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華泰證券業績增長背后,多重困局浮出水面。
近日,華泰證券發布了其2024年財報,數據上看亮點紛呈。實現營業收入414.66億元,同比增長13.37%;歸母凈利潤達到153.51億元,同比增長20.40%。分紅方面,每股派息0.52元(含稅),分紅比例30.58%,為股東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回報。
然而,在這看似光鮮亮麗的數字背后,卻隱藏著華泰證券發展道路上的重重困局。投行業務作為券商的核心板塊,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挫折,股權承銷規模大幅萎縮,保薦項目業績變臉,監管處罰頻發,市場信任度大打折扣。資管業務雖然管理規模創歷史新高,但手續費凈收入卻大幅下滑,規模與收益嚴重失衡。此外,市場波動和業務結構的單一性也讓華泰證券在面對挑戰時顯得格外脆弱。
看似增長,實則暗流涌動
華泰證券的財報數據固然亮眼,但撥開這層華麗的外衣,深入業務層面,我們會發現其增長背后隱藏著不少問題。
投行業務作為券商的核心業務之一,華泰證券在2024年卻遭遇了重大挫折。A股股權融資放緩,華泰證券的股權承銷規模同比萎縮七成,投行業務手續費凈收入為20.97億元,同比減少30.95%。保薦業務收入從2023年的2.27億元降至1.23億元,下滑45.91%,不僅跑輸同行,還因保薦的華寶新能、浩歐博等IPO項目上市后業績變臉,監管處罰頻發,讓市場對其信任大打折扣。
自營業務方面,2024年A股市場震蕩加劇,滬深300指數全年下跌12%,債券市場收益率波動,市場環境不容樂觀。華泰證券交易性金融資產規模從2023年的4133億元降至3017億元,降幅達27%;股票持倉占比從29.9%降至18.8%。
盡管這是對市場風險的謹慎應對,但主動投資收益也隨之縮水。若剝離出售AssetMark股權帶來的63.36億元非經常性收益,其投資收益下滑29.17%至153.8億元,同比2023年增長幅度僅15.81%,遠低于中信證券的71.76%、中信建投的64.49%的增速,昔日的優勢已不再明顯。
資管業務同樣面臨巨大壓力。盡管管理規模增長17%至5563億元,創歷史新高,但資產管理業務手續費凈收入卻同比減少21.24%,為41.46億元。管理規模增長主要依賴公募基金,相比2023年增長427億元至1387億元。然而,2024年公募基金降費政策全面落地,管理費收入持續減少。
以華泰柏瑞滬深300ETF為例,2024年末規模近3600億元,管理人報酬同比增長146.63%達11.28億元,但自11月管理費率由0.5%降至0.15%后,未來報酬想要突破11.28億元難度極大。屋漏偏逢連夜雨,2025年1月,華泰資管投資經理劉建義因“老鼠倉”事件,被遼寧證監局罰沒6432萬元并禁入市場10年,內控失效問題被推到臺前,品牌形象受損嚴重。
投行業務作為券商的核心業務之一,曾是華泰證券引以為傲的招牌。然而,2024年,在大環境的影響下,A股股權融資節奏放緩,華泰證券的投行業務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戰。股權承銷規模同比大幅萎縮,就像被突然擰緊了水龍頭,業務量急劇減少。投行業務手續費凈收入也隨之大幅下降,保薦業務收入更是呈現出近乎腰斬的慘狀。
市場環境的變化是導致這一局面的重要因素。A股市場的不確定性增加,企業對于上市和融資的決策變得更加謹慎,這使得投行業務的“蛋糕”變小了。與此同時,同行之間的競爭卻愈發激烈,各大券商都在想方設法爭奪有限的業務資源。
華泰證券在這樣的競爭態勢下,不僅要應對市場環境的挑戰,還要與同行展開激烈的角逐,難度之大不言而喻。而且,華泰證券保薦的多個IPO項目上市后業績變臉。監管處罰也接踵而至,這不僅讓公司遭受了經濟上的損失,更重要的是,它嚴重損害了公司在市場中的聲譽和形象。
資管業務:規模與收益的失衡
在華泰證券的業務版圖中,資管業務一直占據著重要的位置。然而,2024年資管業務的表現卻呈現出一種奇特的現象:管理規模增長與收入下降并存。
從數據上看,華泰證券的資產管理規模在2024年增長了17%,達到了5563億元,創下了歷史新高。這本應是一個值得欣喜的成績,管理規模的擴大意味著公司在資管市場上的影響力不斷增強,吸引了更多客戶的信任和資金投入。但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資產管理業務手續費凈收入卻同比減少了21.24%,僅為41.46億元。這一增一減之間,反映出華泰證券資管業務在發展過程中面臨的深層次問題。
管理規模的增長主要得益于公募基金的貢獻。相比2023年,公募基金規模增長了427億元,達到了1387億元。這一方面是由于市場環境的變化,投資者對公募基金的需求有所增加;另一方面也離不開華泰證券在公募基金業務上的積極布局和推廣。
然而,2024年公募基金降費政策的全面落地,卻給華泰證券資管業務帶來了沉重的打擊。隨著管理費率的降低,盡管基金規模在擴大,但管理費收入卻在持續減少,這直接導致了資管業務手續費凈收入的下降。
以華泰柏瑞滬深300ETF為例,2024年末其規模近3600億元,管理人報酬同比增長146.63%,達到了11.28億元。但自2024年11月管理費率由0.5%降至0.15%后,未來想要突破這一報酬金額,難度可想而知。
除了降費政策的影響,2025年1月曝光的“老鼠倉”事件更是讓華泰資管的形象一落千丈。投資經理劉建義利用未公開信息進行趨同交易,累計趨同交易超33億元,非法獲利2472萬元,最終被遼寧證監局罰沒6432萬元并禁入市場10年。這一創紀錄的罰單將華泰資管內控失效的隱患徹底暴露在公眾視野之下。
在資管行業,信任是基石,一旦基石動搖,業務的發展必然會受到嚴重阻礙。客戶可能會擔心自己的資金安全無法得到保障,從而選擇撤離資金,這無疑會給華泰資管的業務發展帶來巨大的沖擊。
而業務結構的單一性,使得華泰證券在面對市場波動和政策變化時,顯得格外脆弱。在市場行情好的時候,或許能夠憑借某幾個業務的出色表現獲得豐厚的利潤;但一旦市場環境惡化,這些業務受到沖擊,公司的整體業績就會大幅下滑。
華泰證券雖然在2024年財報上展現出了亮眼的業績,但背后隱藏的困局和挑戰卻不容忽視。投行業務的挫折、資管業務的失衡以及市場波動和業務結構的單一性,都是華泰證券需要面對和解決的問題。
結構向優,動能向新:啤酒行業的變革之路
健合集團:穿越周期,領航營養健康新紀元
寧波銀行,穩健增長的密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