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萊州市虎頭崖鎮轄區內,有個名叫“郎村”的村落。該村距離鎮駐地(神堂村)不遠,前幾年筆者曾經從周邊路過,但并未進村探訪。近來查閱《掖縣志》時,偶然發現“郎村”在縣志中頗有存在感,多處記載都有提到,是個挺有歷史底蘊的地方。因之,本文就以史志資料為參考,對該村的歷史知識點做個簡要梳理。
郎村的歷史底蘊,首先體現在建村時間上。在萊州地界,“明洪武二年從四川遷來建村”的說法廣為流傳。但郎村的情況與之不同,按照《萊州市地名志》的說法,“宋朝時,郎千、郎萬居此立村,以姓氏取名郎村。”
(▲郎村的位置示意)
膠東地區的地名志,大多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地名普查之后編撰,包含有不少村民口述內容,其中不乏訛誤。《萊州市地名志》未加甄別而籠統將“洪武二年四川移民”說法錄入,即是比較明顯的瑕疵。但該志將郎村建村時間系于宋朝(或者說明代之前),卻是不無依據。
其相關依據,從清代《掖縣志》中的一段記載可以管窺。縣志稱:“元(代)大左衛都指揮使郎簡墓,(在)城西二十里郎村,有碑記,翁仲作軍校裝。”
也就是說,元代有位名叫“郎簡”的武將(官居大左衛都指揮使),他的墓就在郎村附近。至清代時,墓、碑記和翁仲(石人)仍存。(注:如今這座古墓多半已經難尋舊貌,具體情況暫時沒有打聽。)
郎簡的生平,在《掖縣志》中也有簡略記載,稱他“習韜略,尤工匠事,營浚筑屯田軍器,各有法”(擅長建筑工事、營造兵器),曾任東川行樞密院都事,后長期隸屬元朝重臣伯顏麾下,在與南宋的戰爭中立有軍功,累遷大左衛都指揮使,七十歲時在軍中去世。
按照常規邏輯推斷,郎簡大概率就是“郎村”人(在軍中去世之后返葬故鄉),在他之前,郎姓人應該已定居此地多代(移民前幾代很難驟然取得顯貴地位)。故此,郎村建立于宋代(或金代)的可能性還是相當大的。(注:筆者粗略查詢,郎村現有多種姓氏,如孫、王、程、鄭等,但似已無郎姓人,這其中的具體歷史演變過程,目前不詳。地名志所說的“郎千”“郎萬”,暫時亦不知具體出處。)
很可能就是因為郎簡的顯赫,從元代起,郎村就在周邊逐漸有了較高的地位。進入明代之后,掖縣在劃分鄉社時,在郎村一帶設立“郎村社”(還包含附近多個村莊),隸于“儲積鄉”轄下。而這個郎村社在明清兩代數百年間一直存在。民國之際,原有的“鄉社”雖然取消,但掖縣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實行新的“區鄉制”時,又設立了一個“郎村鄉”(屬第二區),具體管轄郎村、楊家、黃家、葛家、王家等五個村落。“郎村”在附近的影響力,可見一斑。
除了元代古墓和明清時期的“郎村社”之外,該村的歷史底蘊還體現在若干建筑設施上。根據《掖縣志》的記載,舊時郎村地處掖縣通往昌邑的官道上,建有橋梁,設有急遞鋪(上一站即西十里堡,下一站為杲村);而在明崇禎十一年,該村附近還建起一座“豐泰寺”,后于清乾隆六年重修,民國時期的郎村鄉公所就設在寺里。不過,經過歷史變遷,當年的古橋、急遞鋪和豐泰寺,現在應該都已不存了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