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智駕風暴下的汽車產業,一方面急需回歸制造業敘事,一方面也需要在治理層面,盡快放行L3,通過放大車企的自身責任,限制其在宣傳上的夸大行為與不當得利。
文丨智駕網 王欣??
編輯丨老賈
全民智駕、車企競爭L3落地第一車在2025上海車展之前進行得正如火如荼之際,監管部門按下了暫停鍵。
昨天(4月16日)工信部裝備工業一司組織主要汽車企業近60名代表召開智能網聯汽車產品準入及軟件在線升級管理工作推進會。
這場會議在事實上為全民智駕的熱潮按下了暫停鍵,并對OTA頻次、宣傳用語、L2與L3的邊界進行了限定。
今天,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中國汽車工程協會、中汽研也先后發文提醒企業謹慎宣傳智駕功能,智駕正迎來一場監管風暴。
01.
智駕OTA被納入汽車召回級別的嚴監管
此次對智駕的監管是否與小米SU7智駕事故引發的漣渏效應,同濟大學朱西產教授向智駕網表示,工信部和市場監管總局在2月28日發出了《關于進一步加強智能網聯汽車產品準入、召回及軟件在線升級管理的通知》對車企頻繁OTA旨在進行規范,工信部昨天的會議本是該通知的落實情況閉門會。而「3月29日小米安徽事故是這次會議的‘藥引子’,(監管層)開始用猛藥治理、嚴管高階智駕亂象。」
工信部在2月28日發出「通知」的主要目的是限制、降低主機廠頻繁進行OTA的頻次,做好版本的風險管理,驗證充分再上車。
同時對頻繁OTA的企業進行重點審查。
而對于緊急OTA,特別是涉及自動駕駛,涉及車輛技術參數修改的OTA,其申報流程按照召回、甚至停產的傳統模式,通過上報工信部和市場監管總局審批通過后再進行OTA。
通知首次明確了OTA 升級進行分類管理:
不涉及產品主要技術參數變更的 OTA 升級活動,企業在完成備案后,即可實施升級;
涉及產品主要技術參數變更的,企業應當在取得產品變更許可并完成備案后,方可實施升級。
涉及汽車自動駕駛功能的 OTA 升級活動,應當按照準入管理有關規定,取得相應許可。
企業實施 OTA 升級活動消除汽車產品缺陷、實施召回的,應當按照《缺陷汽車產品召回管理條例實施辦法》組織實施,并立即停止生產、銷售缺陷汽車產品。
若消除缺陷的措施涉及產品主要技術參數變更,企業應當在取得產品變更許可后,方可恢復相應汽車產品的生產。
簡單的理解即是,涉及智能駕駛的OTA的管理模式接近于傳統汽車的召回制度,這意味著其申報流程和反饋流程的時間周期都大為延長。
過去車企一周迭代一個模型版本的節奏將成為歷史。
▲通知要求企業OTA補充增加的技術參數涵蓋智能駕駛相關產品的詳細信息,包括生產企業、型號、名稱及數量、安裝位置圖等,上述技術參數還涉及有無特定智能駕駛功能,例如,有無組合駕駛輔助系統的換道功能,有無自動緊急制動功能等
事實上,在通知下發之后,網間有人爆料,稱特斯拉的FSD、蔚來的端到端世界模型、問界的ADS版本的更新都受到了影響:涉及智駕的OTA現在需要排隊兩個月。
甚至不乏抱怨當下的政策「一把收緊,一刀切」。
不過當下監管的收緊,并非僅僅因為一起小米SU7(參數丨圖片)安徽事故,近一個月來,有多家品牌的汽車在高速等場景發生事故。
一度被視為技術正相對成熟的高速NOA事實上依然面臨眾多不可測的場景。
而小米SU7安徽的智駕事故在諸多場景驗證了《通知》中的警示:
智能網聯汽車產品在系統激活期間向駕駛員提供安全干預或退出系統的方式。針對系統失效、達到系統邊界等情況,應當給予合理的時間讓駕駛員做出適當的反應,采取必要措施,降低碰撞風險,保持駕駛員對系統的可控性。
企業向消費者提供有關智能網聯汽車駕駛自動化等級、系統能力、系統邊界等信息時,應當真實、全面,不得作虛假、夸大系統能力或引人誤解的宣傳,確保消費者正確理解和使用智能網聯汽車產品。企業在組合駕駛輔助系統或功能命名及營銷宣傳中,不得使用暗示消費者該系統可以作為自動駕駛系統使用,具備實際上并不具備的功能等用語,防止駕駛員濫用風險。
在工信部昨天發布的公告中特別強調,汽車生產企業要深刻領會《通知》要求,充分開展組合駕駛輔助測試驗證,明確系統功能邊界和安全響應措施,不得進行夸大和虛假宣傳,嚴格履行告知義務,切實擔負起生產一致性和質量安全主體責任,切實提升智能網聯汽車產品安全水平。
02.
工信部確立L2四大維度監管框架
昨晚在社交媒體上一份關于沒有署名的會議內容紀要開始傳播,智駕網經多方核實,驗證了其紀錄的內容屬實。
這份紀要中提到,工信部組織了19家車企及華為召開智能網聯汽車《通知》落實的閉門會。
據了解,該閉門會圍繞測試、宣傳誤導、功能安全、責任模糊等維度提出12項強制性監管細則。
工信部從宣傳規范、功能使用、技術驗證、OTA管理四大維度劃定了監管框架:
宣傳用語全面收緊:禁止使用「自動駕駛」、「自主駕駛」、「高階智駕」等表述,統一使用「組合駕駛輔助系統」;禁用「代客泊車」、「一鍵召喚」、「遠程遙控」,用記憶泊車代替;宣傳畫面中禁止展示駕駛員脫手操作,若必須呈現需疊加警示標識且時長占比不超過10%;同時不要出現脫手,脫眼描述,脫手違反交通法;使用「駕駛員運動脫離」和「視覺脫離」代替。
功能使用強制約束:強制人臉識別驗證,禁止座椅躺平調節;脫手超過60秒需提供合理性說明;L2級功能必須通過避碰測試并提交全要素報告;
OTA升級分類管理:一般功能升級需雙部門(工信部和市場監管總局)備案,涉及自動駕駛功能變更的需重新申報準入,缺陷修復類升級納入召回流程;
測試與準入從嚴:禁止未經審批的「公測」活動,禁止拿用戶做測試,要求企業提交完整的驗證材料,杜絕「走形式」申報。智駕新版本必段經充分驗證后,以公告的形式推送。
另外對于車企在OTA申報中對于只填參數,不進行驗證材料申報進行了批評。
不過,這里也需要對這次會議中的一些提法可能引發的誤解作出必要的澄清。
像「禁用代客泊車,一鍵召喚,遠程遙控」,以及L3的落地可能因此而全面推遲等等。
朱西產教授向智駕網表示:「這是針對L2和L2+產品的監管,跟L3認證是兩件事。」
也就是說,在L2的范圍內宣稱「代客泊車」、「一鍵召喚」、「遠程遙控」、「脫手」、「脫眼」都是不規范,甚至違規行為。
可以說,此次監管升級不僅是應對事故頻發的應急措施,更是對智能駕駛發展路徑的一次重新校準。
在L2級框架下,事故責任由用戶承擔,但車企通過OTA升級頻繁迭代功能,使技術缺陷被「動態掩蓋」。
從這個角度看,這場會議被業界稱為「智駕行業的轉折點」,有利于推動中國智能汽車產業從「野蠻生長」轉向「安全可控」的新階段。
那么這次會議會對今年L3的實質上落地會不會產生影響呢?
朱西產向智駕網表示,「近期的事故會讓工信部對于L3的認證更為謹慎。」
L3在今年量產落地還有希望嗎?
有。
但確實已不太樂觀。
智駕評論:全民智駕應緩行,L3應盡快落地
——智駕網 老賈
今年年初長安汽車、比亞迪、廣汽、吉利、奇瑞以接力的形式紛紛推出分級別的智駕平權方案,一場全民智駕運動火速出圈。
宣稱可以實現高速NOA的智駕配置下放到7萬甚至6萬元的車型之上,正是無車不智駕。
從單純技術的角度來看,視覺智駕與端到端技術的融合一方面放大了其能力的上限,一方面大大降低了成本,六、七萬元的車型實現高速NOA并非妄想。
但這一技術實質上并未成熟,還需要相當長一段時間的驗證。
而所謂智駕平權這樣的口號又極易模糊高階智駕在不同芯片、不同硬件組合中的表現差異。
在L2和L3沒有明確界定標準,法律遲遲沒有到場的情況下,所有的智駕事故無一例外悉數由車主和駕駛者買單。
因而全民智駕固然迅速激活了這一市場,同時眾多品牌通過增配不加價的方式,變相引發了新一輪價格戰,但其引發的風險也極不可知。
此次工信部會議實現對L2級駕駛輔助進行更嚴格的監管,本質上也是對車企新一輪的全民智駕運動的一次反思與自我糾偏。
但與此同時,L3的落地需要盡快推行。
這一方面固然是為了推動中國智駕的發展,但更核心的原因是防止車企以高階智駕,城市NOA的方式,以L3的智駕場景,借助國家政策的滯后,利用用戶為自己測試和積累數據。
當前,國內從上到下為L3的落地已進行了充分的準備,在今年年初的電動汽車百人會上,從萬鋼到供應商、車企都在呼吁盡快為L3松綁。
其目的就是讓車企和供應商實質性地為自己的智駕產品承擔責任。
而據智駕網統計,已有鴻蒙智行、極氪、小鵬汽車、比亞迪、廣汽集團、上汽集團打造了具備L3級自動駕駛能力的車型和產品,同時上述六家車企或品牌已宣稱在今年實現L3自動駕駛量產車型的交付。
何小鵬日前在發布會上表演,將通過硬件、軟件預埋的方式先行實現L3能力的落地,待法律、法規一旦放開即正式落地。
在政策層面,北京市已于4月1日正式實施《北京市自動駕駛汽車條例》,深圳市汽車辦正為推動深圳市在今年成為中國首個全市放行L3級自動駕駛的城市而積極制定法律。
與此同時,做為車企智駕事故救濟方案的智駕險也已先行落地,一方面鴻蒙旗下的智界,長安汽車的阿維塔已向用戶贈送保額300萬元的智駕險,同時以小米、廣汽、小鵬,甚至輕舟智航也在籌劃智駕險。
當下,可以說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因而我們建議,無論從哪個角度而言,放開L3已刻不容緩。
不過,放開L3之后會不會引發更多的交通事故呢?讓車企賠得傾家蕩產呢?
朱西產教授表示,所有無人化的駕駛場景都還存在安全長尾難題,這是AI技術決定的,現在能做AI智駕系統了,但怎么證明是安全的,AI算法的安全邊界無法確定,沒有科學的測試方法。
換言之,智駕技術永遠不能保證百分百安全,但鑒于沒有L2、L3的分級,車企躲在事故之后,將風險交由消費者買單。
當下這已是一個法律問題,而不是技術問題。
L3的到來,將不再輕易允許車企在未明示L3的情況下,宣傳NOA、代客泊車、一鍵召喚等由車企承擔責任的智駕功能。
上海車展即將拉來一場智駕技術的競爭,在這場大幕拉開之前,我們呼吁:全民智駕應緩行,L3應盡快落地。
明確宣布L3級自動駕駛落地計劃的車企名單
鴻蒙智行:尊界S800、享界S9增程版、2025款問界M9、問界M8均基于L3級的自動駕駛能力打造,計劃在OTA至ADS4.0時宣布L3落地;
廣汽集團:今年內啟動國內首款L3自動駕駛車型量產上市銷售;
長安汽車:2026年實現全場景L3自動駕駛,2028年實現全場景L4自動駕駛的目標;
上汽集團:支持L3級量產自動駕駛;
小鵬汽車:今年內在中國市場實現L3自動駕駛的軟件能力和體驗,在2026年規模量產支持L4級別低速場景無人駕駛的車型;
極氪:今年實現L3自動駕駛量產車型的交付;
比亞迪:今年實現L3自動駕駛量產車的交付計劃;
奇瑞:2026年實現量產L3技術上車;
各大車企推出的智駕險和保障場景
據智駕網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已有小米、廣汽和鴻蒙智行、阿維塔等車企先后推出了諸如「智駕險」等的產品和服務,而這些服務往往聲稱價值在數千元,而最高賠付額度更是高達數百萬元。
1.華為鴻蒙智行(問界、智界、享界)
服務名稱:智駕無憂服務權益
合作方:未明確保險公司,但服務由車企主導
保障范圍:智能泊車輔助(APA)、代客泊車輔助(AVP)、遙控泊車輔助(RPA)、車道巡航輔助(LCC)、智駕領航輔助(NCA)等五大場景。
賠付金額:問界M5/M7最高300萬元,問界M9和享界S9最高500萬元。
特點:首年免費贈送,用戶無需啟用商業險即可獲賠,已有實際賠付案例(如城快高架事故)
2.小鵬汽車
服務名稱:定制化智駕保險(即將推出)
合作方:聯合平安、太平洋等頭部保險機構
保障范圍:城市/高速導航輔助駕駛(NOA)、自動泊車等核心功能,覆蓋系統誤判、泊車剮蹭、OTA升級失敗等場景
賠付邏輯:保費與智駕里程、使用時間等數據掛鉤,高頻安全使用可能降低費用
技術支撐:基于AI鷹眼視覺方案,強調低接管率(2000公里僅需一次人工接管)
3.賽力斯(AITO問界)
服務名稱:智駕無憂服務權益
合作方:平安產險
保障范圍:智能駕駛全場景,涵蓋泊車、領航輔助等
4.阿維塔
服務名稱:智駕無憂服務
合作方:中國太平洋財產保險
保障金額:最高600萬元
覆蓋場景:智能泊車輔助、遙控泊車、車道巡航輔助等11。
5.小米汽車
服務名稱:智駕保障服務(計劃中)
合作方:頭部保險公司(未公開名稱)
保障金額:最高300萬元,計劃于2025年4月發布
6.廣汽集團
服務名稱:智駕安心險
合作方:廣汽旗下眾誠保險
保障金額:該保險服務首年免費,保額高達300萬元
7.長安汽車
服務名稱:自動泊車使用責任險
合作方:中國太保
保障金額:財產損失限額40萬元,人身傷害限額15萬元
【關注智能汽車,關注智駕網視頻號】
關注汽車的智駕時代上智駕網(http://autor.com.cn)
合作or新聞線索提供,聯系郵箱:editor@autor.com.cn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