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老夫還是多說幾句關于低息貸款的事情。
最近銀行消費貸利率"跳水式"下降成了熱門話題,有個別銀行已經把消費貸做到2.5%左右,并且還是單利,比如招商銀行閃電貸50萬額度利率低到2.58%。
再配合50w的額度,7年的時間,的確很難不讓人心動。
除了消費貸款,小微企業授信也大幅提高,從原來的3000w提高到5000w,個人最高授信1000w。
這事情前幾天我寫文章發表過觀點,我認為這就是變相地為個人化債,用低息化高息,我看評論區有不少小伙伴已經這么干了。
群里一些思維活躍的小伙伴問我,既然利息這么低,能不能擼出來搞投資賺差價。
我看了一下香港那邊的美元產品,風險等級為T0級別的貨幣基金,利率已經高達4.9%。
美國國債基本上穩定在4.5%左右。
就按4.5%算,基本上利差就是2%,按50w的貸款額度,一年下來的凈利潤就是1w塊,如果有車的話,一年的保費,油費,保養差不多都包進去了。
相當于憑空多了50w存國內的定存,關鍵是這種存款是確定的,不是買理財那種會虧損的投資,不可謂不爽。
當然,這么干也有一定的風險,比方說銀行很容易就檢測出你貸款去賺利差了,這個是大忌,立馬要求你還款也不是不可能。
此外,你還需要一個香港銀行賬戶和香港證券賬戶,還要考慮一年5w美金的出境額度,還有匯率差,時間差,七七八八各種費用也挺麻煩的。
為了這2個點,折騰一圈,我個人認為不太值得,但如果錢是自己的,我是非常贊同你有國際視野,全球化投資。
這里做個小廣告,需要去香港開戶的小伙伴可以加小助理微信。
那么國內有沒有什么確定性比較高的標的呢?
——國債,我還是堅持我的觀點。
利率,經濟數據,未來的發展會怎么樣,是吧,有些話已經說爛了,點到為止。
國債前兩個月一波大回調,最近一個禮拜已經偷偷摸摸漲了2%了,大家不妨關注一下。
不客氣地講,對于這次貸款提額降息,反正不要用于消費,其他怎么用都行。
難怪也有不少人說在發錢和漲工資之間選擇了放貸。
大家有沒有發現一個問題,國內解決問題的方法永遠是間接的,特么含蓄得很。
比如內循環不給力,它第一反應是搞供給側改革,給了廠家很多優惠政策和補貼,然后讓工廠多生產,那樣就會多招人,那么招的人就會拿到工資,于是去消費,這樣循環就起來了;
再比如消費不行,最快落實的不是勞動法,也不是發錢,卻是多給你貸點款,讓你去消費,這樣消費就起來了。
這些神奇的現象背后,是有底層邏輯的——債務的主體到底是誰?
用美國直升機撒錢的模式,債務的主體就是政府,它相當于發錢把民眾的債務買回來了,然后把自己搞得債務爆表,通脹壓不下來,然后通脹的惡果要讓所有民眾承擔;
國內正好是相反的,政府沒有變相收購個人手上的債務,頂多想辦法幫你化債,于是所有的債務還在個人頭上,或者說未來的你要幫現在的你還債,你得自力更生。
壓一個人身上,他就得省吃儉用還錢,壓所有人身上,那就壓唄,反正法不責眾,債也不壓眾。
再加上地方在過去發展的進程中,不但沒賺到錢反而債務壓力山大,發錢這種"債務置換"的辦法是指望不上的,只能把包袱甩給個人——反正信用貨幣體系下,新增的貨幣只能通過放貸來創造。
但現在銀行的風險也在悄悄累積。
消費貸不良率已經從1.04%漲到1.17%,再這么降息下去,銀行賺的錢可能都不夠填壞賬的。
說到底,這波操作就像給經濟打強心針,短期能刺激消費,長期還得靠收入增長和信心恢復。
不過,加杠桿的前提是預期要好。
2019年之前大家拼命加杠桿,就是覺得未來自己會變得更好,眼前花出去的每一分錢未來都會成倍地回來。
從來沒聽說過什么預期很差,但試圖通過加杠桿來改變預期的。
總之,現在的情況就很擰巴,大家都能看到問題,但是能通得過的方案都有各種副作用;可以一針見血根治的方案,比如定義什么是違法加班,增加最低收入這類,又扭扭捏捏。
兜兜轉轉,還是想靠未來的你來解救現在的你。
這個嘛……只能說我們從小就被教育要自力更生,也算是邏輯閉環了。
我是七叔,一個虧了錢,又爬起來的男人
這個人,有點風趣,也有點騷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