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內訌”引發的連鎖反應。
1
舉報
一場實名舉報讓康佳集團深陷質疑。
幾天前,江西康佳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股東朱新明舉報稱,康佳集團高管周某、劉某涉嫌虛增上市公司2018年業績4000多萬元,還涉及5000萬元資金去向不明。
舉報發出后,在財經圈引起了不小的震動,主要有三個原因。
其一,涉及的人員不一般。
先看朱新明,他是九江金鳳凰裝飾材料有限公司的創始人,這是一家生產玻璃陶瓷材料的高新技術企業。公開信息顯示,2018年,康佳集團為了布局新材料領域,收購了該公司51%的股份,并將其更名為江西康佳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朱新明則是江西康佳的第二大股東。
再看朱新明舉報的對象。根據紅星資本局等媒體的梳理,朱新明視頻中所稱的周某、劉某,正是康佳集團董事局現任副主席周彬、康佳集團前聯席副總裁劉喜田。
其二,舉報的事情很勁爆。
朱新明展示的資料顯示:
2018年3月至5月,康佳集團通過渤海信托向珠海東方隆晨投資公司輸送3.535億元。這筆款項經關聯方珠海東方隆祥,后流入廣東南方愛視娛樂科技公司賬戶。
2018年6月底,南方愛視向康佳集團支付4000萬元,并以5000萬元受讓子公司開開視界5%股權。在康佳集團2018年報中,這筆交易貢獻4712萬元投資收益,占當年凈利潤的10%以上。
更離奇的是下面的操作:
南方愛視將來源于康佳集團的5000萬元分4筆轉給開開視界的兩位股東;
股東轉至保理公司及個人賬戶,通過兩位股東和另一家企業,資金流入廣東晨業商業保理有限公司,這家公司法定代表人為張鐵箱;
張鐵箱分6筆將5000萬元轉給4個自然人。
詭異之處在于,按照朱新明的說法,張鐵箱為河南濮陽農民,其女兒在深圳從事財務工作。朱新明直言:
這些賬戶全是白手套,真正操盤手還藏在幕后。
虛增業績、空殼公司、農民賬戶……離奇程度快趕上電視劇了。
其三,當下正值康佳集團大股東更換的關鍵時期。
此前康佳集團曾發布公告,公司收到大股東華僑城的通知,擬由其他央企集團對康佳實施專業化整合,這將導致深康佳控股股東變更,但康佳的實控人仍為國務院國資委。根據第一財經報道,“接盤”康佳的有可能是華潤集團。
在這樣的關鍵時刻,朱新明的舉報,無疑讓市場對康佳集團的內控、財務等增添了質疑。
這樣一來,新股東可能會對康佳集團的內控問題進行審查,這也給投資者帶來了潛在風險。
2
財報
事情還在繼續發酵。
有部分媒體聯系上了康佳集團,相關負責人回復稱,已經關注到這一事件,并表示舉報內容不實,屬于誹謗,公司已經報警。
真相還有待各方回應,但從康佳集團的財務數據中,隱隱也能看到一些信號。
先看業績。
最新財報顯示,2024年,康佳集團(深康佳A)營收、凈利雙降。其中,營收111.15億元,同比下滑37.73%;凈虧損32.95億元,同比下滑52.31%;公司總資產也較上一年度減少了54.12億元,同比下滑15.11%。
算下來,康佳集團已連續3年歸母凈利潤為負,累計虧損達69.3億元,且虧損幅度不斷擴大。
更嚴峻的是扣非凈利潤,已經14年處于赤字狀態,累計虧損接近200億元!
再看負債。
財報顯示,截至2024年底,康佳集團資產負債率達92.65%,創近十年新高。往細處看,其流動負債達190.33億元,在手貨幣資金卻僅有41.16億元,壓力不小啊。
康佳集團何以至此?答案也可以從財報中尋找。
看具體業務:
消費電子業務,營收101.37億元,同比下滑0.67%。
半導體及存儲芯片業務,營收1.70億元,同比下滑94.99%。
可以看到,半導體業務營收波動非常大。按照康佳集團的說法:
由于公司半導體業務仍處于產業化初期,未實現規模化及效益化產出。
但有意思的是,查閱公開資料顯示,2017年的時候,康佳就進軍了該領域。這是啥產業,8年了還在“產業化初期”?
更關鍵的是,半導體業務還是康佳集團寄予厚望的“第二增長曲線”。目前,康佳半導體業務主要布局光電領域,重點聚焦Micro LED及Mini LED芯片、巨量轉移、顯示三大業務板塊。這個引擎,似乎不太給力。
遙想當年,康佳集團放出豪言:5-10年躋身國際半導體公司前列。如今來看,這個目標還很遙遠。
3
落寞
康佳集團也有過輝煌時刻。
康佳集團成立于1980年,前身是“廣東光明華僑電子工業公司”,是中國改革開放后誕生的第一家中外合資電子企業。1991年,康佳改組為中外公眾股份制公司;次年,康佳A、B股股票同時在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
作為老牌電子企業,康佳集團一度風光無限。1998年,康佳電視機市場占有率首次實現第一。它曾在長達十年左右的時間內,牢牢占據中國彩電行業龍頭的位置,是當之無愧的“彩電大王”。
但時移世易,這些年,康佳彩電業務肉眼可見的減少。2014年的時候,康佳的彩電類業務營收近150億元。到了2024年,這個數據只剩50億出頭,縮減了66%。
回看過去數年,康佳有意識地發力多元化,房地產、半導體、新能源、環保、ALOT和產業園區……都試了一遍。提一嘴,江西康佳就是在這個過程中收購的。
但到頭來,康佳的多元化沒有太多起色,主業卻掉隊了。
當康佳回過神來想聚焦老本行的時候,發現局勢早已變化:此時的彩電市場,已經是海信、小米、TCL等品牌的天下。
趨勢同樣反映在資本市場。截至2025年4月18日收盤,深康佳A的股價為4.86元/股,相比當年的高點已經跌去66%。
大股東已經逐漸失去耐心。隨著公告的發布,控股康佳30余年的華僑城集團,已有退場的跡象。
公告里給的說法是“為推進央企之間專業化整合,優化資源配置”。但實際上,華僑城自己多年來虧損,如今正在處置虧損或非核心資產。
而康佳,正是那個“虧損資產”。光近5年,康佳的扣非歸母凈利潤持續大幅虧損,合計虧損超過130億元。
一代“彩電大王”,來到如今的境地,令人唏噓。
4
尾聲
康佳的故事讓人想起19世紀末的柯達。
它發明了數碼相機,卻因留戀膠片利潤而自我封閉。正如管理學家彼得·德魯克所言:
動蕩時代最大的危險不是動蕩本身,而是沿用過去的邏輯做事。
康佳并非沒有機會。TCL也曾同樣面臨絕境,但他們押注華星光電,十年磨一劍終成面板巨頭。反觀康佳,沉迷資本騰挪、忽視核心技術,最終陷入“內訌-虧損-賣資產”的循環。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不知這一次,康佳能否逆風翻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