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5日,中核集團官方招聘公眾號發布了一篇題為《我們收到1196273份簡歷》的文章,配以“星星眼”表情符號,迅速引爆社交平臺。文中提到,2025屆校招共吸引425,284位應聘者投遞超119萬份簡歷,最終預計錄用約8000人。
然而,這一看似亮眼的數據卻遭到部分網友質疑:“簡歷數量不該是企業的勛章”“應屆生的痛苦不應成為炫耀資本”。爭議聲中,文章被迅速刪除,中核集團隨后回應稱“認真對待每份簡歷,不辜負每位學子信任”。
數據背后的“傲慢”與“誠意”之爭
- 企業的“數據敘事”為何刺痛求職者?
網友認為,企業以簡歷數量為“政績”,忽略了求職者個體的努力與焦慮。一位應屆生留言:“每一份簡歷背后都是熬夜修改的文檔、反復排練的面試,卻被簡化為冷冰冰的數字。”
- 企業的真實意圖是否被誤讀?
從招聘數據看,中核集團提供的1730類崗位允許每位學生平行投遞20個志愿,旨在通過精準匹配提升錄用效率。這一機制本身是對求職者多樣性的尊重,但宣傳口徑的“數據化表達”可能掩蓋了初衷。
- 爭議的本質:信息不對稱下的情緒共振
在就業壓力加劇的背景下,企業宣傳與求職者期待之間的錯位被放大。119萬簡歷對應8000崗位,約1:150的競爭比,既反映了中核的吸引力,也暴露了求職市場的殘酷。
企業與求職者如何建立“雙向奔赴”的橋梁?
- 企業的責任:從“數據敘事”轉向“溫度溝通”
中核在后續回應中提到,將“用心傾聽應聘者聲音,實時同步簡歷處理進度”。若能進一步公開篩選標準、優化反饋機制,或許能緩解求職者的“信息焦慮”。 - 求職者的期待:理性看待競爭,聚焦自我價值
數據顯示,中核為應屆生提供起薪30萬-60萬/年的“星原計劃”,且覆蓋核能、環保、工程等前沿領域。與其陷入數據焦慮,不如將競爭視為行業價值的印證。 - 社會視角:就業市場的“顯微鏡”與“望遠鏡”
爭議背后,是全社會對就業公平、企業責任的深層關切。國企招聘需兼顧效率與溫度,而求職者也需在“內卷”中保持理性,尋找與自身特長的契合點。
數據不應是終點,而是對話的起點
中核招聘事件折射出企業與年輕一代的溝通代際差異。對國企而言,宣傳需更多體現對個體的尊重;對求職者而言,競爭激烈不等于價值否定。
呼吁
企業:用透明流程和人性化服務替代“數據狂歡”;
求職者:在理性投遞中探索職業方向,而非盲目追逐熱度;
社會:少一些標簽化批判,多一些建設性對話。
119萬份簡歷,既是中核集團“強磁場效應”的證明,也是萬千學子對核能事業的熱情投注。爭議或許會平息,但它留下的思考不應止步——在數據與人性之間,我們永遠需要一座橋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