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劼人的前瞻之見
與成都火車北站的前世今生
一座火車站,就是城市的一張臉孔,一扇窗口,一段歷史,一部故事……1952年,火車的轟鳴聲劃破晨曦,成都市第一座火車站——成都站(火車北站)正式投入使用。
作為成都市第一座火車站,成都站從選址到建成經歷了些許“波折”。而成都站最后落定北郊,離不開一個人的前瞻之見,他是讓“天回鎮”名留中國文學史的著名作家,也是規劃了包括成都站選址在內的成都早期分管城市建設的副市長——李劼人。
1957年,時任成都市人民政府副市長的李劼人在故居“菱窠”(圖源:李劼人故居紀念館)
新中國第一條鐵路正式通車
要說成都站,還要先說一條路——成渝鐵路。成渝鐵路原為川漢鐵路西段,早在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清政府就有興建川漢鐵路的意向;1911年,因川漢鐵路路權而起的保路運動成為了武昌起義的導火索;1936年,國民政府成立了成渝鐵路工程局,但結果只是在地圖上畫了一條“虛線”。筑路事業幾度擱淺,直到1949年,在新中國成立前,僅完成工程量的14%,鐵路則寸軌未鋪。
新中國成立伊始,百廢待興。1949年12月,鄧小平主持召開西南局常委辦公會,作出興建成渝鐵路、造船修建碼頭的重要決策,并強調要以修建成渝鐵路為先行,帶動百業發展。經過不足半年的籌備,1950年6月15日,成渝鐵路正式開工建設。
1950年11月,十萬筑路工人開始奮戰成渝路( 圖源:新華社)
在黨中央的領導和廣大軍民的共同努力下,1952年7月1日,新中國成立后的第一條鐵路——成渝鐵路正式通車,巴蜀人民為之奮斗、盼望了近半個世紀的鐵路夢想終于照進了現實。成渝鐵路是中國自行設計施工,完全采用國產材料修建的第一條鐵路,僅用了短短兩年時間,創造了新中國鐵路建設的奇跡。
1952年7月1日,由重慶開出的第一列火車于2日上午11時5分到達成都車站,宣告成渝鐵路全線通車( 圖源:新華社)
成都第一座火車站!定了!
伴隨著成渝鐵路的通車,與成渝鐵路同步建設,成渝鐵路的起始站——成都站也正式建成投入運營。
1952年的成都站(圖源:成都車站)
就在成渝鐵路建設時,成都與陜西寶雞之間的寶成鐵路的規劃也提上了日程,但鐵路車站的選址卻遲遲沒有定下來,車站的位置選在哪里成為了最大的難題。
時任成都市市政建設計劃委員會副主任的馬識途在回憶成都早年規劃的文章中,曾經提到關于成都站的選址:
“1952年的夏天,解放后在四川新建的第一條鐵路成渝鐵路就要修到成都了,接著四川出川的唯一一條鐵路寶成鐵路也將在成都開工。國家的第一個五年計劃(1953—1957年)也要馬上開始,國家的141項重點建設項目中有好幾個就放在成都。鐵路車站放在哪里,重點項目擺在何方,都必須很快作出決定,于是成都的城市規劃就迫在眉睫了。”
這個棘手的難題讓李劼人也犯了難。1950年7月,李劼人被任命為成都市副市長。在干部登記表中,他寫道:“愿作一個有益于人民大眾的肥料及踏腳石。”彼時,他是分管文化和城市建設的成都市副市長,留過洋、寫過書,有知識、有文化,在關乎城市規劃建設的關鍵節點上,需要他的智言良策。
20世紀50年代,時任成都市人民政府市長李宗林(中)、副市長米建書(右)、副市長李劼人(左)合影( 圖源:李劼人故居紀念館)
成都站最初選址時,成都市政府內部有兩種意見,一部分人從行政影響著眼,主張學習京津,將火車站建在鬧市的騾馬市,但李劼人考慮到未來城市發展,力主將火車站建到北郊蕭家壩。
據曾任西南鐵路工程局成都辦事處主任的江大源回憶,李劼人全心參與到成都市早期的規劃,特別是成都站位置的確定:
“鐵路通車不能單靠兩條鋼軌及車站設備,還需要為客貨機車服務的設備和設施;需要有發號施令的行政辦公樓及對社會的服務設施;還需要運輸部門與城市規劃聯系與協調。鐵道部派齊植凱工程師到成都進行現場設計,我奉命邀請我原成都大學的老師、當時任成都市副市長的李劼人先生來工程處共商鐵路建設與城市規劃的配合方案。
時值盛暑,揮汗如雨,李副市長、成都工程處處長毛定原及鐵道部齊植凱工程師不辭勞苦,反復研討鐵路與城市的相關規劃方案,常至深夜。最大難題是車站位置,原方案是設在現成都鐵路局機關處。毛定原處長考慮到城市的發展,建議北移約一公里,即設于現在的位置,多次陳情,獲鐵道部首肯。”
1952年,成渝鐵路的最后一段鋼軌在新落成的成都站鋪設完成。同年7月1日,成渝鐵路全線正式通車,成都站作為客貨一等站正式交付運營(1961年改為客運站),成為這座千年古城的第一座火車站。
1952年,成都站建成并投入使用(圖源:《成都車站建站七十周年紀念冊》)
當天,成都站還舉行了30萬人參與的游行大會。李劼人在會上講話:“成渝鐵路的修成是和毛主席、共產黨的領導分不開的,成渝鐵路全線通車后,對于改善人民生活,加強國家的工業化將起巨大的作用。”
一路飛馳的成都鐵路“心臟”
作為新中國首批投用的車站之一,成都站在中國鐵路交通史上具有重要意義。建站初期,成都站站房面積992.78平方米,僅有一個旅客站臺,4股到發線,每日開行2對列車,日均接送旅客約2000人次,發送行包200多件。1954年,成都站修建第二旅客站臺,站場股道增至6股,同年,在成都市市區興隆街27號設立了第一個售票服務點。
20世紀60年代成都站的候車室(圖源:四川觀察)
1957年,隨著寶成鐵路的貫通,成渝、寶成兩條鐵路干線在成都站交會,成都成為整個西南地區的鐵路樞紐,成都站更是鐵路運輸的“心臟”,以不息的跳動,一路呼嘯飛馳:
1961年,成都站劃出貨運部分新設成都東站(2010年底更名八里站),成都站改為客運一等站;
1964年,成都站第一次擴建,股道由6線增到9線,候車室面積增加到1860平方米;
1967年,成都站再次擴建,股道增加到11線,增設地道1座,站臺2個;
1975—1981年,成都站第三次擴建;1982年開始修建新的候車大樓……
到1984年的國慶節,新落成的成都站候車大樓可容納7000人同時候車,在當時國內的所有候車大樓中,規模僅次于北京站。
1984年國慶節,剛改造完成的成都站候車大樓(圖源:紅星新聞)
到了20世紀90年代,“春運”無疑是成都站故事中最鮮活的時代注腳。在“百萬民工潮”的影響下,從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成都站的春運客流呈跳躍式上升,沖頂了一次次“客運高峰”。在成都站徹夜排隊買票,也成為了一代人難忘的回憶。
1992年成都站前廣場鳥瞰(圖源:金牛區地方志編纂中心)
從肩扛手提的艱辛跋涉,到網絡購票的指尖便捷,在成都站“趕春運”的經歷,映照出一部生動的成都鐵路發展史,也見證了城市乃至國家的發展巨變。
21世紀初春運期間的成都站售票大廳(圖源:四川觀察)
2020年成都站春運(圖源:成都向上)
2022年7月,成都站迎來建站70周年。同年10月,成都站正式停運進行擴能改造。升級后的成都站將從原來的6臺12線擴為10臺18線,車站將成為成渝中線高鐵始發與終到站,此外,成都地鐵1號、7號、18號線三條地鐵都將在此交匯,還會修建長途客運站、公交站。
成都站(火車北站)效果圖(圖源:成都發布)
作為成都蓉北商圈的中心,未來建成后,成都站將成為一個集城際高鐵、市域快鐵、地鐵及城市公交一體的立體交叉零換乘特大型綜合交通樞紐。
成都站(火車北站)效果圖(圖源:成都發布)
70多年前,李劼人力排眾議,將成都站定址北郊,不少人對這一規劃心存疑慮,而李劼人卻看到了城市發展的脈絡——鐵路樞紐的布局不能囿于眼前的便利,更要為未來預留發展的空間。這一極具前瞻性的一筆,讓成都站從誕生之初就埋下了“升級改造”的基因。
從李劼人的遠見定址到新時代的樞紐升級,成都站早已超越了 “火車站”的單一功能:
她是城市的記憶載體和區域的發展符號,承載成渝鐵路的無上榮光,見證三線建設的崢嶸歲月,參與改革開放的波瀾壯闊,邁進新時代的日新月異,還收納著成都人的生活溫度。
她是成都蓉北商圈的核心引擎,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1小時通勤圈”的核心樞紐,金牛區高質量建設“五個半城”不可或缺的一環,更是西南地區過去、現在和未來發展的窗口。
俯瞰成都站(華小峰 攝,圖源:四川日報)
故事仍在續寫,再喚一聲成都站,期待未來更好地相見!
參考資料:
1.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編,《四川省志?交通志》。
2.成都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編,《成都市志?總志(1840—1989)》。
3.成都鐵路局志編纂委員會編著,《成都鐵路局志(1903-1988)》,中國鐵道出版社。
4.雷兵,《“改行的作家”:市長李劼人角色認同的困窘》。
5.馬識途,《解放初期成都城市建設的日日夜夜》。
來源:方志金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