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十一弟
最近,央企中交在廣州有一個新盤,準備入市——
中交·天翠。
上個月,這個項目就已經取得了預售許可,總共224套房。
但一直拖了半個多月,它還沒有對外正式開盤。
中交·天翠正在試探市場風向,對外放出來的吹風價,介于5.2萬/平米~5.8萬/平米。
沒人知道,這個價格會不會有人愿意買單,中交自己都有點拿捏不住。
天翠項目的開發主體,是一家名為“廣州中睿置業有限公司”的企業——
它由中交房地產集團持股80%,廣州交投集團持股20%。
中交集團是國資委批準的以房地產開發為主業的16家央企之一。
而中交房地產,就是中交集團旗下負責房地產業務的核心平臺。
中交房地產控制著兩家上市企業——
一家是港股上市的綠城中國,2015年從宋衛平手上收購而來;
另一家是A股上市的中交地產,嫡出于中交集團。
過去幾年里,盡管中交房地產是綠城的第一大股東,也將其作為子公司合并報表。
但它對綠城的掌控,一直若即若離,長期放權給了張亞東為首的一幫職業經理人。
今年,中交房地產已經對綠城勒緊了韁繩——
它最近把張亞東從一把手的位置拿掉了,派駐了自己人上位掌權。
一直以來,中交房地產對綠城控股不控權的局面,從今年開始將徹底扭轉。
長年由中交房地產牢牢掌控的中交地產,是一個扶不起的阿斗。
背靠著母公司中交集團如此深厚龐大的資源,要錢有錢,要人有人,要地有地。
過去二十年里,如果賣力好好干的話,中交地產完全可以發展成為另一個版本的中海地產。
但這一手好牌,硬是讓它打得稀爛。
去年,中交地產的營收規模183億,減少了45%。
凈虧損將近52億,虧損面比2023年又擴大了兩倍以上。
巨額虧損之后,中交地產已經資不抵債,凈資產為負。
它被深交所披星戴帽,實施了退市警示風險,從“中交地產”變成了“*ST中地”。
中交地產已經連續兩年虧損,2023年虧損了16億,去年虧損了52億。
僅這兩年時間,它就虧掉了68億。
十一弟查了下,過去十年來,中交地產一直維持在盈利狀態,賺到手的利潤,加起來大約26億。
也就是說,這十年間,它在最近兩年的虧損,把前八年的利潤都填進去,還差著一大截。
在拿地眼光和投資布局上,中交地產出了大問題——
2023年,它名下開發項目計提的資產減值,使其損失掉了13億利潤;
去年,它計提的存貨減值,更是丟掉了35億利潤。
在房地產行業,開發項目計提資產減值——
主要由于開發商在前期拿地時,地價過高,以及布局在了房價大跌的城市。
十一弟查了下,2022年,中交地產拍了11塊地,總地價超過234億。
它拿地的城市,集中在臺州、常熟、武漢、成都、廈門、長沙、合肥。
那一年,中交地產的銷售規模459億,相當于有一半以上的銷售額,用于買地了。
到了2023年,它的拿地力度,迅速回撤收縮,全年只在成都、合肥拍了兩塊地,總地價不到28億。
去年,中交地產已經全面叫停拿地,一整年下來,在土地市場上顆粒無收,再也沒有出手了。
去年八月份,位于廣州海珠區的中交·天翠地塊掛牌時,中交地產專門發了一個公告——
《放棄相關項目商業機會的公告》。
它決定不參與摘牌天翠地塊,而是由控股股東中交房地產出面拿地開發。
作為中交房地產旗下唯一的A股上市平臺,中交房地產要規避與中交地產的同業競爭。
如果有房地產業務機會,中交房地產應該主動回避,讓給中交地產。
結果,現在中交地產的財務業績拉胯,它沒有能力、也沒有意愿繼續拿地了。
中交系的房地產投資機會,中交地產反而甩給了控股股東中交房地產。
去年一整年,中交地產主要在做一件事——
去庫存、抓回款。
去年,中交地產的銷售額156億,減少了將近六成。
現在為其貢獻銷售回款的樓盤,都是之前拿地開發的存量項目。
既然虧損局面已定,那就趕緊抓銷售和回款,別讓現金流崩掉。
這幾年,中交地產的財務壓力也很大——
到去年,它手上的現金資源大約86億,比年初減少了三成左右。
去年底,中交地產背負的有息債務,超過了576億。
其中,接下來一年內需要償還的短期債務,就接近232億。
這意味著,中交地產手上的現金資源,根本覆蓋不了短期債務,存在著巨大的資金缺口。
作為上市公司控股股東,中交房地產的資金實力很雄厚。
到去年,它向中交地產輸送了至少168億資金。
即便背靠超級央企,出身天賦異稟,還有大股東源源不斷地輸送資金。
中交地產依然干砸了攤子——
巨額虧損、資不抵債、財務壓力、規模收縮。
作為中交系房地產業務上市平臺,原本中交·天翠的拿地開發,應該由中交地產來負責操盤,現在卻只能被迫甩給控股股東。
對中交房地產來說,上市平臺砸爛了攤子,成了包袱,自顧不暇,甚至拿地開發的主營業務,還要甩包給自己。
那么,中交地產還有存在的必要嗎?
從去年下半年開始,中交房地產已經對中交地產的核心管理層,進行了一輪大調整。
連同上市公司的一把手在內,中交地產的四名董事、兩名副總裁,都已經集體辭職退任。
年初,中交地產決定進行資產重組——
它打算將房地產開發業務從上市公司置出,以現金交易的方式,轉讓給控股股東中交房地產。
去年,中交地產的主營業務里,開發業務營收占比94%。
把開發業務移出后,上市公司就只剩下了物業管理、商業運營等輕資產業務,營收體量大約10億出頭。
開發業務巨額虧損,將其移出上市公司,這可能是中交地產嘗試扭虧的唯一途徑。
出身顯貴、天賦異稟的央企太子爺,竟然淪落到靠資產重組來保殼的地步。
接下來,中交系的房地產業務,將盡歸中交房地產名下,它需要重新進行排列組合。
但中交房地產的業務整合,挑戰很大——
嫡出的中交地產,一手扶持起來,傾盡所有,結果根本不爭氣,干成了爛攤子;
半路接盤的養子,關系微妙,中交想要個能給自己養老兜底的好大兒,但綠城其實只想認個有名分的干爹。
現在對綠城實現了控股又控權,但長期以來,中交房地產當慣了甩手掌柜。
一直由職業經理人掌控的綠城,針插不進、水潑不進,利益錯綜復雜,中交房地產應該如何管理這家千億房企?
開發業務置出以后,中交地產大概率會迅速扭虧,也能保殼。
但左手倒右手,開發業務轉讓到中交房地產手上,它又要如何來收拾消化這個爛攤子。
中交的房地產業務,還要繼續做嗎?
一切問題,其實都回到了源頭——
這么高的起點,這么好的資源,怎么就扶不起來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