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落實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求,構建全員參與的心理健康防護網絡,結合虞城縣明德小學四月份“三品德育”品格涵養月的工作安排,學校于2025年4月10日召開了班級心理委員及心理教師工作會議。學校心理健康工作領導組、安全、德育處負責人、全體班級心理委員及年級心理輔導教師共同參會,圍繞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建設、職責落實及創新實踐展開深入交流。
會議聚焦:全員參與,守護心靈成長
會議伊始,全體人員共同觀看心理教育影片《男孩、鼴鼠、狐貍和馬》。影片中動物伙伴間的互助與溫暖,生動詮釋了“接納與支持”的力量,為后續工作注入情感共鳴。
安全副校長盧進京在發言中強調:“心理安全是學生健康成長的基礎。我們要構建包容、尊重的校園環境,讓每位學生的心靈都能自由呼吸。”他提出,通過推行“積極回應法”、制定《班級尊重公約》及家校社協同合作,筑牢心理安全防線,護航學生全面發展。
德育處副主任楊緒永詳細解讀《班級心理委員制度》,明確心理委員作為“觀察員”“宣傳員”“保密員”的職責,要求其關注同學情緒動態、組織心理健康活動,并嚴守隱私原則。他特別強調“三個不”原則——不害怕、不逞強、不孤單,鼓勵心理委員做班級的“暖心小太陽”。
德育處主任李曉穎從心理輔導教師的職責出發,提出“做學生心靈的守護者、教育團隊的協作伙伴、家校共育的橋梁”。她強調,心理教師需通過個體輔導、團體活動及危機干預,為學生的心理健康提供專業支持。
經驗分享:用溫暖傳遞力量
心理委員代表屈鑠(5.7班)以“做班級里的暖心小太陽”為主題,分享四個“小魔法”:傾聽同學的煩惱、觀察情緒變化、組織快樂活動、及時反饋問題。“借一張紙巾、喊一聲加油,這些小事匯聚起來就是最亮的銀河。”她的發言充滿溫度,贏得全場掌聲。
心理輔導教師代表李海霞表示,團隊將以“支持而不越界,專業而不疏離”為原則,通過分層輔導計劃、三級預警機制及持續專業學習,為學生提供科學有效的心理支持。
實地體驗:走進心靈的“避風港”
會議特別安排全體心理委員參觀了學生發展指導中心。在心理教師的引導下,委員們依次體驗了沙盤游戲區、情緒宣泄區等功能區域。
“原來心理咨詢室不是‘可怕的小黑屋’,而是充滿色彩和溫暖的地方!”一名心理委員在體驗后感嘆。心理教師現場演示了如何通過沙盤擺放解讀學生心理狀態,并鼓勵委員們向班級同學宣傳心理咨詢室的開放時間和使用方式。
德育處負責人表示,此次參觀旨在打破學生對心理咨詢的誤解,讓心理委員成為“橋梁”,幫助更多同學主動尋求心理支持。“當同學知道這里可以傾訴煩惱、釋放壓力,他們就不再害怕走進這扇門。”
制度落地:構建四級聯動機制
會議重點部署心理健康工作實施方案:
完善預警機制:依托《班級心理動態記錄表》,建立“心理委員—班主任—心理教師—學校心育小組”四級聯動體系,做到“早發現、早干預”。
資源保障:開放心理咨詢室,增設團體輔導活動,為留守兒童、單親家庭等特殊群體制定幫扶方案。
能力提升:定期組織心理委員及教師培訓,推薦《非暴力溝通》《情緒急救》等書籍及《人生七年》《心靈捕手》等影視資源,提升專業素養。
展望未來:讓班級成為“心靈的港灣”
會議總結指出,心理健康教育是“潤心無聲”的事業。副校長楊民華引用影片臺詞“家不見得是一個地方,而是被愛著的狀態”,呼吁全體成員攜手將班級打造成充滿包容與支持的“心靈港灣”。
這次活動是四月份“三品德育”品格涵養月的重要安排之一,目的是加強心理健康教育與品格教育的有機融合,以心育提升學生品格教育的質量,以培養出“心理強健、品格高尚”的未來公民。
未來,明德小學將持續深化心理健康教育創新實踐,通過制度落實、團隊協作與資源整合,為每一位學生的健康成長點亮心燈,守護夢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