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曾有個說法挺火:“生育不是恩,托舉才是恩!” 這話讓80后情何以堪?我們年輕的時候,都說不能靠父母,得自己闖,可輪到咱們當爹媽了,又說要給孩子托舉;那以后呢?等咱們老了,該不會又說別指望孩子,別給他們添麻煩吧?
“窮不怪父,孝不比兄,苦不責妻,氣不兇子?!?這句老話,仿佛一聲嘆息,在當下這個時代回響,帶著一絲無奈,也帶著幾分堅定。
可如今,網絡上卻有一種聲音越來越響,甚至有些刺耳:“生育不是恩,托舉才是恩!”
這聲音的出現并非偶然。
時代變了,焦慮也隨之而來。曾經,80后初入社會,被告知要獨立,不能啃老;現在,他們為人父母,卻又被要求“托舉”孩子。那未來呢?
當他們老去,是不是又要面對“不要給孩子添麻煩”的指責?一代人,就這樣被夾在中間,進退兩難。
于是,爭議爆發了。有人覺得這話說到心坎里了,如果小時候吃過缺錢少愛的苦,甚至可能想過不被生下來該多好。既然生了孩子,就該給他最好的,這是為人父母的責任。
但另一群人也無法沉默。他們質問,如果父母沒能力提供頂級的教育和富裕的生活,難道就沒資格做父母了嗎?
那些在底層掙扎的父母,難道他們的辛勞和付出,就因為沒有學區房而變得一文不值了嗎?
更有人講述了自己的故事:母親殘疾,自己都需要人照顧,哪來的“托舉”?全靠父親一人,又當爹又當媽,拉扯大四個孩子。這樣的付出,難道不是恩情嗎?
其實,當“托舉”這個詞出現的時候,就已經把親情變成了一種可以用物質衡量的東西??烧嬲挠H情,又怎么能用金錢來計算呢?
從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母親的身體,父親的肩膀,就已經成為了孩子最初的依靠,這與“托舉”無關,這本身就是無法割舍的恩情。
那些輕易否定生育之恩的人,恐怕從未真正體會過為人父母的艱難。當親情被當成一場投資,當血脈相連被看成一場考核,這才是最大的悲哀。
說到底,盡力了,付出了,這就夠了。父母的恩情,本就不需要“托舉”這個詞來定義。
(來源: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