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智慧城市加速推進、消費需求向“質”躍遷,兩輪電動車行業正站在技術革命與用戶價值重構的十字路口。
在這場由智能化主導的產業變革中,行業頭部品牌立馬以一場戰略升級發布會,宣告兩輪出行正式邁入“智能大動力”時代——不再局限于動力性能的單一維度,而是以自平衡技術、汽車級安全系統、AI交互等創新成果,重新定義兩輪出行的價值邊界。
這場匯聚行業目光盛會,不僅展現了立馬從技術到生態的硬實力,更揭示了行業競爭的本質:誰能以智能化深度綁定用戶體驗,誰就能掌握未來十年的話語權。
在消費升級浪潮下,用戶對電動車的需求早已超越“代步工具”的單一屬性。《政府工作報告》中32次提及“消費”,傳遞出國家從政策層面推動供給端創新的決心。這一背景下,智慧出行成為消費升級的核心場景之一——用戶需要更安全、更智能、更自由的出行體驗,正如電動汽車行業通過自動駕駛和車聯網技術重構出行生態,兩輪電動車也必然走向“智能化”的新賽道。
立馬的“智能大動力”戰略,正是對用戶需求與時代趨勢的雙重回應。
其自平衡技術3.0不僅讓車輛實現15度自平衡站立和全地形自適應巡航,更首次將汽車級AEB主動安全技術、毫米波雷達和AI路徑導航引入兩輪車領域。這些創新直指用戶痛點:擁堵路況下的碰撞風險、復雜地形的操控壓力、陌生場景的導航焦慮。例如,AEB系統通過車規級傳感器預判風險,將兩輪車安全等級提升至接近四輪車的水準;而北斗+GPS雙頻定位與AI路徑規劃,則讓用戶在城市通勤、郊野探索等多元場景中“放手去騎”。
更深層的價值在于,立馬正在以智能技術正在重新定義“出行自由”。傳統大動力解決的是物理層面的“跑得遠、跑得快、爬得高”,而智能大動力通過人車交互、車路協同,實現心理層面的“跑得安心”。
*應董×極限·小智現場智能互動
這種自由,既體現在車輛自動適應路況的“無感化”體驗,也體現在用戶通過語音召喚、APP遠程控制等實現的“無縫連接”。正如智能手機取代功能機并非因為通話質量更好,而是重新定義了人與信息的交互方式——立馬的智能化升級,本質上是將兩輪車從“動力載體”進化為“智慧出行伙伴”,在消費升級的浪潮中,滿足用戶對品質化、個性化、科技感的進階需求。
從技術布局到生態協同,厚積薄發的立馬智能化戰略,正在重塑行業競爭邏輯。
早在2014年,立馬自動駕駛研發團隊便已成立;2016年,立馬首代自平衡產品面世;2018年第二代產品面世,立馬正式路測無人駕駛技術。同時,立馬也依托立馬科技控股公司星星科技在AR-HUD、多模態交互等領域的積累,構建起兩輪車智能化的技術護城河。
此次發布的立馬自平衡無人駕駛技術3.0,不僅填補了兩輪車在主動安全、智能交互等領域的技術空白,更以“量產能力”打破行業“概念化智能”的桎梏——首款搭載該技術的“極限·小智”車型已實現商業化落地,這背后是立馬從架構設計(如凌云抗側力車身)、傳感器(靜音高傳感陀螺儀)到算法調校的全鏈路技術閉環。對于產業鏈而言,此突破意味著兩輪車行業開始向汽車級技術標準靠攏,AEB、毫米波雷達等技術的跨領域應用,為行業開辟了“四輪技術降維兩輪”的創新路徑。
對立馬自身而言,智能化戰略的落地正在打開新的增長空間。而立馬與京東的戰略合作和全新AI新零售大模型的加持,也將幫助品牌精準觸達年輕用戶,而未來將覆蓋多元價格帶的智能大動力產品矩陣,則為經銷商提供高附加值產品,拉動終端利潤。
同時,權威咨詢機構沙利文“全國大動力電動兩輪車領先品牌”認證與CCTV大國品牌背書的加持,也將持續強化立馬“技術派”形象,使其在用戶心智中率先搶占“智能大動力”認知高地。
從燃油摩托車時代到電動化普及,再到如今的智能化浪潮,兩輪出行工具的每一次變革,本質上都是對“人的需求”的更深層響應。
立馬的“智能大動力”戰略,既是品牌對“讓用戶出行更自由”使命的踐行,亦是對國家“以消費升級促進產業升級”政策的精準呼應。可以預見,隨著技術普惠與生態共建,智能兩輪車將不再局限于代步工具,而是成為智慧城市中連接人、車、路的核心節點。而立馬憑借“量產化智能技術”的先發優勢,或將成為這場變革中最大的破局者與受益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