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8月29日,針對云南省硯山縣平遠街日益猖獗的違法犯罪團伙,我國組織了大規模圍剿行動。
當天的場面極為壯觀:武警對平遠地區方圓200公里的范圍進行戒嚴,附近省市的武警和解放軍部隊全部進入戰備狀態,近2000名武警官兵大軍壓境,形成了一條長達37公里的戰線。外國人察覺情況后炸了鍋,以為我國正在集結兵力準備一場對外戰爭。
在我國打擊違法犯罪的歷史上,如此規模的行動聞所未聞,原因是彼時平遠街的匪徒實在太猖獗了。
他們偷車偷到了部隊里,偷走第14集團軍的一輛野戰通訊車。該軍首長得知后當即派人把車追回,哪知對方反而談起了條件:想把車開回去可以,不過得給兩萬塊。首長被氣得直拍桌子,破口大罵,軍方最終也只能自認倒霉,花錢消災。
有警察追賊不慎闖入了平遠街,被抓住當街打了一頓,挑斷腳筋扔了出來。
更有甚者,平遠鎮的副鎮長親自帶領幾卡車全副武裝的嘍啰“跨區執法”,圍了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彌勒縣政府,差點就把大樓推平。只因有個平遠街村民偷運木材,被發現后還強行闖卡,被彌勒縣警方擊斃。
上述狀況發生在中國境內,如今來看簡直讓人無法相信。也正是如此,國家才決心不惜一切代價將其徹底鏟除。
所謂知己知彼,在行動之前,公安部門派了一批干警喬裝成“老板”,以“看貨”的名義混進平遠街,其中的場面著實令人眼界大開。
只見毒品、槍支販子們把貨直接擺在路邊,買家則帶著成捆的鈔票沿街選購,看上去跟普通的農村大集沒什么兩樣。警方擔心只看不買會引起懷疑,便走上前去問價。哪知槍販子聽對方只想買幾支手槍時,臉上立馬寫滿了不耐煩。
“這種低端貨我們這沒賣的,想要就去買化隆造吧。”
平遠街犯罪集團背靠邊境,可以輕而易舉地買到國內外制式武器,論火力,地方公安根本不是對手,這極大助長了他們囂張氣焰。不過,被他們詬病為“低檔貨”的化隆造,其實才是當時國內黑槍品質的代名詞。
1996年《槍支管理辦法》出臺,我國黑槍產業以摧枯拉朽之勢被徹底摧毀,在此之前,國內曾有三大黑槍生產基地。其中,廣西合浦縣出產的槍支品質優良可靠,威力生猛,尤其是獵槍,頗受悍匪追捧。
貴州松桃苗族自治縣的工匠們擅長仿制,雖然生產環境極其簡陋,他們卻能做到除膛線之外,把一把土槍的其他部件仿造得與制式槍支無異。
青海化隆回族自治縣出產的“化隆造”不但兼具上述優點,其黑槍制造歷史更是源遠流長。
過去人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遺憾的是,地處偏遠的化隆縣既沒有山也沒有水。當地屬于高原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氣溫只有2℃左右,年均降水量也僅有470毫米。不僅如此,當地自然災害頻繁,旱災、冰雹如家常便飯。
2020年4月,化隆才成功摘掉“貧困縣”的帽子,而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當地農民辛辛苦苦耕作一年,到年底能揣進口袋的錢大概只有三四百塊。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我國社會迎來巨大變革,隨著大批工廠關停,迫于生計,許多下崗失業的工人便重操舊業做起了槍。
2002年的一篇起底我國黑槍產業的文章中曾提到:一把仿制的54式軍用手槍的黑市價格大概在5000元左右,幾乎達到了當地農民年凈收入的10倍,而完成一支手槍的生產只需花費一個星期。
仿制一把半自動步槍所需的時間和成本要更大一些,然而一旦找到買家,立馬就能到手幾萬塊。
值得一提的是,掌握“核心技術”的槍販子并沒有壟斷利益,而是將一部分油水放了出來:即便是此前對槍支制造一竅不通的農民,經過簡單培訓也可以完成槍支的組裝;每組裝好一把手槍,他們可以獲得幾百塊的“加工費”,組裝一支步槍能得到的錢更多。
如此一來,當地形成了“雙贏”的局面:農民不再將黑槍產業視作洪水猛獸,從中分到一杯羹,口袋肉眼可見地鼓了起來。
黑槍販子則不必擔心遭群眾舉報而整日提心吊膽,生產效率也極大提升。他們干脆把造出來的槍直接堆在作坊外,等待買家選購。
值得一提的是,化隆縣的黑槍工匠們頗具“進取”精神,一旦有新型號的槍支問世,他們便會立馬嘗試仿制;他們還攻破了小口徑炮的工藝,精度與威力均不遜色于國家軍工廠的產品。
我們在此可以想想一番:遠看大山里一個平平無奇的小山村,進去后發現每家每戶門口都堆滿槍炮,這會是怎樣一種“壯觀”景象。
據說做出第一批“化隆造”的師傅,過去都是民國時期西北軍閥馬步芳軍中的機械師,屬于貨真價實的專家。行家出手自然非同凡響,物美價廉的化隆造很快就打響了名頭,一躍成為那個年代我國黑槍品質的代名詞,迅速將市場迅速覆蓋到了全國。
當時化隆的黑槍產業究竟有多“繁榮”?根據資料,當地每個村子都有黑槍作坊,倘若一個村子只有半數村民參與黑槍制造,這都算是比較“干凈”的;其中有個小村莊,全村共有20多戶,只有一戶沒有參與。
當警方取締化隆縣的黑槍產業時,當地黑作坊聞風而動,將還沒來得及出手的產品全都丟進了附近的河流和湖泊中,結果執法人員從水里撈出的槍支及零件數以萬計,作坊里還有數千噸尚未融毀的,這些足夠裝備幾個師。
有意思的是,當地人手握數不清的殺人利器卻依舊“膽小如鼠”,時刻關注著風向,一聽說上級部門派人來查就趕緊關停作坊;黑槍販子們甚至花費大力氣在家中挖出數公里的暗道用于脫身。
警方剿滅平遠街悍匪的行動硬生生被打成了一場小型戰爭,我方傷亡慘重,而化隆縣的犯罪分子則一觸即潰。乍看前者似乎危害更大,可換個角度考慮,情況恰恰相反。
實際上,當地大部分普通民眾也是受害者,他們懾于當地20多個大小犯罪集團的淫威而忍氣吞聲。當匪首們被連根拔除后,當地百姓喜迎“解放”,平遠地區迅速重建起秩序。
化隆縣則不同:村民當真從中分到了好處,與犯罪分子形成了緊密的利益共同體,這使得化隆縣黑槍產業被取締的過程變得十分漫長。
所謂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直到《槍支管理辦法》出臺、國家重拳出擊十年后,不僅當地還有殘余的黑作坊,當地人還做到了產業的“對外轉移”。
2003年,河南省焦作市警方破獲了一起重大非法制造槍支案,嫌疑人申某是焦作中州機械廠的下崗工人,失業后設法與化隆的黑槍販子搭上了話。此后幾年里,雙方建立起合作關系:申某從機械廠盜取金屬廢料,按照要求加工成槍械零件并賣給槍販子。
此人被捕后,警方從其家中搜出數萬件槍支零件,其中僅槍管就有3600多根。
2005年,甘肅警方在一列由蘭州開往西寧的貨運列車上發現了10箱可疑金屬零件,專家辨認后指出,這些都是槍支零件的半成品,經過簡單加工后至少能組裝出150把仿制式槍支。
據調查,這些零件出自甘肅岷山機械廠的一名工人,此人在審訊中供述:他制造的56式沖鋒槍零件就有2萬多件,至于總共造了多少,他實在記不清了。
在黑槍產業的制造環節對外轉包的同時,化隆縣當地也衍生出了“新產業”。2005年,國內有媒體報道了這么一檔子事。
當年有名男子攜帶數萬元現金,不遠千里來到化隆縣,費盡力氣總算與當地黑槍販子搭上了話。經過反復試探,槍販子終于答應交易。
不久,買家便收到了一個沉甸甸的箱子,打開一看,整個人愣住了:箱子里裝滿了蘋果,哪兒有什么槍!
原來,眼見警察盯得緊,很難再重操舊業,有些聰明的當地人便靈機一動,想出了這個榨取“化隆造”品牌價值的辦法。
隨著以化隆為代表的大大小小黑槍王國的覆滅,我國終于實現了全面禁槍。身處如今和諧安定的社會,回頭再看當年,誰能想象這才過了不到三十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