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這不是質量部和生產部的故事,是整個企業的隱性內戰
你有沒有經歷過這樣一個場景:
生產部大聲說:“目標還差一點就實現了!趕快出貨吧!”
品質部冷靜回應:“慢著,檢測沒通過,出貨就要被投訴了!”
聽起來是不是很熟悉?
我們在培訓學員的過程中,都會聽到類似的抱怨:品質部門是“效率殺手”;生產團隊是“隱患制造者”。這看似是一場無休止的拉鋸戰,其實深層次的問題是:兩方都忘了,他們其實是為了同一個目標而努力。
在優思學院看來,這場“生產 vs 品質”的斗爭不僅不必要,還非常昂貴——它會消耗團隊信任、浪費時間資源,最重要的是,犧牲客戶體驗。
所以,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為什么品質和生產營運本來就應該是一體兩面,以及我們如何用精益六西格瑪的方法論,徹底結束這場“內戰”。
一、客戶滿意,是品質和生產的共同終點
很多公司都有一個盲點:他們把“快”當成生產營運目標,把“好”交給品質部負責。聽起來沒問題,但其實這是在人為制造沖突。
優思學院經常提醒客戶:生產和品質的KPI如果是對沖的,那必然只會內耗。
事實上,不論是快一點出貨,還是檢查到最后一個螺絲釘的精確度,最終目的都只有一個——讓客戶滿意。
- 如果生產部快速出貨但產品有缺陷,客戶投訴就會找回來;
- 如果品質部總是以“尚未達標”為由阻止出貨,客戶交期無法保證,信任也會動搖。
當我們把“客戶滿意”作為唯一評判標準時,很多看似對立的行為,其實就有了統一的邏輯。
二、別再說“質量拖慢節奏”了,好品質其實加快流程
我們在輔導制造企業的過程中,經常會聽到一句經典臺詞:“我們先出貨,有問題后面再補。”——聽起來像是“先求生存”的策略,但其實是未來問題的埋伏筆。
生產部門很多時候以為,品質檢查是一個“減速器”。但優思學院要告訴你,高品質不是流程的負擔,而是流程優化的起點。
打個比方:
- 如果一個生產流程中,每10個產品就有1個返工;
- 那你就需要花10%的產能處理“舊賬”,甚至還要安排人手去排查問題;
- 如果能在一開始就把這一缺陷率降到1%,你能釋放多少產能?
所以,真正“拖慢節奏”的,其實是返工、缺陷和浪費。品質管控做得好,反而可以讓流程一次到位、無返工、不卡頓。
這就是精益思想中的“穩定流程”——品質并不是流程的敵人,而是它的守護者。
三、數據才是兩隊的“共同語言”,別再互相扯皮了
你有沒有聽過這種對話?
- 品質部說:“這個批次我們抽檢有問題,不能出貨。”
- 生產部說:“你們又來挑毛病了,客戶都不介意,你們在堅持什么?”
這不是溝通的問題,而是雙方沒有統一的判斷標準。
在優思學院的六西格瑪課程中,我們經常教學員:當感性碰上數據,永遠讓數據說話。
舉個例子:
- 如果你拿出控制圖,顯示某條產線在過去一周的誤差值波動范圍;
- 或者用過程能力指數(Cpk)說明這個工序穩定性不達標;
- 又或者通過根本原因分析(RCA)證明缺陷源頭來自原材料變化;
那么,任何爭執都會在數據面前變得清晰、可控、可優化。
當品質和生產都學會使用數據工具——例如Minitab、FMEA、SPC等,溝通的起點就從“感覺”和“經驗”,變成了客觀、透明、可追溯的事實。
四、持續改善不能缺哪一邊:生產懂現場,品質懂工具
優思學院一直強調:“精益六西格瑪不是某個部門的專屬,是全公司的文化轉型。”
這意味著:
- 生產部掌握流程細節、產線節奏、現場狀況;
- 品質部熟悉分析工具、風險預測、系統思維;
當兩者結合,才能推動真正的Kaizen(改善)。
舉個真實的案例:
一家電子代工廠,過去一年一直被某個焊接流程的返工率困擾。生產部門覺得是設備問題,品質部門說是操作員技術不到位。
最后,大家決定一起做一個DMAIC項目:
- Define:明確目標是把焊接返工率從6%降到1%
- Measure:用Minitab收集了不同操作員、班次、設備狀態的數據
- Analyze:發現其實問題出在某個班次使用了溫度不穩定的舊版焊接機
- Improve:替換設備、更新SOP,并重新培訓操作員
- Control:設置控制圖,追蹤后續三個月的數據穩定性
最后結果如何?返工率降到0.8%,節省了每月接近8萬元的返工成本。
這個項目成功,不是因為某一個團隊特別強,而是因為生產和品質共同作戰,各自貢獻價值。
五、品質不該是“管制者”,而是生產的“合伙人”
很多企業把品質部當成“警察”:他們負責抓問題、開罰單、提出異議。這種做法最大的弊端就是——沒人想跟他們合作。
優思學院常說:“品質部門如果成了‘No Department’,那你基本就把企業推進了反生產文化的泥潭。”
我們更鼓勵企業把品質部變成生產的策略伙伴,甚至一起承擔KPI,一起參加流程改善,一起參與新產品導入。
品質不是要找茬,而是要幫生產團隊減少麻煩、提升效率、增強客戶滿意度。
如果生產人員在流程中發現了問題,第一個想到的是“找品質部來一起解決”,那說明你已經跨越了那個危險的“對立線”。
六、拆掉品質與生產的墻,必須從領導者開始
說到底,如果公司還把“品質”當作一個獨立、阻礙產能的功能模塊,那從文化層面就輸了。
高績效的企業都有一個共同特征:領導者把質量文化深植于生產流程中,而不是靠“審核”、“檢驗”來臨時補鍋。
在優思學院的課程中,我們教的不只是工具技巧,更是領導層如何打造“沒有墻的組織”:
- 產品開發階段,品質部要參與風險預測;
- 流程設計階段,生產部要考慮品質控制點;
- 現場改進階段,雙方一起走流程、一起解決痛點。
只有這樣,品質才能成為“流程的一部分”,而不是“流程之后的補救”。
常見問題解答 FAQ
Q1: 質量部不檢查,出問題誰負責?
A:質量控制不等于質量檢查。流程中每一個環節都應對自己的輸出質量負責,品質部應是輔導與監督角色,而非“最后一道防線”。
Q2: 生產部門學習六西格瑪真的有用嗎?
A:非常有用。生產人員熟悉DMAIC與Minitab等工具后,可以用數據優化生產節奏、減少浪費,是一線改善的關鍵推動者。
Q3: 精益和六西格瑪需要選擇一個嗎?
A:不需要。精益解決流程效率問題,六西格瑪解決波動和缺陷,兩者結合才是強大引擎。
Q4: Minitab是不是只有統計背景的人才用得來?
A:錯!Minitab的學習門檻遠比你想象中低,優思學院的課程專為非統計背景人員設計,案例實操為主,確保你學了就能用。
Q5: 品質與生產的目標不一樣,怎么統一KPI?
A:KPI可以共享,比如“客戶投訴率”、“一次交付率”、“返工率”等,這些指標既反映品質,也直接影響生產營運。
結語:品質不是剎車器,是加速器;生產不是對手,是搭檔
這場看似注定對立的“生產 vs 品質”之爭,其實完全可以轉化為協作共贏的動力源泉。
在優思學院看來,企業要真正實現卓越運營(Operational Excellence),必須讓品質成為流程的一部分,讓生產營運擁抱數據與改進,讓雙方不再彼此指責,而是彼此成就。
愿你的公司,從今天開始,不再有品質與生產的拉鋸戰,只有攜手共進的節奏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