文鏈接:
https://doi.org/10.1016/j.cub.2024.06.021
主編微信
注:添加微信請備注昵稱+單位+研究
生命科學綜合交流QQ群:681341860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