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微信的一些產品功能,每隔一段時間都會被拿出來重新討論,尤其是一些微信目前沒有且一定不會做的功能。
比如,消息發送后的「已讀」功能。
簡單說,就是 A 給 B 發送消息后,A 可以看到這條消息是否被 B 看過,這個功能在企業微信和釘釘這類產品中都有。
這算是個老掉牙的話題了,但前兩天關于這個功能的討論又上了一個小熱搜,連騰訊公關總監也不得不再次出來回應。
內容里說到,在 2023 年和 2018 年都對這個功能做出過回復和解釋。
但據我所知,其實最早可以追溯到 2012 年。
在距今 13 年前的一次騰訊內部會議上,微信總裁張小龍做了一場長達 8 小時的分享,那份事后整理的 PPT 這么多年一直在我電腦桌面上。
即便已經換過三次電腦,這份在我看來是產品圣經的 PPT 一直被我小心珍藏,而且每隔一段時間都會重溫。
前兩年,基于這次分享整理的一本書也叫《微信背后的產品觀》,相信有些讀者已經看過了。
不是吹龍哥,是因為我在這場分享中看到了對產品最本真的理解,以及對人性的高級洞察。
我有很多對產品的理解以及如今做產品的思維和認知,都受益于此。
里面的內容看懂并不難,但要做到真正理解并融入到自己對產品、對用戶、對商業的思考和認知中,就沒那么容易了。
關于前面提到的消息已讀功能,2012 年時龍哥就講過背后的思考,以及微信為什么不做這個功能。
總結起來兩個字,自然。
但是當年的分享中其實提到了兩層意思,一個是消息是否已送達,另一個是消息是否已閱讀。
因為那個時候我們剛剛從 2G 網絡升級到 3G,網絡條件還不是那么好,所以消息是否發送成功就成了一種對用戶的反饋,就跟短信一樣。
當年確實有不少 App 產品借鑒了短信的設計邏輯,在消息成功發送后會提示用戶已發送。
不過龍哥認為,這是一種累贅,是不簡潔不自然的。
站在今天看過去,網絡條件已經不再是問題,而「已發送」的存在的確成了一種沒必要的尾巴,因為 99% 的消息都會發送成功。
如果遇上沒網的情況,才會在消息后面出現一個紅圈提示。
如果微信聊天里每條自己發出的消息后面都跟上「已發送」的字樣,這就不是一種簡單且優雅的設計,是累贅。
再說消息已被閱讀。
和已發送一樣,已讀也是消息的一個尾巴,目的是為了告知消息發送者,消息接收方是否看過。
這里要討論一個問題,這種反饋是否有必要?
我在產品訓練營里說過,凡是需求,皆有場景。因此,我們要把這個需求放到場景中去討論。
在現實中,我們通過說話、寫信、打電話、發短信的方式給對方傳遞信息。
在這個過程中,信息接收方是否聽到了、看到了、收到了,在他沒有主動反饋的情況下,作為信息發送方是不知道的。
比如,當面和對方聊天時,A 說「你好」,B 聽到后并不會先說「收到」,然后再回復「你好」。
如果每次交流都像上面這種過程,那就是不自然的,在真實場景下也是不存在的。
所以,在日常社交場景中,這種反饋的需求本身就不成立。
放到微信這種線上社交場景中,我認為微信團隊只是還原了線下的自然場景,沒有做過多加工,用最簡單自然的方式進行了復刻。
另外,如果僅僅因為這種信息傳遞發生在線上軟件中就通過一些功能來放大反饋,可能還會帶來一些副作用。
比如,消息已讀功能的確會給接收方帶來心理負擔和社交壓力,導致接收方出于某種顧慮而不選擇打開消息閱讀。
或許有讀者會問了,為什么企業微信、釘釘、閑魚、淘寶有消息已讀功能?難道他們不考慮社交壓力么?
同理,凡是需求,皆有場景。
企業協作和辦公場景下追求的是效率,是管理,是信息的及時有效傳遞。
在這個場景下,交換的信息涉及企業運轉和業務發展,所以優先級較高,對時效性也有要求。
比如,公司發布一則重要通知,管理者可以通過這個功能確認每個人都知曉,而不用臨時組織一場全員會,這是效率的提升。
于是,消息已讀功能可以提升這個場景下的信息傳遞效率,尤其讓一些關鍵信息做到及時反饋。
閑魚和淘寶是交易場景,這個場景下追求的是交易時效,因為溝通發生在買賣雙方或者買家與客服之間。
尤其是買家,可以通過賣家是否查看過消息來決定是否繼續等待問題解決,進而完成交易。
因此,這兩個場景和前面提到的日常社交場景有很大不同,需求也不一樣。
同樣的功能并不適用于看起來類似的所有產品,產品設計是講場景的,滿足的是對應場景下用戶的需求。
而要做到這一點,就得先理解用戶,或者說洞察人性,這也是為什么我在設計產品訓練營內容結構時,要把用戶放在第一個模塊的原因。
就像龍哥在分享中說的,「自然,是一種直覺」。
在我看來,直覺是經過大量實踐和對人性洞察后的返璞歸真。
做復雜容易,做簡單難。
產品如此,人也一樣。
················· 唐韌出品 ·················
安可時刻
這份PPT的源文件我上傳到星球里的,需要的可以自己去下載。
另外,4.19 北京產品訓練營昨天又減少 2 個座位,剩余位置已經不多,要報名的盡快聯系我:tangren0517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