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1日,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發布《關于半導體產品原產地認定規則的緊急通知》。
這份看似技術性的文件,實則以供應鏈為支點,撬動了美國長期主導的芯片霸權。
規則核心只有一條:芯片原產地僅由晶圓制造地決定,設計與封裝環節不再納入考量。
這一變化直接擊穿了“美國設計即美國芯片”的行業慣例,讓全球產業鏈的博弈格局徹底改寫。美國半導體企業長期依賴“設計在美國,制造在海外”的模式。
根據2024年數據,中國市場進口的芯片中,72%由美國企業設計,但實際在美國本土生產的不足18%。
新規實施后,英特爾等在美國本土設廠的企業面臨125%的對華關稅,而將生產外包的AMD、高通則因“原產地”變更而享受零關稅。這種差異直接反映在資本市場:英特爾市值單日蒸發120億美元,AMD股價卻逆勢上漲5%。
中國此舉精準利用了全球半導體產業鏈的分工特性。晶圓制造是芯片生產中最資本密集的環節,也是技術壁壘最高的部分。
通過將原產地與制造地綁定,中國既承認了臺積電等國際代工廠的技術地位,又迫使美國企業重新評估本土化生產的成本效益。德州儀器、安森美等美國制造商的股價下跌,正是市場對其過度依賴美國本土工廠的負面反饋。
新規的另一重意義在于推動“中國制造”的內涵升級。
以往,芯片企業常因設計環節依賴海外技術而被詬病。如今,只要晶圓在中國流片,無論設計方來自何處,均可標注為“中國制造”。
這一變化刺激了中芯國際、華虹半導體等本土代工廠的產能利用率,兩家企業股價單日分別上漲5.9%和14%。
更深遠的影響在于技術積累。武漢長江存儲公布的232層NAND閃存良品率已達95%,超越美光同類產品3個百分點;
中國28納米及以上成熟制程產能占全球35%,預計2027年將提升至39%。這些數據表明,中國在半導體領域已從“追趕者”轉向“規則制定者”。
某創業公司的案例頗具代表性:其芯片設計交由臺積電流片,封裝測試在大陸完成,最終以“中國制造”出口,綜合成本降低40%的同時規避了國際貿易壁壘。
新規引發的供應鏈重構正在全球蔓延。英特爾被曝將俄勒岡州工廠設備緊急轉運至馬來西亞檳城,以利用當地低廉的人力成本;荷蘭ASML透露,中國客戶2025年光刻機采購量已達美國的三倍;歐盟數據顯示,中國一季度自美芯片進口量下降22%,國產采購率卻升至58%。
韓國半導體協會的反應同樣迅速,要求三星、SK海力士優先將流片訂單轉移至中國工廠。
這種“投票”的現象印證了市場的理性選擇:在技術實力相近的前提下,靠近消費市場的生產布局更具競爭力。
中國作為全球最大芯片消費市場,正通過規則調整將需求優勢轉化為產業鏈話語權。美國試圖通過技術封鎖遏制中國,卻低估了中國整合全球資源的能力。
中國的新規并非追求“脫鉤”,而是以開放姿態重構合作框架,任何企業只要遵守規則,均可分享中國市場紅利。
商務部研究院專家的觀點一針見血:“當別人把供應鏈當作武器時,我們選擇將它變成護城河。”不得不說,中國智慧,博大精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