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潛水員,這份工作可是充滿挑戰和冒險的。他們既需要在水下執行各種任務,包括觀察海底生物、進行水下修復工作以及喂食海洋動物等,有時候也需要了解水下情況,以及適當捕捉海底生物。在沿海地區,經常能見到鮑魚或者海參養殖戶,穿著潛水設備往返水面和漁船之間。
然而,即使在熟悉的水域,也可能遇到意想不到的危險和意外。就在陜西西安一海洋館里,3月11日就發生了驚險一幕:潛水員下水喂食時,遭遇了鰉魚的襲擊,被大魚咬頭的情況發生了。“鰉魚雖然體型大,但是它沒有牙齒,進食主要靠吞咽。當時它想吞了魚袋,我趕緊把袋子拿出來,它吸我一下我就躲開了,沒啥感覺。”好在飼養員經驗豐富,并沒有什么大礙,可能留下了一些驚嚇吧!
這大魚吃人的新聞,現在不常見。但人們嘴欠,吃海洋生物,甚至是陸上野味的新聞,倒是有不少。
從人類的飲食習慣來說,有些動植物被視為美味佳肴,但并非所有的動物都適合食用。最近發生在東非的海龜肉中毒事件震驚了世界。據報道,一些人因食用了海龜肉而中毒,其中包括1成成人和8名兒童不幸身亡。這次事件引起了人們對動物食用安全的關注,警示我們不能隨意食用某些動物,尤其是那些瀕臨滅絕或者潛在毒性的動物。
另外讓油鹽君有點驚奇和意外,因為在油鹽君的潛意識中,中國人才是敢用生命去嘗試野味兒的人,沒想到這次讓非洲人搶了頭條。雖然對吃海龜,油鹽君感覺很不應該,甚至想不負責任的說一句“吃死活該”,但也不得不佩服以下非洲這個潛在的、宣傳不夠的黑暗料理之洲。
回到正題,吃野味兒和養殖業,其實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生活中總是有一些不信老祖宗的邪人,愿意去嘗試各種別人難以吃到的野味兒,并以此為榮。其實在漫長的5000年歷史發展過程中,老祖宗們已經用生命和經驗為代價,為我們后代篩選出了不少的食物,經過時間和無數人的檢驗。別迷信野味,它們沒能被老祖宗選進養殖欄里,一定是代表了它有致命缺陷。
在上世紀九十年代的農村大集上,是還能見到一些飛禽走獸的。當然現在管的嚴,只能聽別人說味道如何如何了,即便有錢也買不到,我們一起回憶一下。
娃娃魚:也叫大鯢。九十年代在安琥、湖南,娃娃魚很多很常見,集市上也能買到。但隨著人們獵奇的心理,包括輿論爭相把它當成野味來宣傳,于是價格水漲船高起來。在利益誘惑下,娃娃魚幾乎斷子絕孫,到現在成了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麻雀:現在相當常見,但上世紀六十年代開始,不知道從哪得出了一只麻雀能在一年里吃掉十斤糧食的說法,于是全國掀起了除四害活動,各種麻雀吃法遍及全國。有炸麻雀、烤麻雀……最終差點把麻雀給搞滅絕,,也給整成了保護動物。
甲魚:也就是烏龜、鱉。以前農村的小河溝里常見,但上世紀九十年代隨著鱉精廣告宣傳,吃甲魚會跑得快,身體健康等等,讓人們對司空見慣的甲魚下了毒手。其實龜兔賽跑的故事我們都懂,這玩意能跑多快,咱們自己心里還沒點數么?指望吃了它就能跑成奧運冠軍了,這不妥妥的智商稅么?
斑鳠:也叫芝麻劍魚。名字的來源來自身上的斑點,吃起來還有點芝麻般的香氣。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兩廣地區煲湯、做菜的主力魚,吃起來刺少肉多。當時不知道誰提出吃斑鳠能補腦健腦,于是無節制捕撈。加上斑鳠自身對于生長環境的要求高,需要上下游分段繁殖,當時興建的很多攔河水壩,只是為了農田灌溉著想,忽視了斑鳠的生長環境被打破,于是斑鳠變得稀缺起來。
最后提一嘴,從網上購物到菜市場,各種蔬菜瓜果面食點心,已經足夠你天天不重樣兒了,千萬不要以生命為代價,好奇嘗鮮,那樣的結果往往是,你沒把野味兒吃破產,你先去西邊見了吃掉的野味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