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凡,你怎么看?接下來我要展開毒舌評論了。
前情回顧:淘寶養了一批欺詐商家?
繼續曝淘寶的虛假發貨。
這次我要說:比起淘寶客服的敷衍,商家虛假發貨其實都不算事兒。
我一個朋友在淘寶連續買了3次芒果,每一家店鋪都默認排序在先,似乎得到某種推薦。但很糟糕的是,他們都是虛假發貨。
前兩家還好,朋友要求退款就退了。這第三家,不給退。
今年2月20日,朋友要求淘寶平臺給個說法。扯了半天皮,淘寶客服給了一個最終說法,翻譯為人話就是:不退款。然后就沒下文了。
三天前,淘寶客服突然給我這位朋友退款了。而且電話接二連三打過來,各種解釋,前后矛盾暴露了更多問題。
這事就越來越有意思了。我簡單點慢慢講來。
1
朋友買的這單芒果,是一眼假的虛假發貨,大家看一下物流:
發貨和派送時間是同一秒,而且連貨到哪里了都不顯示。正常的淘寶商家物流應該是下圖這樣的:
一個不解之處是,這種一眼假的物流,淘寶在技術上檢測不出來嗎?這太令人大跌眼鏡了。
更多細節見:淘寶養了一批欺詐商家?
我這里直接跳到淘寶平臺介入之后。淘小蜜開始不承認有問題,扯皮后給的最終答復是:投訴成立,但商家保證金不足,催繳結果不確定,請耐心等待。
然后這個商家就在淘寶上消失了,店鋪沒了。我朋友也沒再等到任何消息。這個商家的信息如下:
等我寫了上面這篇文章后,有機構媒體開始采訪這個事情,淘寶立刻變得積極起來。
居然在沒有通知我朋友的情況下,突然就退款了。
后來淘寶客服給我朋友打電話。朋友問為啥退款啊,商家不是都跑路了嗎?答復倒也坦誠,說昨天有個報社記者采訪……
擦,有報社記者采訪就給退款,否則不給退?這是什么道理呢?
朋友問:這退款的錢來自哪里?回答說:不知道。于是朋友又在淘寶APP上追問88VIP客服。但淘小蜜竟打得一手好太極拳:
后來,淘寶客服又打我朋友電話,回應這退款的來源問題。給的答案是:商家跑路了,但我們去催繳了,所以這退款確實來自商家。
朋友肯定不信:報社記者一給淘寶打電話,那個跑路的商家保證金就充值了?這有點量子糾纏了。
見沒能說服我這朋友,又一個自稱淘寶專家的客服又打來電話,這次話術變了:退款不是來自商家,而是淘寶平臺。因為買芒果的錢還沒到商家那里,一直截流在平臺這邊。
那問題又來了:既然錢一直都在淘寶平臺,為啥之前淘寶客服騙我朋友,就是不給退款呢?淘寶連這幾十塊錢都不放過?我朋友要起訴商家,客服就把商家個人信息披露了,絕口不提購物款就在淘寶平臺這茬兒。
還有很多其他問題。這篇文章盡量簡化,暫且不提。
首先我要說,朋友的遭遇絕非個例,淘寶虛假發貨很普遍:
另外我要說,淘寶客服有一套柔軟的話術,但各種矛盾,顯示出缺乏基本的誠意,幾乎無一句可信。記得阿里合伙人吳敏芝出任阿里首席客服官時,大搞“柔軍”建設,現在看似乎包含忽悠人的話術。
關于吳敏芝,故事比較多,見:她靠運氣成為阿里合伙人,又憑實力敗光了……
2
淘寶的這一系列操作,堪稱互聯網時代的“薛定諤式維權”——錢在不在平臺賬戶、商家有沒有跑路、平臺該不該擔責,全憑記者是否在場決定?
先說技術問題。
阿里技術神話崩塌了嗎?這里似乎存在著一種阿里AI的皇帝新衣。
用戶朋友遇到的“發貨與派送時間同一秒”“物流信息58天零更新”等低級漏洞,暴露了淘寶風控系統幾個問題:
首先是,物流監測形同虛設。商家只需上傳單號即可偽造發貨狀態,平臺對物流停滯的預警機制完全失效。連“同一秒完成發貨派送”這種反物理規律的操作都能通過審核,所謂的“AI打假”該怎樣評價呢?
還有,自動確認收貨規則有沒有淪為詐騙工具?
平臺放任商家利用“超時自動打款”規則收割消費者,甚至默認無物流訂單完成交易。規則漏洞成了詐騙產業鏈的合法保護傘。
大數據推薦更像精準養蠱。用戶三次購買芒果均被推薦虛假發貨商家,算法儼然成了“騙子優選引擎”。當平臺流量機制與商家欺詐行為形成共生關系,所謂的“客戶第一”便成了“騙子優先”。
再說客服話術精分。
他們是太極宗師呢,還是危機公關擺在前臺的傀儡?
淘寶客服的應對策略,堪稱當代社會行為藝術代表作:
第一階段是裝聾作啞階段。客服一開始持的是“無法核實發貨情況”托辭,這很像是平臺與商家合謀的免責聲明——既然物流數據都掌控在平臺手中,所謂“無法核實”無異于承認自己參與造假。
接下來曝光觸發奇跡。用戶提及曝光后,客服秒變“正義化身”,但理賠條件卻是“商家賬戶有錢”——這相當于告訴消費者:“我們允許騙子開店,但能否追回損失要看騙子良心”。
更諷刺的是,最終退款竟來自平臺截留的貨款,此前卻咬定“錢已打給商家”,自相矛盾的回應直接坐實資金監管黑箱。
最搞笑的是,媒體到場即生效。記者介入前,平臺咬死“保證金不足”;記者到場后,立刻“量子糾纏式追回貨款”。這種選擇性正義,無異于承認平臺本有能力止損,但普通消費者不配享受。
最后,我再談談平臺的責任逃避問題。
淘寶在此事件中暴露的深層問題,已讓馬云“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的初心淪為黑色幽默。
保證金制度似乎形同虛設。這種制度如同平臺與騙子對賭——賭消費者不會集體維權,賭騙子跑路前收割的金額遠超保證金。
內控機制也存在雙向失靈。一方面縱容商家偽造物流(甚至與快遞網點串通造假);另一方面對真發貨商家吹毛求疵罰款。打假力度與作惡難度成反比,形成“良幣驅逐、劣幣狂歡”的逆向生態。
至于消費者維權體系,又存在設計性癱瘓。用戶需要先證明“沒收到貨”,而平臺卻把物流數據作為唯一證據——當數據本身是偽造的,消費者便陷入自證清白的死循環。
88VIP的“尊貴權益”在此刻淪為諷刺:幾百元年費買來的,不過是更高效的踢皮球綠色通道。
3
我總結一下。
淘寶這場鬧劇,似乎反映了技術無能、管理失格、價值觀潰敗的三重潰爛。
技術層面,連Excel表格都能識別的異常數據,阿里AI卻集體“選擇性失明”,建議阿里云改名“阿斗云”;
商業倫理層面,用“平臺中立”為借口縱容詐騙,堪稱互聯網版“我只管收攤位費,攤販賣毒蘑菇與我無關”;
公關層面,記者到場才啟動的應急機制,完美詮釋了何為媒體監督>平臺規則>用戶權益的魔幻優先級。
當消費者維權需要依賴輿論聲量而非平臺規則時,淘寶早已從“萬能的淘寶”墮落為“騙子的淘寶”。建議平臺把slogan改為:“親,被騙了記得找記者哦~”
蔣凡,你怎么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