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無冕財經(wumiancaijing)原創發布
作者:楊一軒
編輯:陳澗
設計:嵐昇
被春晚“賽博秧歌”帶火的人形機器人賽道,突然被當頭潑下一盆冷水。
3月28日,據投中網報道,金沙江創投管理合伙人朱嘯虎炮轟具身智能項目,“誰會花十幾萬買一個機器人去干這些活”,稱最近幾個月在退出早期投的一些項目。
朱嘯虎話音剛落,三天后,據多家媒體報道,估值曾超過200億的達闥機器人股份有限公司陷入危機,上海、廣州的辦公室“人去樓空”。有離職一年的前員工,仍未完全拿到被拖欠的工資。
隨后,達闥機器人的董事長黃曉慶在公司微信公眾號發文,承認遭遇短期流動性危機,但仍會“砥礪前行”。
4月2日,該公司微信公眾號又發布嚴正聲明,稱媒體報道中使用的“停擺”“人去樓空”“爆雷”等誹謗詞匯,嚴重不實。
▲百度達闥在其微信公眾號上發布聲明。
但不管怎樣,曾拿到逾50億融資的達闥機器人,已經一年多沒有新融資進賬。如果想繼續往前走,找錢,是當務之急。
但是,錢有那么好拿么?又從哪里來呢?
資金危機持續一年多
對于公司的困難被突然曝光,達闥反應激烈。
作為創始人,黃曉慶迅速接受媒體采訪,在公司的官方微信公眾號發文,發布聲明譴責媒體使用誹謗詞匯夸大事態,這一連串動作說明,達闥仍在努力化解危機。
今年以來,達闥頻繁傳出新的合作消息。
1月份,達闥與天津津南國投集團簽署投資合作意向協議,計劃在當地建造機器人基地;2月,達闥與人工智能公司國華簽訂框架協議,計劃成立合資公司;3月份,達闥與廈門松霖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合作,計劃一起推廣一款人形機器人。
但明眼人都看得出,達闥的處境確實不太妙。
3月31日,據創業圈雜志報道,達闥在上海閔行的總部大樓非常冷清,僅有一位員工留守。
另據中國經營報,一位在廣州的固定資產回收、土地回收商提到,達闥公司人員3月30日還在與其洽談廣州分公司大樓出售,但次日就聯系不上了。
黃曉慶也對媒體承認,2024年確實進行了減員,員工數從最多800多人,降至目前150多名正式員工,以及200多位顧問。
大幅裁員,連達闥的宣傳也受到了影響。翻閱其微信公眾號可以看到,從2024年7月起,公眾號的更新頻率明顯下滑,近半年多,每個月僅更新一到兩條。
但裁員導致的薪資拖欠紛爭,一直延續到了現在。
有網友此前在社交平臺上稱,因長期被欠薪,自己起訴了達閥機器人。其曬出的圖顯示,達闥去年1月降薪30%,3月開始欠薪,此后又承諾會發放欠薪及經濟補償,但最后勝訴了,發現公司賬上零資產。
據創業圈雜志,一位離職一年的前達闥科技員工稱,“我被拖欠的補償金至今沒拿到”。據他回憶,起初通過勞動仲裁與公司達成調解,公司承諾分批發放,但只支付了一批后便沒了下文。
欠薪之下,達闥的資金危機,在去年就已爆發。
天眼查顯示,去年7月到8月間,達闥機器人股份有限公司股權被4次凍結,期限均為三年,累計涉及近4億元股權。
到了今年,情況似乎在惡化。天眼查顯示,自2月25日起,達闥機器人股份有限公司6次成為被執行人,累計金額約3530萬元。其中,該公司在3月份頻繁被強制執行,最近一次是3月26日。
▲達闥機器人股份有限公司多次成為被執行人。圖片來自天眼查。
黃曉慶稱,達闥去年營收約6億元,今年待簽約及新簽約的訂單額達2億-3億。但能否結清員工欠薪及補償金,以及償還其他款項,達闥并沒有說清楚。
融資超50億,但一直在找錢
帶火人形機器人賽道的宇樹科技,2016年成立,2020年就已經開始盈利。如今,還有各路投資人追著給錢。
相較而言,比宇樹還早成立一年的達闥,似乎一直都在為錢的事發愁,即使達闥的開局異常閃亮。
達闥的創始人黃曉慶,是通信領域的專家,履歷不凡。
其1982年畢業于華中科技大學,兩年后后從美國伊利諾伊州立大學研究生畢業,進入貝爾實驗室工作,后又在UT斯達康工作12年,成為該公司的首席技術官。2007年,黃曉慶回國,加入中國移動,任職研究院院長。
2015年,黃曉慶創立達闥科技,他雄心勃勃地提出,“2025年給每個人造一個機器人保姆”。
▲達闥機器人公司官網展示的部分產品。
“云端大腦+終端身體”的獨特技術路線,加上創始人的專家身份背書,達闥一開始就備受資本追捧。從2016年軟銀、富士康投資,到地方產業基金競相入局,七年間,達闥幾乎每年都有融資進賬,累計金額超過50億。
達闥實際控制人為黃曉慶。值得一提得是,該公司有多達67家股東,其中,HARIX Team LP持股約16.8033%,軟銀愿景基金持股約7.9714%。達闥的股份相當分散,比如演員黃磊2023年12月底耗資約130萬入股,持股0.0942%。
▲達闥機器人股份有限公司部分股東。圖片來自企查查。
以達闥獲得的融資額,在一眾人形機器人創業公司里,算得上“豪門”。要知道,大部分公司融資最多也就剛超過10億。
在此期間,達闥發展得也相當順利。2020年,達闥將總部從美國遷往上海,在上海馬橋人工智能創新試驗區城,建設占地200多畝的“機器人之城”。
2023年,公司估值達到220億,位居14家人形機器人獨角獸榜首。當年,其還獲科技部批復建設 “云端機器人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
但資本追捧與榮譽加身之下,達闥的日子并沒有表面上那么光鮮,資金,一直是繞不開的問題。
在拿到C輪融資后,黃曉慶曾公開提及,人形機器人實現量產及場景應用,依然需要更多的資金支持。其對資金的渴求可見一斑。
由于產品競爭力不強,商業化場景有限,無法盈利的達闥,只能依靠外部“輸血”。但2023年7月的C輪注資后,達闥就沒能拿到新融資。
即使在能拿到融資的時期,達闥就已經在謀劃上市。2019年,達闥曾遞交招股書,計劃在紐交所上市;2023年,達闥又計劃登陸港股。但兩次上市都以失敗告終。
而后一次上市失敗,還是因為技術商業化進度不達標。這也可以看出,達闥其實是急匆匆推進上市,想從資本市場獲取發展資金。
這也不得不令人擔心,只能靠外部“輸血”的達闥,又能走多遠呢。
會有一批初創公司倒下嗎?
作為十年“老兵”,達闥遭遇危機,是人形機器人行業發展中的一次重大預警。
在技術、政策、資本合力簇擁下,整個人形機器人賽道一派紅火。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人形機器人領域融資總額超70億,今年前兩個月已獲20億投資。
但正如朱嘯虎所言,這個行業有兩大棘手難題,一是技術成本居高不下,二是落地場景模糊不清。
換言之,大部分的人形機器人公司還沒法靠產品掙到錢,正如達闥一樣,一旦融資斷檔,公司就很快陷入資金危機。
在去年至今的逾90億融資中,超過80%的資金,集中投向仿人運動控制、關節模組等硬件領域,技術路線高度雷同。
也就是說,只有如宇樹科技這樣商業化模式清晰、已經盈利的公司,才能繼續獲得資本青睞。4月1日,有媒體報道,宇樹計劃引入新投資方,包括螞蟻集團和中國移動,尚在溝通具體投資份額。
該公司創始人王興興稱“新聞不實”,但融資這件事,在外界看來是順理成章。
畢竟,就連喊著正在退出的朱嘯虎,也只是拋棄了商業化模糊的項目,而對于已躋身獨角獸,產品廣泛應用在工業及醫療、教育、農業的非夕科技,金沙江創投并未退出。
但人形機器人行業要面對的殘酷現實是,即使是明星公司如宇樹科技、智元機器人,估值突破百億,但其產品仍以實驗室級動作為主,商業化能力未達預期。
據投資界分析,相比工業領域的機械臂、酒店里打工送外賣的機器人,人形領域如特斯拉的Optimus和優必選的WalkerS,進入工廠實訓,但商業化仍面臨高成本、技術瓶頸、安全倫理和市場需求不足等。一位從事機器人運控多年的人士更是坦言,“十年內很難有真正的市場”。
這也意味著,可能有一批人形機器人初創公司,因為難以得到外部資金的幫助而倒下。
不過,與不少反對朱嘯虎的投資人一樣,黃曉慶對人形機器人的前景充滿信心,“這個市場會比汽車、手機加起來還有大三倍。可能是1000億臺。”
面對迫在眉睫的資金危機,黃曉慶還不想認輸,據21世紀經濟報道,其直言,“我認為今天的人形機器人的產業,類似于2007年、2008年的智能手機產業,屬于黎明時期。并不是要退場的時候,而是要積極進場的時候。”
但經營上依賴政府和企業采購的試點項目,達闥還很難靠自身能力解決研發和運營成本。今年新增的一些合作項目,能否最終發揮曲線融資的作用,還很難說。
如何不在黎明前的暗夜里倒下,是達闥和眾多人形機器人初創公司們,共同的挑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