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創作者/編輯: 哲南卡
| 分類: 哲叔的經濟觀察
3月26日懂王簽下新的行政令——4月2日起,所有進口汽車加征25%關稅,除整車外,還包含發動機、變速箱這些關鍵零件。
這消息一出,日本車企的股票當場跪了一地。
二戰后,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意外將日本的工業血脈激活了。憑借著美國的訂單,日本快速地崛起。但從根本上來說,日本的“經濟奇跡”,只不過是歷史的偶然
面對我們的全方位產業競爭,日本早已左支右絀。如今美國的關稅大棒砸過來,日本的國運,也就基本到頭了。
01
懂王上臺后,三天兩頭搞關稅,沒啥稀奇的,為啥最慌的是日本呢?
這看看豐田去年的成績單就知道了。
上個財年,豐田營業利潤直接快翻倍了,創下535萬億日元(約2492億人民幣)的驚人紀錄,這可是日本企業史上,頭一次利潤突破5萬億大關。其他的日系車企,也跟著賺得盆滿缽滿。
日本豐田
但仔細地翻翻賬本,就會發現,日本車企這一波的暴富,全部都是靠著美國爸爸“賞飯”吃呢。以豐田為例,在去年全球銷售的車里,有22%是賣到了美國,但美國所貢獻的利潤竟然占到了55%。這也就意味著,每2塊錢的利潤當中,就有1塊多是從美國賺取而來的。
可能有人要問:不是都說我們的車現在碾壓日系車嗎,為什么日系車在美國吃香喝辣,我們的車卻根本進不了美國?
實際上不是我們的車不好,而是因為美國對我們的車設置了重重關卡,從安全認證到數據合規,硬生生地把我們攔在門外。因為沒有我們參與競爭,日系車在美國,才能當上“山大王”,過得這么滋潤
但日本人的好日子恐怕是要戛然而止了。懂王這25%的關稅,等于直接捅了日本經濟的肺管子。
要知道美國自己的汽車產業早就已經不行了,每年1600萬輛的汽車消費里,800萬輛是整車進口,剩下800萬輛國內組裝的車,零件一大半也是進口貨。
無論是整車還是零件,日本供應鏈都是其中的主力軍。
這次的關稅政策,如果完全落地,日本車企就基本上被中美這兩個大市場開除了。在中國市場,日系車很難和新能源車展開競爭。在美國市場,又要承受關稅帶來的“割肉”之痛,實在太難了。
懂王這波王八拳無差別亂打,最終結果是,對我們幾乎沒有影響,反倒把日本干的滿地找牙。
日本一直都自信滿滿,覺得“美國市場穩如泰山”,結果被美國當頭一棒,猝不及防,也是挺搞笑的
簽署行政令
有分析師計算過:這波關稅如果切實執行,日本車企的利潤,最少會被砍掉30%。要知道日本的GDP已經在原地踏步了二十多年了,如果汽車產業就此崩了,日本真的要從發達國家掉到發展中國家了。
也難怪現在已經有日本人在自嘲:"我們基本可以改行賣壽司了"。
02
有人會說,汽車也不過是個產業。
汽車不行了,其他產業如果能支棱起來,也沒有那么嚴重吧。現實可能要殘酷得多。
說到汽車產業對日本到底有多重要,用“命根子”來形容一點也不過分
日本的汽車產業,直接貢獻了GDP的12%,而且連帶上下游產業,能夠撬動45%-50%的經濟規模。
日本汽車生產線
日本汽車從業人員500多萬,算上他們的家人,有1500多萬,也就相當于全國每8個人里,就有1個靠汽車產業鏈吃飯。這個行業要是垮了,不但對經濟是致命的打擊,日本幾十年攢下的國家自信也會被打得稀碎
有人說你這也太危言聳聽了吧,日系車的技術底蘊還在啊。
日系車原本是有些看家本領的,比如節能省油、價格實惠等,但時代不同了,這些優點也就成了過眼云煙。
比省油,電車百公里電費才幾塊錢,油車怎么比?比價格,我們的電車把配置堆到天花板,價格還比日系車便宜。
在我們的電車崛起和極致成本下,日系車的優勢已經一去不返了
有人說瘦死駱駝比馬大,日系車的市場占有率現在依舊很高啊。
這要用發展的眼光來看。
在發展中國家,普遍購買力不強,對價格更加敏感。論性價比,日系車現在恐怕連韓系車都搞不過,更不要說和我們競爭了。
比如印尼市場,過去基本是日系車的天下。今年才過去幾個月,日系車除了被我們按著摩擦,還被韓系車搶走了幾個百分點的市場。
歐洲市場,看著像是塊肥肉,但是不好意思,那可是BBA的老家。日系車無論從質量還是品牌來看,都比不上BBA,還想要沖進別人的老家去搶市場,實在是想多了。
歐洲汽車
另外,歐盟2035年的燃油車禁令,更是一道催命符。BBA的電動化轉型,雖然有些踉踉蹌蹌,不過好歹家底比較厚實。憑日系車在電動化方面的技術,恐怕連工廠的電費都賺不回來。
中國市場就更別提了。
現在走進任何一家商場,國產新能源車的展廳比奶茶店還多。比亞迪海鷗才7萬塊就配上了L2級的輔助駕駛,同價位的日系車連個倒車影像都還在摳摳搜搜,你是消費者你會怎么選?
最近奔馳寶馬這些老牌豪車,都開始在我們這里打價格戰,日系車夾在中間,向上夠不著歐美豪車的面子,向下打不過中國制造的里子,更加玩不動
現在日系車的希望就剩美國了。
可懂王25%的關稅像把大刀,直接砍到大動脈。這關稅等于每輛車的成本暴漲了4000美元,這還沒有考慮福特,通用的趁機反撲,這還怎么玩啊。
日系車最后的救命稻草,現在反而成了絞命套索。
說到這里,大家應該能感覺得到:日系汽車的未來,會非常慘。按這個趨勢下去,10年之內,甚至可能只要5、6年,日本汽車行業大概率要復刻諾基亞的劇本
03
要說日本這國家,運氣是真的邪門。
二戰時,日本被打成了廢墟。結果朝鮮戰爭突然爆發,日本靠地緣優勢和美軍的戰爭需求,給美軍當后勤基地,居然起死回生。更神奇的是,美國人轉頭又發動了越南戰爭,日本繼續悶聲發財,迅速完成了最初的資本累積。
靠著這兩場戰爭,日本企業躺著吃了20年的超級紅利。到了七十年代,索尼、東芝、豐田等企業更是大殺四方,日本的GDP都快逼近美國了。
可國運這東西就像過山車。
美國越戰也打完了,和蘇聯也開始搞緩和了。日本的價值,就大大降低了。于是被美國一記《廣場協議》直接打回原形,從此再沒站起來過,什么產業升級、技術革新全成了泡影。
廣場協議
現在的日本更尷尬。
我們崛起后,為了讓日本成為圍堵我們的橋頭堡,美國給日本的好處,就是允許日本汽車在美國市場分杯羹。
如今我們的軍力已經完全突破第一島鏈,日本的價值再一次大縮水。美國自己的經濟窟窿越來越大,又收割不到我們,給日本的好處自然要收回,不僅如此,還要將日本變成最好的血包。
這次的汽車關稅只是開始,絕不是結束。
日本其實應該效仿葡萄牙,憑借幾個細分領域的手藝過日子,也能活的挺好。可是偏偏有些政客心有不甘,非得跟著美國去搞什么“自由印太”。這就好像已然破產的公子哥,非要硬擠到大佬的飯局里,到頭來除了被推出來買單,根本撈不到半點好處。
日本2023年人均GDP是3.38萬美元;2024年掉了1000美元;隨著最關鍵的汽車行業,被我們和美國的雙面夾擊,可見的未來,日本的GDP必將江河日下。
歷史輪回,總是毫不留情地抽日本的耳光:明治維新搭上了工業革命的末班車,在互聯網浪潮中卻掉隊了;如今新能源方面又被我們超越,日本恐怕連追趕的機會都沒有了。
地緣棋子的最終宿命,終究是“鳥盡弓藏”。當美國衰弱到對盟友敲骨吸髓的時候,日本汽車業的黃昏,或許就是這個島國命運的終章。
日本的好日子,恐怕已經到頭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