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4 月,美國國防部爆發的 “群聊泄密” 事件引發連鎖震蕩,三名核心官員被集體解職,防長赫格塞思的領導能力遭到空前質疑。
一名匿名高官直言:“五角大樓已完全崩潰,這暴露了防長的領導問題”。
一、關稅政策的 “回旋鏢效應”:從供應鏈斷裂到民生承壓
特朗普政府自 2025 年 4 月 2 日起實施的 “對等關稅” 政策,對貿易伙伴設立 10% 的 “最低基準關稅”,并對中國等主要貿易伙伴加征最高達 145% 的懲罰性關稅。這一政策直接沖擊了美國高度依賴全球供應鏈的產業體系。
汽車產業首當其沖,針對進口汽車及零部件的 25% 關稅生效后,美國汽車研究中心 (CAR) 報告顯示,全行業年度成本負擔預計增加 1080 億美元,每輛本土生產汽車的進口零部件關稅成本平均達 4911 美元。
農業陷入結構性危機,中國對美大豆、玉米、棉花加征 10%-15% 關稅的精準打擊,使 2024 年美對華大豆出口額跌至 28 億美元,較貿易戰前縮水 78%。
民生成本激增,美國勞工統計局數據顯示,3 月食品價格環比上漲 0.4%,禽流感導致雞蛋價格單月環比上漲 10%,已逐漸傳導至整體食品通脹。
二、國際貿易體系的撕裂與美國經濟的孤立化困境
美國的單邊關稅政策引發全球連鎖反應,其盟友和貿易伙伴采取的反制措施正在重塑國際貿易格局。
中國自 4 月 10 日起對原產于美國的進口商品加征關稅至 125%,并將 16 家美國實體列入出口管制清單。這直接導致美國大豆種植戶警告 “可能永遠失去中國市場”,巴西有望進一步鞏固中國最大大豆進口來源國的地位。
歐盟于 4 月 15 日對美國鋼鋁產品征收 25% 報復性關稅,加拿大宣布對美國汽車加征 25% 關稅。這種 “多線作戰” 的局面使美國出口商協會報告顯示,40 萬噸皮棉積壓在加爾維斯頓港,足夠全球紡織業使用兩周。
企業加速 “中國 + 1” 戰略,蘋果將部分產能遷至印度、越南,特斯拉柏林工廠對美出口的 Model Y 車型因關稅成本增加 9200 美元,被迫考慮在美國本土重建電池模組生產線
三、政策悖論:保護主義如何反噬美國經濟根基
特朗普政府試圖通過關稅保護本土產業,但政策設計的缺陷導致多重矛盾。
美國商務部數據顯示,2025 年 1 月國際貿易逆差達 1314 億美元,高于 2024 年 12 月的 981 億美元。
3 月美國 CPI 同比上漲 2.4%,核心 CPI 上漲 2.8%,盡管整體回落,但關稅推高的進口成本可能形成新的通脹壓力。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研究發現,受關稅沖擊最嚴重的 “鐵銹地帶” 家庭季度消費平均下降 1.11%~1.23%,中產階層(年收入 5 萬至 10 萬美元)消費降幅達 1.9%,而低收入群體因支出結構以必需品為主受影響較小。這種分化導致特朗普的經濟支持率創下總統生涯新低,僅為 43%,反對率達 55%。
四、治理危機與戰略失焦:五角大樓崩潰的隱喻
五角大樓的管理危機與關稅政策的失敗形成深刻互文。
特朗普政府頻繁的人事震蕩(2025 年已有 9 名高級將領被撤換)打破了美軍 “跨黨派穩定” 傳統,指揮鏈條瀕臨斷裂。
這種混亂映射到經濟領域,表現為關稅政策的朝令夕改 ——4 月 9 日宣布對 75 國暫停加稅,次日又將對華關稅提升至 145%,導致全球市場劇烈波動。
防長赫格塞思作為前福克斯新聞主播,其團隊充斥媒體公關出身者,與軍事戰略專家格格不入,內耗不斷。
五角大樓泄密事件暴露的 “信息黑箱” 文化,與關稅政策導致的供應鏈安全風險形成共振。
當 “美國優先” 的政治正確超越經濟理性,單邊主義政策不僅未能實現保護主義目標,反而加速了全球產業鏈的重構與美國經濟的孤立化。
在這場由政治沖動引發的危機中,真正的輸家或許不是某個國家,而是以規則為基石的全球治理體系 —— 當關稅大棒與軍事霸權成為政策工具,美國正在親手拆解其長期受益的全球化紅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