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力反制!4月4號,我國11箭齊發,堅決反制美國對等關稅。力度之強,速度之快,前所未見!4月7日,特朗普更是放言,如果中國不取消反制措施,將進一步加征50%關稅。
回想2021年中美高層戰略對話上,楊潔篪委員的回應擲地有聲:“美方沒有資格在中國的面前說,你們從實力的地位出發同中國談話!”,“美國沒有資格居高臨下同中國說話,中國人不吃這一套。”
2025年的今天,面對美國的單邊霸凌,我們更是有底氣和實力對美國說:“中國人不惹事,也不怕事”,“若執意打關稅戰、貿易戰,中方必將奉陪到底。”
修昔底德陷阱終究還是無法避開,世界第一和第二的全面對抗也必然會迎來進一步的升級。
柏年在之前的文章《經濟衰退的背后,“驚天陽謀”劍指中國!》詳細分析了特朗普關稅戰、重置美元霸權的最終目的,那就是打壓我國的強勢崛起。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回看。
但我們這一次面臨的不僅是對抗,更會是一場圍剿。為什么這么說,柏年先在這里埋下一個伏筆。
除了中國強勢反擊,其他很多國家認慫的認慫,認爹的認爹。不少朋友看到這種局勢,開始好奇,這些國家這么多年受美國壓迫、被美國割了這么多次韭菜,現在終于有個帶頭大哥領頭反抗了,為什么不一起站出來把美帝拉下馬?
原因很簡單,舊的霸權體系過于強大,而新的世界秩序還在襁褓。新秩序的建立需要犧牲短期利益,沒人愿意做這樣的馬前卒。
從來都是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美國知道一盤散沙成不了什么氣候,看看歐盟就知道;美國也清楚稍微給點好處就能讓小弟反了前宗主國,看看越南就知道。
但大危機也必然伴隨著大機遇。未來世界貿易的局勢將怎么走?我國在這場大變局中會迎來什么樣的機遇?世界其他各國在其中扮演什么角色?人民幣是否能在這次貿易戰火中脫穎而出,走向國際化?
別走開,聽柏年給你詳細分析。
一、全球對美關稅戰的“眾生相”
這一次我國連發11箭,強力反擊的措施主要包括:對原產于美國的所有進口商品,在現行稅率基礎上加征34%關稅,覆蓋農產品、能源、高端制造等領域;同時,對釤、釓、鋱、鏑等7類中重稀土實施出口管制。
俗話說,“打蛇打七寸”。2024年,中國從美國進口了2213萬噸大豆,相當于1.6億畝耕地的產量;玉米207萬噸,約等于500萬畝地的產出。中國本輪貿易反制讓美國大豆綜合關稅稅率達到49%。
而這些農產品的主要產地都是特朗普的鐵票倉、老紅州,要是這些紅脖子老MAGA大豆賣不出,必然會到街上游個行、鬧一鬧。
我國另一個殺招就是稀土出口管制,也算是抓緊了老美高科技制造的命門。中國目前在高科技制造上還稍微落后美國半個身段,但也在迎頭趕上了。
而稀土元素,作為高端制造業的核心材料,尤其是中重稀土,重點應用領域就是軍工、新能源、電子等。
比如軍工,釤、釓用于導彈制導系統;鏑、鋱用于隱身戰機涂層,每架F-35戰斗機需消耗約417公斤稀土材料,而美國剛公布的六代機PPT——F-47的研發也必須依賴稀土磁體和隱身涂層。
此外,稀土也是芯片制造的關鍵材料。美國70%的稀土化合物和金屬進口來自中國,而鏑、鋱這樣的精煉稀土,美國對中國的依賴度更是高達90%。
中國對中重稀土的出口管制將直接切斷美國軍工和高端制造業的關鍵原料供應,導致其生產鏈斷裂或成本飆升。
另外,我們在全球稀土高精提煉領域擁有著絕對的份額和技術壁壘。
我國掌握著全球95%的稀土精煉能力,尤其是中重稀土的分離提純技術,幾乎完全由中國主導。我國可以將稀土純度提升至99.9999%(4個9),而歐美企業仍停留在低純度階段。
如果我們對美國施行稀土出口管制,那美國在短期,甚至中長期,都無法找到其他稀土進口的替代途徑。即使美國想要通過盟友如澳大利亞、烏克蘭獲取稀土資源,但礦石仍需運往中國進行精加工。
那美國自建稀土精煉廠可不可以呢?不行。美國如果要自建精煉廠,除了要投入數百億美元,還要耗時5到10年才能初見成效。這時,中國只要通過低價傾銷,就可以擠壓其生存空間。
另外,稀土精煉另一困難在于需要巨大的電力做支撐。配套系統的建立對歐美而言,都是非常高昂的成本。
除此之外,西方國家因長期依賴中國的稀土供應,本土稀土加工人才儲備不足,技術研發滯后,技術人才斷層十分嚴重。
這一切都得益于中國長遠的稀土發展戰略。早在1970年代后期,鄧小平同志就提出“中東有石油,中國有稀土”的口號,將稀土發展提升至國家戰略高度。之后,通過技術突破、資源保護等政策調整,以及出口管制戰略升級,中國完成了對全球稀土產業鏈的控制,成為大國博弈中的關鍵籌碼。
再說回世界其他各國對美國關稅政策的反應。
歐盟表態強硬,將在4月9號,對美國葡萄酒、木材、服裝及工業產品,約280億美元的產品采取首套具有針對性的反制措施,進行表決。并表示如果談判不成,將醞釀多重措施進行反擊,并準備動用“一切貿易防御手段”應對美關稅沖擊。
歐盟將在4月15日實施第一輪對美反制關稅,5月15日實施第二輪。
但歐盟內部分歧較大,德國支持反制但擔憂經濟連鎖反應;法國主張強硬回應;荷蘭與西班牙則強調要冷靜應對。
與歐盟不同的是,一些跟隨美國多年的小國光速滑跪,其中越南快速表示愿意將對美關稅降至零。不過美國白宮貿易顧問納瓦羅直接打臉越南提議,稱“毫無意義”;特朗普也表示越南做的還遠遠不夠。
另外,近期大家可能被中美對抗吸引了眼光,但忽略了一些國家的小動作。
3月初,越南宣布針對中國冷軋鋼卷征收24.83%-27.83%反傾銷稅正式生效。
隨后韓國緊隨發布公告,對造船及建筑用厚鋼板加征38%特別關稅。2024年韓國進口中國厚鋼板占該品類總量的71%,直擊中國對韓出口的主力產品。
4月1號,越南更繼續宣布對原產于中國的鍍鋅類產品征收37.13%的臨時反傾銷稅。作為中國鋼材第一大出口市場,2024年越南從中國進口1273萬噸鋼材,占據中國鋼材總出口的12%。
在這些小動作的背后,不僅有越南倒逼中國鋼企轉移冶煉產能;有韓國借關稅壁壘保護本土造船市場,更有美國背后做推手,配合“印太經濟框架”來削弱中國產業鏈的話語權,妄圖實現供應鏈的逐步重構。
“對等關稅”之后,越來越多的國家會豎起貿易壁壘,我國要面臨不僅是美國正面的強勢對抗,還要提防美國鼓動狗腿子來圍剿。
二、舊霸權與新貿易秩序的重構
美國想要的是世界“去中國化”,而世界其他各國想要的是“去美國化”。
如果用職場來進行解釋的話,美國是世界最大的消費國,是最大的甲方,而中國是最大的生產國,是最大的乙方。
美國手中有錢,掌握著話語權。但中國作為乙方能力太強,擁有全產業鏈加上廣大的市場規模,已經從“外包供應商”升級為“潛在合伙人”,直接威脅了甲方全球霸權的“職場地位”。
特朗普上臺后表示,我不想做甲方了,我還要做乙方,你們賺了我太多的錢,我也要賺錢,世界上其他國家你們不要跟中國做生意,否則我不買你們的東西了。
但特朗普廣泛的貿易戰也將盟友一并推開,加速了全球供應鏈的“去美國化”。
在我最新的會員文章《特朗普加這么多關稅,得罪這么多國家,他究竟想要干什么?》里,也詳細跟大家聊了下對等關稅征收的來龍去脈和特朗普的真實目的,感興趣的朋友,歡迎回顧這期內容。
關于這部分,我還為大家準備了一份特朗普對等關稅對中國影響的深度研究資料,歡迎大家私信柏年領取。
我國在經歷2018年特朗普第一任期的貿易爭端后,就加快了一帶一路的戰略布局,貿易出口更加多元化,加快了對拉美、非洲和東盟地區的出口,對美出口依賴也快速下降。
而且中國也加快了“區域供區域”模式的建立,比如美的集團在墨西哥設立工廠,產品專門供應北美;東南亞也承接了中國一部分的產業轉移。
在2018年到2019年,這些地區承擔了中國“出口中轉”的職能。
除此之外,中國也積極推動全球多邊貿易體系的建立,比如金磚組織擴容,推動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升級;中國也在拉攏“中間地帶”,比如與沙特簽訂了石油人民幣結算;并與31個“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簽署了貨幣互換協議,支持雙邊貿易投資。
而這次全球貿易格局的重構,也必然讓世界各國加速貨幣互換,人民幣將迎來國際化的歷史性機遇。
為什么這么說?聽柏年給你分析。
三、人民幣國際化的道路加速
特朗普一直在說貿易逆差不公平,但真的不公平嗎?
他只是在有意回避貿易逆差與美元霸權的本質。
美元作為世界結算貨幣,世界上很多國家都需要美元來結算。美國生產美元,其他國家囤積美元;美國輸出需求,其他國家輸出供給,從而形成了巨量的雙邊貿易流動,這也就造成了特里芬難題。
簡單地說就是,貿易逆差就是美元作為世界貨幣的代價,既想讓美元成為世界貨幣享受美元霸權,又想要貿易順差從他國賺錢,這種難題是不可能解決的。
而隨著蘇聯解體、東歐劇變,以及中國加入WTO,全球化迎來了巨量適齡勞動人口的涌入,加速了全球化。之后,美國內循環與中國外循環構成了全球化的基礎。
如果美國減少商品購買、需求退出,那就意味著如果想要維持原來的貿易格局,就必須有一個經濟體來提供因美國退出而缺掉的總需求,代替美國來承擔雙赤字。
能有哪個國家或地區來承擔特里芬難題的困境?擴大并輸出自己的本幣來提供全球增長的動力?
從歐盟和我國當前的政策動向上看,兩大典型的順差地區都在積極進行擴內需——歐洲是通過擴大國防開支,我們則是很早就進行擴內需的經濟轉型。
柏年在前兩天的文章《雙休改革,中國經濟突圍戰!》里詳細講過,現在是中國擴內需轉型的關鍵節點,特朗普上臺后,全球貿易摩擦加劇,我國依賴出口的增長模式已經難以為繼,需要內需成為新引擎。
不過經濟轉型、改變原有的經濟增長模式是一個“十年”級時間周期的系統工程。但美元體系的衰落已經不可避免。美元的儲備貨幣地位不僅會因為各國的“去美元化”和國際結算的多邊格局受到沖擊;更會因這次貿易戰讓美元在全球外匯儲備的份額快速下降。
對我們來說,也將迎來重大的國際貨幣體系轉折點。
柏年在上一篇文章里也提過,在俄烏沖突期間,以預測準確著稱的前瑞信明星分析師Zoltan Pozsar,曾在2023年預測,美元霸權的黃昏將即將到來,我們正在見證一個以“中國商品與人民幣”為核心的新世界秩序的誕生。
他認為,中國作為全球唯一擁有全產業鏈的國家,而且是最大貿易國,這種基于商品信用的模式可類比歷史上黃金支撐的貨幣體系,賦予人民幣更強的實物背書。人民幣通過錨定大宗商品、依托數字技術強化跨境結算能力,有望成為新貿易體系下的核心貨幣。
或許他的預言正在成真。現在中東石油人民幣結算占比突破10%,中俄能源也使用本幣進行交易;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已覆蓋180國,2024年跨境人民幣結算量增長了35%。
而中國在稀土、鋰礦等戰略資源上擁有定價權,也為“人民幣—商品”錨定體系的建立添磚加瓦。
四、對于我們普通人的影響
在這場百年變局中,中國已迎來歷史性挑戰和機遇的窗口期,也必然會給我們普通人帶來前所未有的機會。
而我們應該如何在大變局中抓住機遇?
首先是,緊跟國家政策與產業趨勢,“雙循環”戰略下擴內需仍是國內經濟轉型的主線。短期內面臨外部的重大沖擊,國內將會很快落地提振消費、鼓勵生育、出口轉內銷等一系列補貼政策,也必然會加快針對優勢產業優惠政策的落地,鼓勵沿一帶一路出海。
其次,利用信息差與區域紅利,加速對新興國家的跨境電商和區域服務布局,在面對新興市場需求增長快于成熟市場時,要能準確掌握有效信息、做出快速反應。
另外,還需要關注中美高端制造業上的國產替代。
關于這部分內容,我會在后續的會員文章里做更深度的分享。如果你感興趣,歡迎私信柏年加入我的私密圈子【柏年的財富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