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抵制雙休,不知道某些家長還會想出怎樣奇葩的理由。
前兩天清明假期有個熱搜:四川一個高中學生家長在網上公開表示:雙休耽誤孩子考好大學。他說,孩子現(xiàn)在正在上高二,正是學習任務重的時候,如果實行周末雙休會對孩子學習有影響。為了考個好大學,望領導重視。
這意思非常明顯,那意思就是:耽誤了我們家孩子考好大學你們要負這個責任!
隨后攀枝花市教育和體育局通過網絡平臺回復稱:2025年2月四川省教育廳印發(fā)了《四川省基礎教育學校規(guī)范管理二十條措施》的通知,在第一條“規(guī)范教學行為”的第4點提到:“嚴禁違規(guī)補課。嚴禁學校違反教育主管部門統(tǒng)一規(guī)定的校歷提前開學、延遲放假,利用雙休日、節(jié)假日、寒暑假組織學生集體補課或上新課。確因設置中考、高考、學考等考點耽誤的課時,學校報教育主管部門審批備案后,可在學期內節(jié)假日或寒暑假按實補足,但不得在天氣特別炎熱寒冷時安排補課,不得收取費用。
總之,意思就是告訴這位家長:必須雙休!沒得商量!
雖然教育部門一再強調“必須雙休”,但一些家長依然把“雙休等于考不上好大學”這樣的謬論奉為圭臬。
因為在一些家長的認知當中,他們認為,學習時間越長,學習成績就越好。
這種把學習時長等同于學習成績的信念,已經是某些家長的迷信了!
我看到有位網友給我分享的一個知乎上的帖子說的特別好:
“好多人不認為上學是一種有科學規(guī)律指導的知識再生產活動,而是某種神奇的宗教獻祭儀式:小孩在儀式上折磨自己越狠,神就越有可能降下什么通知書作為恩賜;要是折磨自己不夠狠,神就降下“這孩子廢了”作為懲罰。”
這個帖子非常形象的描繪出了一些家長的這種時間迷信。
那為什么一些家長會形成這種時間迷信呢?說起來,這種迷信的形成涉及到了認知科學的局限、文化基因的慣性、社會結構的制約等多因素。
從歷史上來看,從范進中舉到現(xiàn)代高考,綿延千年的科舉制塑造了"勤能補拙"的集體記憶,而"十年寒窗"的集體記憶早已編碼進我們的文化基因里,內化為我們的教育心理的潛意識了。雖然,費孝通所述的"鄉(xiāng)土中國"已經消逝,但"苦讀改變命運"的敘事模板仍在發(fā)揮作用。"焚膏繼晷""頭懸梁錐刺股"的故事依然可以引發(fā)一些人強烈的情感共鳴。總之,在這些傳統(tǒng)故事里,讀書常常是和苦難或者痛苦聯(lián)系在一起的。吃苦則被視為某種美德,而能在吃苦這件事上進行長時間的投入,這更是被賦予了道德的崇高性。
而這種“吃苦崇拜”一直延續(xù)至今,隨著衡水模式所鼓吹的“高考神話”達到了巔峰。
在此期間,我們大部分人的教育認知還局限在傳統(tǒng)思想的規(guī)訓里,一些優(yōu)秀的教育理念還沒有來得及傳播,就迎來了以分數為核心評價標準的人才選拔機制。在這個標準之下,作業(yè)量和刷題量成為了一個顯性指標。教師和家長在“題海戰(zhàn)術”中形成了路徑依賴,認為重復訓練就能鞏固知識,而這種機械訓練,投入時間越多則效果會越明顯。而衡水模式則正好是把“時間投入”這個手段發(fā)揮到了極致:從早上五點多起床,到晚上十一點睡覺,從吃飯到課間十分鐘,學生的每一秒時間幾乎都被榨干到極致。
而這種對學生的極致榨取,則正好喚醒了一些家長身體里那“勤能補拙”的DNA,滿足和加強了一些家長體內那濃烈的“吃苦崇拜”的熱情。
在這種教育氛圍中,當孩子因為延長學習時間而獲得了階段性的成績提升時,即便這種提升可能是源于其他因素,但家長會立刻將時間投入和成績提升建立起自己認知里所相信的虛假因果關系。
再加上每年“高考狀元”“高升學率”等這種“高考神話”的宣傳,教育場域中偶發(fā)的"寒門貴子"案例被媒體放大后,形成了認知錨定效應。家長們會選擇性關注"頭懸梁錐刺股"的成功案例,卻忽視沉默的大多數因過度學習而導致心理崩潰的悲劇。而這也讓越來越多的人深信“題海戰(zhàn)術”里的“時間投入”。
尤其是,當衡水模式和校外教培機構為了自己的利益不斷的制造“不要讓你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考過高富帥,戰(zhàn)勝富二代”等這樣的教育焦慮的時候,面對不可控的社會競爭風險,普通家庭的家長只好把教育當成規(guī)避風險的最后堡壘。而資源匱乏的他們?yōu)榱双@得一點安全感,也只能選擇延長孩子的學習時間這種可控的時間管理,來作為他們緩解自身焦慮的手段。
也就是說,孩子們那可以看得見的學習時間的堆積被家長們異化成了"風險對沖的工具",來對沖未來的不確定性。
而這種被迫的"時間軍備競賽"也因為教育焦慮的存在而不斷形成自我強化循環(huán):越是資源匱乏的家庭,越迷信時間投入;因為這是他們最容易抓得住也能看得見的手段。而他們越是迷信時間投入,就會越忽視科學的教育方法;而因為沒有科學的方法,大多數普通家庭的孩子就很難突破自己的認知局限,也就因此很難突破自己的圈層,最終依然變得匱乏。于是他們只能繼續(xù)焦慮,繼續(xù)迷信時間投入。如此陷入自我強化的循環(huán)當中。
現(xiàn)如今,我們已經進入人工智能時代。我們的國家和未來迫切需要的是更多的創(chuàng)新型人才,為了迎接未來的挑戰(zhàn),所以我們的教育需要從以前刻板的不把孩子當人看的模式中解脫出來,去尋找更適應時代的尊重孩子人性的好的教育。
但對于一些家長來說,他們在傳統(tǒng)和未來挑戰(zhàn)的拉扯中,本能的會抱緊那個他們最熟悉的最容易量化的時間指標。因為通過強化那些既有的優(yōu)勢可以緩解自己在這種文化失序浪潮當中的焦慮。
所以我們就會看到雙休政策出臺之后,這些人會拼命的使用道德綁架,回味焦慮,甚至撒潑打滾,目的只不過就是為了獲得一點安全感而已。
所以,我能理解。
但絕對不會同情。
因為他們所需要的那種安全感是建立在無數孩子的身心痛苦和無數家庭矛盾以及我們未來失去希望的基礎之上的。
當教育被簡化為“分數競賽”,當成長被壓縮為“時間堆砌”,當未來被窄化為“考大學一條路”的時候,孩子將失去成為“完整的人”的機會,社會將失去多元發(fā)展的活力。一些家長所需要的那種安全感,不僅制造了無數“空心化的做題機器”,更在深層結構上削弱了教育的育人本質。真正的教育,本應讓孩子在雙休中學會自主規(guī)劃、發(fā)展興趣、感受生活,而這些能力,才是應對未來復雜社會的核心競爭力。
而如果我們同情某些家長的那種需求,任由大眾被他們的那種焦慮和不安全感所裹挾,那么我們的社會依然會陷入到“培養(yǎng)出高分低能的孩子,造就焦慮疲憊的家長,催生畸形內卷的教育市場”的惡性循環(huán)里不能自拔。
本期推薦書籍:《鄉(xiāng)土中國》——費孝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