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5點鐘的時候,北京京劇院的微信公眾號發出了一則訃告:京劇大師趙燕俠逝世,享年97歲。這個公眾號平常流量很少的,但這則訃告的閱讀量很快突破了10萬+,緊接著微博上也有了熱搜。
在B站上,這位趙老太太有著眾多的年輕粉絲。
是的,你們沒聽錯。B站上有許多她的唱段、采訪,有的被做成切片,還十分鬼畜,頗有出圈之勢。有點像最近爆火的慶奶,大家可能并未看過她什么作品,但會被她鮮明的個性打動。
對早已不算主流文化的京劇來說,這是非常罕見的。
圖為B站網友的評論。
趙燕俠是誰,為什么她的去世會有這樣大的影響呢?
我這么說吧,她是當今整個中國唯一碩果僅存的、公認的京劇大師。有的動不動叫大師都是假的,而她是貨真價實的。
在京劇界,能不能叫大師,一個重要的標準就是有沒有開宗立派。這有點像武俠,東邪西毒南帝北丐,你得創立自己的門派,才能上獲得上華山論劍的入場券
京劇旦角行當,迄今為止的門派只有六個。
前四個大家應該熟悉,梅尚程荀四大名旦,就是四個門派。接著是四小名旦之一的張君秋先生,他開創的張派,張派的花腔很有特點。第六位,就是咱們的趙燕俠先生開創的趙派。
在京劇的鼎盛時期,上述這幾位就是頂流,是票房的擔當。
而趙燕俠的牛逼之處在于,梅老板、程老板他們都是男旦,趙燕俠是其中唯一的女性。按今天的說法,她是一位女頂流。
頂到什么程度呢?她15歲就掛頭牌在北京唱響。頭牌的意思嘛,是今天的領銜主演,是要把名字打出來的,通常有獨立的工作室,自己當老板。
趙燕俠的工作室,叫“燕鳴社”。那時的名角工作室,跟現在某些明星工作室不一樣,不是為錢進錢出方便,而是意味著有底氣獨自面對市場,經受票房的檢驗。他們沒有企業贊助,也沒有財政撥款,是你一票我一票,大家投出來的。
番位不需要爭,因為實力說了算。
1951年,北京成立了一個戲曲學校,學校的董事就有梅蘭芳、程硯秋,還有老舍先生等,而趙燕俠與他們并列。
趙燕俠的地位,有群眾基礎的,也有官方認證。她有一出戲叫《玉堂春》,蘇三離了洪桐縣,很多流派都在演。然而趙燕俠就是不一樣。周總理是懂戲的,他看了之后說:
這就是中國的《復活》嘛,趙燕俠可以自成一派。
在男性占據京劇舞臺中央的時代,能闖出這么一位女頂流,得到下至黎民百姓,上到開國總理的認可。其難度可想而知。
她的去世,可以說是京劇黃金時代,閃爍的最后一抹余暉。
而且趙燕俠老太太這抹余暉呢,嗯......還相當獨特,甚至是有點“邪性”。說她邪,不僅是因為她的唱腔有點“邪”,韻味獨特。還因為她的個性。一個字形容吧:拽。
趙老太太的“拽”是方方面面的。
早年,名角的收入相當可觀的,因此他們的生活標準能遠遠領先時代,是先富起來的一批人。趙燕俠上場之前,要吃七個桂圓,據說能提氣。那時候普通人家誰吃得起桂圓啊,見都沒有見過。
這還不夠,演完戲累了,老太太要喝啤酒。喝的還是黑啤。后來在運動中,革命小將批判她,啤酒成為生活奢靡的一條罪狀:
啊,你喝啤酒還挑色兒?
老太太的“拽”,也屬于是無差別攻擊的,對誰都一樣,不管多大的人物。
比如101算個大人物吧。眾所周知,他沒什么愛好,不唱歌、不跳舞,唯一的愛好恐怕就是看戲了。而且出門看戲都少,一般聽唱片。但趙燕俠的戲他是要去看的。老太太曾受邀去101的毛家灣駐地唱過。但去了一次就不去了。人家問她為什么不去,她說:
我是個臭唱戲的,人家是大官,我干嘛啊?
燕俠,人如其名,燕趙俠女,她不往上貼。這種個性是叫人又愛又恨。
云中鶴就對她又愛又恨。
京劇《沙家浜》,著名的八個樣板戲之一,趙燕俠是主角阿慶嫂的首演者,她開創了這個經典角色。樣板戲是云中鶴主抓的,好些演員貼都來不及,但趙燕俠對這位“旗手”來了個敬而遠之。
圖為趙燕俠年輕時與飾演阿慶嫂時的照片。
有一次,云中鶴送她一套毛衣,當然這也算是關心嘛,但送的時候,她說了一句奇怪的話:你要不嫌我骯臟啊,你就穿。趙燕俠心里想,這人怎么這么說話啊?
這套毛衣趙燕俠真的就沒穿,后來讓云中鶴給要回去了。梁子就此結下來,很快阿慶嫂不能演了。接踵而來的運動中,趙燕俠被針對,吃盡了苦頭。
這種壓力,我們恐怕很難想象。
但是,樣板戲不能停, 《沙家浜》還得繼續演。新的阿慶嫂表演上火候差點,趙燕俠又被拎回排練廳,一招一式去教。 沒辦法,她的玩意兒好呀。甭管在什么時候,玩意兒好,好到頂尖,總有一碗飯吃,有一條出路。
但她自己不能上臺,甚至不能掛名,這對一個演員來說,恐怕是莫大的懲罰。
趙燕俠后來接受采訪,再講這些事情的時候,聲情并茂,像村口蛐蛐別人的老太太,但背后其實是自己的心酸血淚。
越是嬉笑怒罵的個性,越能從人生的磨難中走出來。
十年動亂后,有的演員已經對舞臺噤若寒蟬,視之為畏途。好多功也廢了,嗓子也倒了。不過趙燕俠重出江湖,因為玩意兒好,演出還是場場爆滿。
她到天津演出, 五十多歲的年紀,演白素貞抱著孩子哭,底下的觀眾也跟著流眼淚。
眾所周知,天津的情況是很復雜的,那里的戲迷票友尤其挑剔,演得不好,能給你噓下臺。但趙老太太是隨便怎么謝幕,觀眾也不肯讓她下來,榜一大哥在下面聲音都喊啞了。
八十年代,老太太帶團去美國演出,演了三個月八十場。最開始時,美國的演出經理對票房沒底,所以伙食安排得很差,盡是白米粥。等到前幾場演下來,觀眾忒熱情,都開始賣站票了。演出經理趕緊把啤酒,給老太太安排上。
這個世界到哪里,都是用實力說話的。
老太太這個性,哪怕是到了老年,似乎也沒什么變化。
上世紀90年代開始,京劇開始走下坡路,主要原因是人才斷檔、劇目斷檔,很多專業人士和資深票友很捉急啊。其中一位著名票友,提出一項宏大的計劃,叫“中國京劇音配像工程”。
京劇歷史上留下很多唱片,劇目多達幾百出,但光有聲音沒有圖像,很難得到有效傳承。這個工程的目的,是趁很多名家和他們的嫡傳弟子還健在的時候,給聲音配上圖像。
工程的提出者和策劃者,就是瑞環同志。
在他的支持之下,這項浩繁的工程持續了十幾年之久。但是,直到一期工程快結束,趙燕俠的趙派劇目一出都沒有錄。那時候老太太七十多歲了,已經不怎么出來了。
跟其他開宗立派的大師不一樣,她似乎對“傳宗接代”沒那么在乎,大概經歷過許多磨難,她更愿意做一個成天喝點啤酒的老百姓。
眼見著錄制接近尾聲,瑞環同志越來越急。據《音配像紀事》中記載,他通過許多渠道做趙燕俠的工作,還專門設宴招待,趙燕俠終于點頭錄一部戲。
你看,要讓老太太出山,得一位正國級同志出馬。
當時正值夏天,趙燕俠可算是來到了劇場。不一會兒,主持這項工作的領導就接到她打來的電話。老太太哭著“控訴”現場工作人員,這么大熱天,不提前開空調,更惡劣的是:
他們吃盒飯,不給我們買,就給我們吃麥當勞。
2007年,中國京劇音配像工程終于全部完成。在慶功宴上,很多老藝術家都在,瑞環同志感慨地說,這個工程是百年大計,你們的名字都在上面:
100年后,人們都記得你們;100年后,誰記得李瑞環啊?
瑞環同志這句話,表明了對藝術的尊敬,也是對角兒的認可。
角兒和明星是不一樣的。角兒是有真功夫,拿得出真玩意兒,同時有著讓人著迷的人格魅力。
譬如說趙老太太,她看上去是“拽”,她卻又是很真誠。她喜歡誰、不喜歡誰;樂意干什么、不樂意干什么,主打一個不糾結、不內耗。
她一輩子有高峰,有低谷,從鮮花掌聲和坎坷磨爛中走過,卻更愿意做個普通人,哪怕是晚年追憶往事時,也沒有悲悲戚戚,像在講樂呵呵段子。
這種面對人生的精氣神,我們借用阿慶嫂的一句唱詞:
相逢開口笑,過后不思量。
參考資料:
趙燕俠:舞臺上傳奇80年,北京晨報
音配像紀事,天津楊柳青畫社
李瑞環談京劇藝術,三聯書店
京劇推手李瑞環,中國新聞周刊
關注這個傳達室
更容易看到我的推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