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點右上方的“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還能及時閱讀最新內容,感謝您的支持。
2025年7月18日,南非海邊城市德班,本該是一個曬太陽、看海浪的好地方。
可就在這里,G20財長和央行行長們正在就全球經濟問題開會。
說是“共商大計”,其實臺上臺下早就暗流涌動。
會議剛開場,G7的財長們就迫不及待跳出來,單獨搞了一場小圈子聚會,話題直奔主題:怎么整中國。
德國財長克林貝爾直接口吐蓮花,放話稱中國的產品是“垃圾”,還揚言要遏制中國的經濟影響力。
其實骨子里就是怕了中國制造的崛起。
德國財長克林貝爾(中)
“產能過剩”的老調重彈
2025年7月15日,G7財長的小會雖然是“順帶開的”,但內容卻一點也不輕描淡寫。
而更諷刺的是,G7居然還請來了“亞太觀察員”——韓國和澳大利亞。
這兩位盟友被拉來“助陣”,其實更多是“陪審團”角色。
美其名曰“探討供應鏈安全”,實則是為G7貼金,試圖制造一種“全球共識”的假象。
在這場閉門會議中,德國財長克林貝爾率先發難,直言中國的產能已經多到溢出來了,扭曲了全球市場,正威脅到德國工業的生存空間。
這話一出,就像是拉開了批判序幕的布幕。
他還承認,G7成員正深受中國制造業能力的“沖擊”。
尤其是在新能源汽車、太陽能、電池、關鍵礦產等領域,中國正在以壓倒性的競爭力席卷全球。
聽起來是不是耳熟?
沒錯,這幾乎就是美財長貝森特和貿易代表辦公室在過去半年內頻繁使用的話術。
過去德國雖然偶有附和,但多半會加上一句“合作仍是主線”“應保持溝通”之類的潤滑劑。
而這一次,德國的“潤滑劑”似乎減少了許多,更多的是銳角、沖突和戒備。
說到“產能過剩”,這是G7最喜歡用的理由。
可說到底,我國制造業之所以強,是靠的實力,不是投機。
我們的工廠不是靠補貼堆起來的,而是靠十四億人民勤勞的雙手,一步一個腳印打下來的。
我們的商品之所以物美價廉,是因為我們擁有全球最完整的產業鏈,最高效的物流系統,以及數量龐大的工程師和技術工人隊伍。
反觀西方,他們早把制造業外包光了,工廠關了,流水線拆了,現在連一根針都得從亞洲進口。
你不造東西,還嫌別人造得多?
說到底,用這些拙劣的理由,其實是他們自己的競爭力不足、焦慮上頭,卻偏偏怪到中國頭上。
“垃圾產品”?真得好好掂量掂量
更氣人的是,2025年7月18日,面對媒體采訪,克林拜爾竟然口無遮攔地把中國的產品說成“垃圾”。
可現實中,恰恰是中國產品支撐起了歐洲老百姓的“消費福祉”。
德國的經濟,根本離不了中國。
一方面,美國正在加快推進所謂“去風險戰略”,要求盟友在芯片、電池、電動汽車等關鍵領域構建“非中供應鏈”。
但是另一方面,2023年,中德之間的貿易額高達2531億歐元,占德國GDP的大頭。
最典型的例子,是大眾。
2023年其46%的汽車銷量來自中國,且正在上海、合肥建設下一代智能汽車平臺工廠。
德國要是真的與中國解綁,首先就得安撫汽車工業這座“火山”。
更現實的是,德國老齡化嚴重,勞動力成本居高不下,科技轉型受限于體制剛性。
中國龐大的市場、完整的產業鏈和“工程師紅利”,恰恰是德國最需要的“外部助推器”。
其實,早在2023年7月,德國就發布了“中國戰略”。
這本64頁的報告旗幟鮮明地要求減少在“關鍵領域”的對華依賴,尤其強調“去風險化”。
看似理性溫和,實則野心勃勃。
然而,僅僅一年后,現實給這份戰略潑了一盆冷水。
以德國制造業的代表企業西門子能源為例。
其風電部門所需的稀土永磁體,幾乎完全依賴中國供應商。
首席執行官布魯赫直言不諱,中國主導了風能設備所需的原材料全球供應鏈,試圖更換供應商只會帶來成本暴漲與效率降低。
你說你要減少中國制造的影響,可巴斯夫、采埃孚卻在不斷加碼在華投資。
不僅如此,特斯拉在中國的工廠,零部件的國產化比率達到了90%以上,怎么沒說中國制造垃圾?
德國大眾、寶馬、奔馳,在中國賺得盆滿缽滿,怎么就沒嫌我們的零部件“太多”?
歐洲的太陽能板、風電設備、電動車電池,大多數都靠中國供應。
其實,全世界都知道,所謂“中國制造是垃圾”,不過是嫉妒和嘴硬的典型表現。
德國人其實最清楚,我們的產品已經不再是幾十年前的“代工貼牌”。
今天的“中國智造”,是能造深海潛艇、AI芯片、高速列車的國家力量。
一句“垃圾產品”,不是對中國的不尊重,是對德國人自己的羞辱。
怕失去“說了算”的權力
2025年7月18日這天,G7集體上演“批斗中國大會”,其實背后隱藏的,是更深層次的焦慮,那就是好多國家越來越不聽他們的了。
非洲這邊的國家如今主動和中國合作,修鐵路、建港口、搞工業區。
而拉美那邊的國家也越來越依賴中國投資和市場。
就連他們昔日的“小弟”印度、印尼,也更愿意在中國和G7之間搞“平衡外交”。
而G7的老路子——“開空頭支票、搞顏色革命、設雙重標準”,如今越來越不吃香了。
這才是他們對中俄在G20影響力增強感到“戰略焦慮”的真正原因。
于是,G7想搞“小圈子”,想攔住中國影響力的擴展,想繼續當“世界的舵手”。
但問題是:這個世界,不是你們說了算了。
除了中國問題,這次會議上還有另一個重點,那就是美國和歐盟之間的矛盾。
因為特朗普已經放話了要對歐盟產品加征30%的關稅,8月1日見。
這項關稅一旦實施,將直接重創以出口為命脈的德國制造業——尤其是汽車、機械設備與高端制造。
面對這場“關稅劫”,克林貝爾展現出少有的強硬。
他在G7會議上明確警告美國全球貿易爭端必須盡快結束。
你看,盟友之間這是真打起來了。
這才是最諷刺的,一邊叫嚷著“團結對抗中國”,一邊自己窩里斗。
這一次G7達成了所謂的“戰略共識”,但這共識的背后,是西方面對中國快速崛起的全面焦慮。
他們越是“打團體戰”,越是暴露出自己的心虛。
中國不會停下腳步,也不會低頭認錯。
我們要做的,是讓那些“看不慣我們又干不掉我們”的人,繼續在“焦慮的海里”打轉吧。
參考文獻:
五大優勢彰顯中國制造業的韌性和競爭力,中國經濟時報,2024-05-08
研究顯示:德國經濟“不能沒有中國”,參考消息,2024-05-11
【環時深度】擺脫“對華依賴”?德國這股暗流從何而來,環球時報,2022-07-14
德媒:德國工業難以減少對華依賴,參考消息,2024-04-10
德財長:G7擬加大力度應對中國產能過剩充斥全球市場問題,聯合早報中文網,2025-07-19
嚯,幾個菜啊?德財長很狂:中國“垃圾產品”,觀察者網,2025年07月19日
中國連續第八年成為德國最重要貿易伙伴,中國新聞網,2024年02月15日
德媒:從西門子經歷看,減少對華依賴難,環球時報,2024-07-31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