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考拉是只鹿 | 編輯:小魚
“究竟是我們運用了AI,還是AI利用了我們?”
好文3814字 | 6分鐘閱讀
圖源自電影《網絡謎蹤》
Zoey關掉熱得發燙的筆記本電腦,左手上的智能手表彈出提示:“您已連續熬夜4天”。床頭柜上的香薰機還在散發治失眠的薰衣草霧氣,這是三天前橙色軟件根據她瀏覽過的助眠視頻自動推送的優惠套裝。39.9元,Zoey和自己說買不了吃虧買不了上當。鑒于前不久手機上某App才提示自己有睡眠障礙,Zoey不假思索便下了一單。
加完班忽然間又覺得餓了,點開外賣軟件,頭腦多少已經有些不清醒的Zoey只能靠著平臺推薦的“猜你喜歡”胡亂下一單果腹夜宵。
在這座24小時運轉的數字蜂巢里,股票研究員Zoey早已不知不覺被算法精準投喂了良久。直到某天發現抖音推薦的"職場穿搭"視頻里,模特穿得衣服樣式和她前幾天和同事討論得一模一樣,她突然意識到:那個聲稱"比你更懂你"的AI,或許正在一邊“竊取”自己的生活,一邊編織一張細密的網。
站在時代裂變的風口,每個深夜刷手機的年輕人都該問問自己:究竟是我們馴化了AI,還是早已在無數次的點擊中,把自己馴化成了算法期待的模樣?
推薦算法的算計
必須承認的是,AI的全面崛起確實極大地便捷了人們的生活,也以倍速提升了產能。
2024年6月,《中國青年報》一項調查顯示,94.8% 受訪青年感覺自己的生活開啟了“倍速鍵”,需要在短時間內完成更多事情,獲得更豐富的體驗。
原本需要讀完一整篇論文,不過幾秒鐘時間,AI就幫你提煉出了此中精華;原本沒有思路想寫的文章,AI能給你分分鐘出一篇文采飛揚的樣稿;原本還需要大量花費精力做的旅行攻略,現在問一問AI,就能變身成一個靠譜的旅行向導。
"就像有個隱形管家在打理我的生活。"Zoey承認,自己曾經非常享受這種高效智能的生活方式。“以網購為例,我其實非常需要平臺給我推薦類似的商品,幫我在最短時間內選到最心儀的東西。”
從大家最常接觸的購物平臺來看,推薦算法連接起了商家和消費者兩端,它會把相關內容推薦給更感興趣的用戶,信息在“看碟下菜”的過程中得到更精準地分發,提升傳播效率,既能幫助用戶減少無效數據過載帶來的低效浪費,也能幫助商家把產品推送給最有可能的潛在用戶。
無論你愿意還是不愿意,只要你在社交平臺上搜索過任何東西,你就已經成為了算法的一部分。
但用久了之后,Zoey也會發現推薦算法的弊端。
“我現在會避免一直搜索某個品牌,否則平臺就會不停給我推薦(該品牌)。再比如,我有段時間經常搜索單價100-200元區間的衣服,結果某軟件就一直給我推便宜衣服,想看單價500元以上的衣服都變得困難了。”
除此之外,各個平臺的推薦算法自然也和商家愿意給的錢有關。
“只要不投流,那流量只有兩位數的小眼睛。”
“隨意隱藏評論,真實消費客戶、之前評論不活躍客戶、寫得太好的客戶一律屏蔽,要知道對于新店來說,每條真實評論都很珍貴,XXXX星級也只跟評論數量掛鉤,對商家極度不負責,申訴也沒用,要求提供證據也不提供。其實就是引導商家投流,才會有更多客戶寫評價,才能提升星級,不然你就沒救。”
你以為的AI全網推薦,可能只是在一堆花錢買廣告的商家中,選到了花錢最多的那一家。
那個聲稱"為你而生"的數字服務生,從AI助手到AI客服再到AI推薦,每一個都正悄悄把鮮活的生活體驗壓縮成可計算的數據包——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里,我們失去的是作為獨立個體的精神主權。
比爸媽更懂我的AI
大數據無處不在,似乎如空氣一般滲透到了我們生活的每一絲角落。
當AI成為最懂你的"老朋友",我們正在經歷一場溫柔的精神圍獵。
Zoey的小紅書賬號像臺永不停歇的數據收割機:點贊過萬的美妝教程會引來一大堆的美妝產品推薦;深夜emo時發送的“我抑郁了”的表情包立即觸發抑郁情緒識別標簽;就連隨手收藏的心理學書籍都會變成"深度思考者"人設的證據。
“平臺比我媽還清楚我喜歡什么。”Zoey苦笑著承認這個多少有些“凄涼”的現實:機器比起人類成為了自己更真實的陪伴。“有的時候我也會想,這些購物平臺推薦給我的,真的是我想要的嗎?”
當機器比我們更懂自己時,究竟是誰在定義“需求”?
根據京東2024年年報數據顯示,“虛擬衣櫥”上線后,AR/VR技術能夠讓消費者在線試穿服裝、配飾,女裝類目退貨率下降14%。但依然有不少消費者質疑,在抉擇簡化的同時,是否自己也一定程度上被AI所“馴化”。比如當用戶在反復比較兩雙鞋時,AI會突然彈出“95%的人最終選擇了左邊的款”。那么很自然地,用戶也會傾向于選擇左邊的款。同樣的道理,當算法連續三次推薦“你可能喜歡”時,你大概也會默認“我的確喜歡”。
你以為的“定制生活”,其實不過是被算法“校準欲望”。
Zoey曾經一度想要極簡掉各大社交平臺,進行一場難度極大的“數字戒斷工程”。
“就像含糖飲料的戒斷反應,我的大腦一開始失去了飲料的刺激感覺根本轉不動,但堅持了幾天之后,似乎又能重新自主分泌腎上腺素了。”然而,更大的問題在于,身處一個被AI全面包圍的電子社會之中,Zoey根本無處遁形。
如果你的微信突然被封,還能不能維持正常生活所需的人際關系?如果不能叫同城跑腿、不能叫外賣,是不是就會有更多理由出門探索附近的美食、認識附近的人,比如你的鄰居,小區保安?
在豆瓣,有一個“反技術依賴小組”悄然壯大。小組的宣言是,不是反對所有的技術,而是想反對過度依賴技術而造成自己某些能力的退化。與之類似的,還有“互聯網焦慮受害者自救中心小組”等等。
一群年輕人對AI和互聯網發起了“自衛反擊戰”,他們寧可在現實世界處處碰壁,也不愿意成為算法的完美寵物。
當我們驚嘆于AI能寫出情詩、畫出名畫、預測消費傾向時,或許更應該警惕那些看不見的"數據繭房"。這或許暗示著破局之道:與其讓算法定義我們的喜好,不如主動創造生活的留白。
事實上,人類對于是否運用算法也有著自主選擇權。
目前看來,抖音、淘寶、B站、微博、美團、知乎等各大平臺均已支持用戶在“個性化推薦管理”界面中隨時開啟或關閉相關功能。關閉后,系統將不會基于個性化推送處理個人信息,僅會推送與用戶偏好無關、具有普遍性的內容或廣告。
在這個AI定制一切的時代,或許我們更需要守護那些“非理性”的沖動:突然想吃巷口燒餅的執念,明知性價比低卻想寵愛自己的奢侈,以及那些無法被數據化的浪漫與愚蠢。
畢竟,生活不該是精妙的數學公式,而是一場允許試錯的冒險游戲。
被取代的焦慮
相較于AI對自己的精神圍獵,讓Zoey更誠惶誠恐的是AI對自己的取代,而這種可能性似乎正變得越來越大。
“GPT—4通過注冊會計師考試僅需要26秒。”
看到這個數據的時候,Zoey的頭腦進入了長達十幾秒的停滯。一個她準備了長達大半年的考試,被AI無情秒殺。她的努力顯得如此蒼白無力,甚至還透著一絲諷刺。研究生可算得上是她腦力運算最高光的歲月,結果在算力面前變得全然不值一提。領導已經無數次地暗示:“研究員尤其是初級研究員,都應當有足夠的憂患意識。你們做的很多工作,AI都能完成90%,干的還比你們快,還不需要睡覺。”Zoey的心頭一直被“裁員”“去產能”的陰霾籠罩著。
而Zoey恐怕只是億萬焦慮人群中的滄海一粟。
自動駕駛取代司機;AI編劇沖擊影視行業;智能投顧顛覆金融領域.……2025年2月,AI公司Anthropic發布的《經濟指數》報告揭示了一個震撼人心的數據:43%的人類工作正被AI自動化取代。在富士康,一部分流水線工人已經被機器人所取代,不知疲倦的機器人對于這種高重復性、高強度的“苦差事”無疑更為擅長。然而,即便是許多原有的高薪崗位,也會在瞬間遭遇“價值毀滅”,幾十年的寒窗苦讀在AI面前失去了意義,等待著小鎮做題家的或許是一次次的淪為平庸。
周圍的每一個同事都在試圖不斷加強研究的深度和廣度,以證明自己是有差異化競爭能力的。然而,大家拼了命做的數據搜集和分析,大部分依然需要仰仗AI的力量。
一邊妄圖極致利用AI的力量;一邊又想方設法證明自己勝于AI,這是否是一種悖論。
更坑爹的是,AI給的許多數據還錯誤迭出。
“Deepseek最常做的就是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很多根本不存在的數據它都會莫名其妙地列舉出來還搞了一大堆比較分析。給的案例、數據全都是亂編的。所以我是從來都不用Deepseek寫研報的,但我其他行業工作的小伙伴,被它坑的可著實不少。”
隨著Deepseek的爆火,網絡上的“反Deepseek聯盟”也集結了起來。
“讓它試著寫文獻綜述,通篇都是胡謅的。除了作者名字,目錄理論都是瞎編的,還好整本書我讀過。”
目前,DeepSeek-R1的幻覺率高達14.3%,這意味著用Deepseek每7次輸出,就有超過1次屬于胡編亂造。本來就基于真實性基礎并不牢固的互聯網信息所建立起來的“深度思考”,經過一系列的上下文自行腦補和推理,許多時候的輸出宛若天外飛仙式的臆想。
有些研究員同時開著三個對話框寫周報、做PPT、查資料。這種"撒網式使用",不僅信息過載,錯誤百出,也絲毫鍛煉不了自身能力。
“我在訓練AI學習的時候,其實AI也在訓練我學習。”說到這里,Zoey才擠出了一絲笑容,“它教會我要在紛繁復雜的AI世界中挖掘出真正能讓我提高效能的那一塊,我運用AI但絕不能依附于它。AI的邏輯不是完整的,而是瑣碎中帶著胡扯的,這就是我真正高于AI的地方。我擁有的是基于事實的邏輯思維和推理能力,明辨是非,真實推演。”
人人都用AI,并不代表人人都能用好AI。
算法和人類之間從來不是一種敵對的關系,人們在抱怨算法掌控自己生活的時候,應當飲水思源,思考一下算法又是從何而來的。按人類的需求,為我所用,這才是算法的初衷。
看懂未來的最好方式,是把不確定性的迷霧,變成認知升級的階梯。
“我不知道AI的未來會走向何處。它的強大一定會超出大多數人的預期。”說起AI的未來,Zoey承認,自己在彷徨中也逐漸養成了一絲云淡風輕。“無論它會如何,你都得接受這個世界每天的日新月異。擁抱新時代,接受人類和AI之間的相愛與相殺。這或許才是人類反制AI的第一步。”
當AI開始像水電一樣自然存在,如何避免成為"數字流水線上的困獸",是我們這代人重要的生存課題。
好看,記得點小心心推薦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