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探索本源性學習與教學理論在教育教學領域的應用,推動教學評一致性的實踐與發展,4月12日至13日,由華南師范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教育部華南師范大學基礎教育課程研究中心、華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與港澳臺教材國家教材建設重點研究基地聯合主辦,佛山市禪城區教師發展中心與本源性學習與教學研究中心共同承辦的“本源性學習與教學理論促進教學評一致公益活動(首期)”通過線上方式成功舉辦。本次活動旨在通過引入本源性學習理論,探索教學評一致性的落地路徑,助力廣大學科教師提升教學質量,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顒訁R聚高校專家與一線名師智慧,針對高三化學、語文、思想政治學科開展深度研討,邀請了本源性學習與教學科研實踐基地科任教師、部分粵東西北和中西部地區學校積極參與,獲得廣泛關注。
化學專場:構建學科教學新范式
華南師范大學化學學院鄧峰副教授從化學學科的底層邏輯入手,創新性地提出了“三棱柱框架”的化學思維模式,并巧妙地將其應用于教學與評價問題的解決架構之中。這一方法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更高效地掌握化學知識,還能顯著提升教師在教學設計與評價方面的專業能力,為化學教育的創新與發展提供了極具價值的參考與借鑒。華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劉秀苑老師結合“三新”背景,并通過分析目前高中化學的學科特點,結合相關案例提出了一系列的課堂教學策略,為一線教師提供了可操作的實踐方案。
主講專家:華南師范大學化學學院鄧峰副教授
主講專家:華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劉秀苑老師
華南師范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副院長
林聞凱主持活動
語文專場:探索命題邏輯新路徑
華南師范大學文學院張永璟副教授提出的“424”作文教學法,揭示了高中作文的底層邏輯。他強調寫作應從學科本質出發,挖掘教材背后的思維和方法,通過起、承、轉、合的結構化寫作,幫助學生提升邏輯性和條理性。張教授倡導讀寫結合,以實現教學評一體化,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廣東實驗中學倪曉龍老師分享了高三教學的核心觀點,強調高三教學應遵循“無價值,不命題;無思維,不命題;無情境,不命題”的原則,注重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落實。他倡導教學評一體化,提出在“雙減”政策下,高三教學應更加高效,減少學生負擔,同時建議教師因材施教,提升高三教學效率。
主講專家:華南師范大學文學院張永璟副教授
主講專家:廣東實驗中學倪曉龍老師
華南師范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羅羽喬主持活動
政治專場:創新素養培育新模式
華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陳友芳教授提出教學應深挖教材背后的學科思維與方法,找到學科本質,從而減輕學生負擔。他主張教研要透過靜態的文本透視其背后學科教育專家的思維,主張在深入理解學科本質的基礎上,構建由學科本質、學科問題、學科思維、學科知識等多維視角的教學評體系,并形成教學進階。陳友芳教授結合大量實例為助力高中思想政治學科的教學提供了新方向。廣州市執信中學洪少帆老師從本源性學習角度出發,結合高中思想政治標準和對高中思想政治課程結構的思考,探討高三教學方向,提出關注教材核心內容,優化教學策略,為提高高三政治教學質量和效果提供了有益的指導。
主講專家:華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陳友芳教授
主講專家:廣州市執信中學洪少帆老師
政治會場參與基地學校
此次教學評一致公益活動的成功舉辦,有效推動了教學評一致性理念的落地實施。與會教師紛紛表示,兩天的學習不僅更新了教育教學理念,更收獲了實用的教學策略。相信在本源性學習與教學理論的引領下,廣大高三教師將不斷探索創新,實現教育教學質量的新飛躍。
責任編輯:劉聰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