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妙投APP
作者 | 劉國輝
圖片來源 | AI制圖
長期以來,招行被尊為“零售之王”,業績長期成長性也好于國有大行以及同級別的股份行。不過在本輪經濟周期中,招行雖然依然是競爭力最強的銀行之一,但似乎有吃老本之嫌。
招商銀行3月25日發布2024年財報,這之后的第一個交易日,招行A股和H股股價均下跌了5.39%和5.69%。
財報顯示,總資產突破12萬億元,較上年末增長10.19%;2024年營收3374.88億元,同比下降0.48%;歸母凈利潤1483.91億元,同比增長1.22%。
這樣的業績中規中矩,增速不及體量較小的優質城商行,與規模接近的股份行相比,增長表現比較類似,略有差距但不大。
如同為股份行前列的興業銀行2024年營收2122.26億元,同比增長0.66%;歸母凈利潤772.05億元,同比增長0.12%;中信銀行營收2,136.46億元,同比增長3.76%;凈利潤685.76億元,增長2.33%,都是雙增局面,相比之下招行營收已經連續兩年下滑,利潤有所增長。
#01招行財務數據依然相對出色
招行長期以來是國內的優質銀行,體現在零售業務優勢突出,服務相對較好,客群相對優質,帶來較好的財務回報,盈利能力強。此外管理層比較穩定,戰略持續性好,相對公開透明,公司治理優異。
雖然優等生2024年并沒有考好,從核心業務指標看,招行依然是非常出色的銀行。
資產擴張方面,雖然經濟增速下滑以至金融需求不足,但招行總資產擴張達到10.19%,好于2022年的9.62%和2023年的8.77%,顯示了不錯的擴表能力。資產擴張是增長的基礎。
凈息差方面,2024年凈息差從2023年的2.15%降至1.98%,降幅17個BP,下降壓力依然存在,不過降幅好于2023年的25個BP。從1.98%的凈息差水平看,仍是全行業里較高的水平。
這是由于高收益率的零售貸款長期以來占比高。平安銀行多數年份里凈息差高于招行,但2024年平安銀行凈息差降了51個BP到1.87%,已經低于招行。
資產質量上,雖然2024年不良資產余額從2023年的615.79億元增長到656.10億元,但貸款規模也在增長,使得不良率與2023年持平,依舊是0.95%,保持穩定。
撥備覆蓋率上,從2023年的437.70%降到了2024年的411.98%,下滑了不少,不過依然在行業里是非常高的水平。
業務結構上,招行長期以零售業務見長,從2017年開始零售貸款占比持續高于對公貸款,2024年零售業務面臨信用卡壞賬壓力,招行增強了對公業務的投入,不過占比上依然是零售較多,占比達52.91%,高于對公貸款的41.57%,且對公與零售都有規模上的增長??梢娬行幸廊粓猿种诹闶垲I域的重要戰略地位。
零售業務強的另一大體現是中間業務有競爭力,在整體營收中占比高。2024年招行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雖有下滑,但占比達到21.36%,依然是銀行中占比較高的存在。上市銀行中零售業務占比較高的平安銀行,占比也只有16.44%,其他以對公見長的銀行,比如中信銀行、興業銀行,占比只有15%左右。
因此從銀行業競爭的核心指標看,招行2024年依然處在較好位置,有資產擴張能力,凈息差依然相對較高,不良率相對不算高且比較穩定,撥備覆蓋率高,未來有較多空間保持利潤增長。業務結構上,招行依然是比較稀缺的有零售業務優勢的優質銀行。
#02從卓越到優秀
不過繼續詳細拆解業務數據后,會發現招行似乎沒有外界想象的那么出類拔萃了。
首先,從資產擴張到增收、盈利,招行也和全行業一樣,愈加依靠金融投資,信貸主要增長并不強勁。資產規模雖然擴張10.19%,但貸款總額同比僅增長5.83%,再疊加凈息差下滑,使得凈利息收入下降了1.58%。
財富管理與銀行卡交易等中間業務沒有明顯回暖,使得收入另一大來源手續費與傭金收入下滑了14.28%,兩大核心營收來源其實都表現比較疲弱,最終營收僅下滑0.48%,靠的是增加金融資產配置,也就是買債券或相關資產。Wind數據顯示,招行金融投資在總資產中的比重,從2023年的28.96%,上升到2024年的30.22%,投資凈收益從2023年的221.76億元增長到2024年的298.80億元,增長34.74%,是拉動營收與利潤增長的主要來源。
把錢更多投到債市而非大量進入信貸領域,倒也沒什么錯,信貸需求不足,信貸風險又相對更高,投入到債券牛市中增長收益,是正常的商業行為。
但也體現了公司在一定程度上面臨優質資產荒的問題而無法破解,且對于實體經濟的服務力度也受到一點影響。特別是招行作為國內少數優質銀行,如果也隨大流去強化在金融資產上的配置,長期如此的話會影響在信貸主業上的積累。
其次,在零售業務上,招行雖然依然是王者,但王者的表現似乎也沒有那么出眾,具體體現在,行業面臨的普遍問題,招行同樣無法避免且缺乏解決之道。零售金融近兩年里面臨兩大比較棘手的考驗:
一是受經濟大環境影響,一部分群體收入受到影響,零售信貸資產質量下滑,壞賬增加;二是中間業務受到消費增長不明顯、財富管理市場萎靡影響,代銷手續費、銀行卡交易手續費都面臨下滑。
全行業都面臨這樣的困局,作為零售龍頭,招行并沒有拿出龍頭應有的業務表現,也是和全行業一樣,陷入到零售貸款不良率增加、代理費與手續費下滑的狀況,且幅度還都不小。
零售貸款不良率方面,2016年-2024年,招行個貸不良率分別為0.73%、0.81%、0.81%、0.89%、0.89%、0.96%,增長趨勢并未遏制住。
代理費與傭金收入方面,在經濟相對較好且資本市場表現不錯的2020-2021年,招行增速分別為11.18%、18.82%,2021年-2023年,受到資本市場調整以及銀保渠道政策調整影響,招商增速分別為-0.18%、-10.78%、-14.28%,降幅在不斷擴大。
特別是在基金代銷市場上,招行曾經是絕對的王者,二十年前就開始研發基金優選系統“五星之選”,長期在基金代銷上領先,也奠定了財富管理大行的地位。不過近年來持續受到螞蟻財富在份額上的沖擊。此前在非貨基金保有規模上,螞蟻超越了招行。
市場還傾向于認為產品更加復雜的權益類產品,還是招行的天下,因為招行有出色的理財師隊伍,適合銷售權益類產品。但在2024年下半年,螞蟻無論是非貨基金保有規模還是權益類基金保有規模、指數基金保有規模,都高出招行50%以上,呈現斷崖式領先。這是招行在財富管理以及中間業務上競爭力有所下滑的縮影。
在零售金融全行業都不太好的時候,指望龍頭拿出相對不錯的表現,并不過分。不過招行并沒有表現出高人一檔的業務水平。
另外,在資產質量上,招行不良率雖然維持穩定,但并非高枕無憂,不良率是衡量存量信貸不良比例的數據,從衡量增量信貸表現的不良生成率來看,2024年為1.05%,高于2023年的1.03%,顯示新增不良貸款的比例依然在增長,還沒有到不良下降的階段。
信貸按五級分類來看分為正常、關注、次級、可疑、損失五種。每一級貸款向下一級貸款遷徙的比例稱為遷徙率。2024年招行正常類貸款遷徙率從2023年的1.21%上升到了1.39%,關注類貸款遷徙率也從34.95%升到35.06%,顯示更多貸款在向質量更差的級別流動,資產質量仍未出現拐點。在貸款投向上,除了零售貸款的不良增長,對公貸款領域,房地產的不良率依然維持高位,近三年不良率分別達到4.08%、5.26%、4.94%。
在資產質量不佳的情況下,利潤仍能小幅增長,一方面是靠降本增效,另一方面靠消耗不良資產撥備,減少壞賬計提。這也是行業里的慣用做法。
綜上所述,招行沒有能在行業調整期擴大份額與競爭力,拿出的表現與“王者”的地位不太相稱。
#03招行當下穩健有余,破局不足
這樣的局面,可能源于招行還沒有找到下一步的創新方向來優化競爭力。多年以來舉全行之力發展零售業務,零售優先,鑄就了招行的零售金融領域的優勢地位。
2020年左右,消費貸、信用卡等零售金融產品普及率高,進入到低增長階段。時任招行行長田惠宇在2020年年報中首次提出了“大財富管理價值循環鏈”的概念,成為招行發力的新領域。
雖然田惠宇此后被查,但需要承認適時發力財富管理,是相當不錯的戰略,既傳承了招行的零售基因,又順應了當時存款搬家、財富管理的大趨勢。發展至今,財富管理的業務并沒有扛起招行的增長大旗,這并非全是招行的原因,更多是難以預料的經濟變化,以及資本市場掉頭向下。
王良擔任行長后,招行依然重視財富管理,不過已經不再提及“大財富管理價值循環鏈”。2024年財報中強調,堅持零售金融的主體地位,促進零售金融、公司金融、投行與金融市場、財富管理與資產管理四大板塊業務的協同發展。
總體來說,在王良行長的治理下,招行當下整體上非常穩健,延續著此前的戰略,謹小慎微地推進,招行依然會是相對優秀的銀行,但缺少新的方向來引領。業績增長更多是在靠等風來,等著經濟大環境和資本市場的持續向上,帶來零售信貸與財富管理市場的好轉。
*以上分析討論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 作者粉絲群招募? —————
各位讀者如果對本篇文章有疑問,可以長按下方二維碼,添加好友,與作者一對一溝通。
此外,作者擅長金融板塊的研究,覆蓋的領域包括銀行、保險、券商、軟件、工業互聯網,側重產業分析和估值研究,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與作者進行深度交流。長按下方二維碼即可獲得更多上市公司、熱門賽道的詳細分析文章,幫你看懂公司、看懂行業,做投資投得明明白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