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一個粉絲問我一個出乎意料的問題,他說自己發現職場上不管是上下級,還是普通同事,異性之間的關系很微妙,如果不夠清醒的話,異性之間容易上癮。
這個網友說的這個問題,說實話,我既沒意識到,也沒有多深的體會。
但我清楚一點,那就是職場上讓異性上癮的關系,從來不是真心。
一、多巴胺陷阱
心理學中的“間歇性強化”理論(斯金納操作性條件反射)在職場中同樣如此。
有的上級或同事故意以“忽冷忽熱”的態度對待異性,常見的情形是偶爾給予高度認可或者異常熱情,隨后又刻意疏遠,這種不確定性會刺激異性大腦分泌多巴胺,讓其陷入類似賭博的成癮狀態。
例如,某領導對某個女下屬的提案時一會熱情夸贊,一會又不置可否,這種反常不確定的反饋會讓對方不斷投入更多精力試圖“贏取”下一次認可,當終于贏得領導再一次認可時,心里有會一絲興奮和好感。
二、權力博弈
職場中的權力不對等,為控制欲提供了天然土壤。高位者通過隱性威脅(如晉升機會、資源分配)或情感綁架(如“只有你能幫我”)對異性下屬進行心理操控。
這種關系本質上是“寄生型”的——一方通過榨取另一方的情緒價值或勞動成果來填補自身缺陷,兩者之間基本上不是平等合作的關系。
常見的表現形式有刻意制造信息差,讓下屬只能依賴自己獲取關鍵資源;將工作失誤歸咎于對方,利用愧疚感加強控制;以團隊利益重要為名,要求私人時間過度投入工作。
這類關系中,被操控者往往誤將壓迫感視為“重視”,卻沒有意識到這是權力上位者對下位者尊嚴的剝奪。
三、利益至上
職場異性關系的本質是價值交換,當一方具備不可替代的資源(如核心技術、客戶資源或決策權)時,另一方可能通過X魅力、情感依附等手段進行利益綁定。
但這種交易一般很脆弱,一旦一方沒了利用價值,關系便迅速瓦解。
比如,某銷售員憑借與客戶的情感曖昧達成業績目標,一旦客戶不能滿足其銷售需求,關系一般會戛然而止。再比如,高管與秘書的隱秘關系,如果因利益沖突反目成仇,兩人職業聲譽都會受損。
此類關系中的“吸引力”,實則是將人物化為可量化的資源標簽(如職位、人脈、外貌),并不是從心底里對對法人格的認同。
四、自我麻痹
心理學中的“認知失調”理論解釋了為何人們深陷不健康關系,卻很難快刀斬亂麻。當職場人投入大量時間精力經營某段關系后,即使發現對方虛偽或利用自己,仍會自我說服:“我已經付出這么多,不能半途而廢”。
這種“不甘心”的心態,有點像賭徒在輸光籌碼后仍妄想翻盤,有的人為了維持彼此關系會容忍不合理要求(如默許X騷擾、放棄升遷機會);還有人會因恐懼失去既得利益而徹底喪失底線。
五、職場上如何防范不該存在的異性“上癮”
1.設定物理邊界
避免獨處超過1小時(如加班時保持辦公室門敞開);
拒絕非工作時段的情感話題溝通。
2.提升多元價值
如技術崗人員學習項目管理,行政人員掌握數據分析,打破單一能力標簽;
通過跨部門合作擴大影響力,降低對個別人物的依賴。
3.建立情緒防火墻
記錄每次互動后的情緒波動,分析是否源于客觀工作需求;
當對方試圖用曖昧語言試探時,直接展示工作成果轉移話題。
4.重構評價體系
將“TA是否認可我”轉化為“我的專業度是否達標”;
通過行業認證、項目成果等客觀標準衡量自身價值。
結語
職場不是風花雪月的后花園,那些令人上癮的異性關系,本質是人性弱點的放大器。
真正的高手,懂得在理性與控制,不會讓不正常的異性關系成為自己事業和家庭的羈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