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種感覺:
小的時候,家里煮湯、煮面時總會擱點味精、雞精,起鍋時撒一小勺,整個湯的鮮味都被提出來了,好喝到一滴也不剩。
但長大后,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身邊的家庭做飯基本都不擱味精、雞精了,大家似乎都在一瞬間達成了共識:
味精、雞精這種化工合成制品,對身體有害無益,可能導致掉頭發、缺鋅、癌癥、肥胖等健康問題,千萬不能吃。
沒由來的歧視就這么傳開了,至今仍有無數人這樣相信著。那么,味精、雞精真的“食之無益反而有害”嗎?
吃味精、雞精
真的對人體有害嗎
味精是含有谷氨酸的鈉鹽,學名谷氨酸鈉。雞精則是在谷氨酸鈉的基礎上加入了食鹽、糖、雞肉粉、辛香料、雞味香精等成分的復合調味品。
谷氨酸鈉是味精、雞精鮮味的來源。和許多人想象的不同,谷氨酸鈉并不是所謂的“化工合成制品”,而是和醬油、蠔油等常用調味品一樣,取自天然食材。
最初谷氨酸鈉是從海帶湯中提取而出,而后隨著生產工藝的進步,人們學會了用淀粉、糖蜜等做發酵底料,經谷氨酸發酵菌發酵生產大量谷氨酸,最后提取精制成谷氨酸鈉,也就是味精。
味精、雞精大致的生產過程圖源網絡
谷氨酸鈉并沒有人們想象中那么恐怖,它進入人體后會被分解為谷氨酸和鈉鹽吸收。
谷氨酸對人體并無毒性,它是一種氨基酸,是人體蛋白質的重要組成單位之一,不僅從味精中來,也天然存在于眾多天然食物的蛋白質中。身體在代謝吸收這些谷氨酸時,并不會區分它們是來自天然食物還是味精。
而據FDA數據顯示,一個成年人平均每天從食物的蛋白質中攝入約13g的谷氨酸,從添加的味精中攝入的谷氨酸則約僅為0.55g。如果吃味精中的谷氨酸會中毒,那我們幾乎每天都在“服毒”,這顯然是說不通的。
谷氨酸鈉加熱至120°C以上生成的焦谷氨酸鈉,也并非人們傳言中的“致癌物質”,目前并無科學證據表明谷氨酸鈉或焦谷氨酸鈉可致癌。
不僅是致癌,其他致人脫發、缺鋅等之類的傳言,基本都沒有科學依據。自味精問世百年以來,各國科學家對其安全性進行了諸多研究,至今并沒有確鑿證據表明味精對人體有害。
多年來FDA曾收到多起關于食用含有味精的食品產生不良反應(如頭疼、出汗、心悸等)的報告,即“味精癥狀綜合癥”。然而研究人員并未發現味精和這些癥狀之間存在確切聯系。許多吃完味精自我感覺不舒服的人,在實驗中并未重復表現出不適。除卻一小部分人確實對味精有短暫反應,一般人群對味精的敏感性低于1%。也就是說,絕大多數人正常攝入味精通常不會引起不良反應。
目前,糧農組織/世界衛生組織食品添加劑聯合專家委員會(JECFA)、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和歐洲食品安全協會(EFSA)等權威機構都認為味精是“公認安全的物質”(GRAS)。
2006年,歐洲食品安全協會為包括味精在內的幾種食品添加劑確定了每日允許攝入量(ADI),同時考慮了它們的無可見有害作用水平(NOAEL)。
?。ˋDI,每日允許攝入量,指人或動物每日攝入某種化學物質終生對健康無任何已知不良效應的劑量;NOAEL,無可見有害作用水平,指在規定的試驗條件下,用現有的技術手段或檢測指標未觀察到任何與受試樣品有關的毒性作用的最大染毒劑量或濃度。)
味精的ADI為30mg/kg/天,NOAEL為3200mg/kg。以一個50公斤的成年人為例,每天可攝入的味精量為1.5g,不能一次性攝入超過160g。
雞精、味精對健康的威脅
在于可能過量攝入鈉
相信此處大家有疑問:1.5g好像也不多啊,如果是小孩那就更少吧。既然沒有那些傳言的害處,為什么還要設這么嚴格的限制呢?
不要忘了味精、雞精分解后會生成不少的鈉。
眾所周知,高鈉攝入可能會增加高血壓、腦卒中和胃癌的發病風險,無論小孩還是成人,都應盡量避免攝入高鈉食品。孩子每天的鈉攝入量不應高于2300mg,14歲以下的少年兒童應更低。
鹽是我們日常攝入鈉的主要來源,奶類、主食、肉、蔬菜、水果、零食、調味品等各種食物中也含有隱藏的鈉。在此基礎之上再加上味精,不加以控制的話很可能會大大加重身體的代謝負擔。
所以,味精不是不能吃,而是要控制量。如果飯菜里加了味精、雞精,那么就應該酌情少加甚至不加鹽。
像這么多是絕對不行的
此外,在做飯的過程中要注意投放的溫度(適宜溫度為70-80°C),最好在湯菜出鍋前放,以免谷氨酸鈉過熱分解為沒有鮮味的焦谷氨酸鈉,那味道可就大打折扣了。
無論是味精還是雞精,都是我們做菜時可能會使用的調味品之一而已,大家不用魔化它。和醬油、蠔油等常用調味比,味精風味有別,但并無好壞之分。
我們需要注意的是控制總調味料的用量,少油少鹽,避免重口味,這樣我們才能吃得更健康,更安心(偶爾解解饞可以,日常別多吃噢)。
end
參考文獻:
1、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6952072/
2、https://www.mayoclinic.org/healthy-lifestyle/nutrition-and-healthy-eating/expert-answers/monosodium-glutamate/faq-20058196
3、https://www.sciencedirect.com/topics/medicine-and-dentistry/glutamate-sodium
4、https://www.cas.cn/kxcb/kpwz/201408/t20140827_4193033.shtml
5、黃繼紅,蔡鳳英,關丹,盧濤,杜麗平,侯銀臣,廖愛美,魏兆軍.中國味精工業100年綜述[J].中國調味品,2020,45(03):167-171.
6、王冀寧,曹陽,王雯熠.復合調味料雞精質量的食品安全風險分析與監管對策研究[J].中國調味品,2021,46(02):170-174.
免責聲明:本文數據更新于2025年4月。文章的目的是提供一般的醫療、健康、用藥的科普信息,不能代替任何個人的醫學診斷和治療。個人的醫學問題請及時咨詢醫生。對這篇科普文有任何建議,請給我們留言。
注:封面圖片來源包圖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