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航倩 王國燦
大文創,這三個字在當下商業的版圖上,猶如一柄出鞘的利劍,鋒芒畢露,所向披靡。它不僅僅是一個概念,更是一種力量,一種能夠將商業市集從傳統的桎梏中解放出來,推向更廣闊天地的神奇力量。在新時期的浪潮中,大文創以其獨特的魅力,成為了商業市集破圈發展的神劍,劈開了市場的堅冰,開辟了嶄新的航道,增強了大眾的消費信心。
據文獻查考,我國商業市集,自古有之。從《清明上河圖》中汴河兩岸的繁華景象,到今日城市中心的購物中心,市集始終是人們交換商品、交流情感的場所。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傳統的商業市集逐漸顯露出疲態。千篇一律的商品,單調乏味的購物體驗,讓消費者漸漸失去了興趣。市集需要一場革命,一場能夠重新點燃人們熱情的變革。而大文創,正是這場變革的引領者。
資料圖
大文創之所以能夠成為商業市集破圈的神劍,首先在于它賦予了商品以靈魂。在傳統的市集中,商品僅僅是商品,是冷冰冰的物件,是待價而沽的貨物。而大文創則將文化、創意注入商品之中,使其煥發出新的生命力。一件普通的T恤,因為印上了某個藝術家的畫作,便成為了承載藝術的載體;一個簡單的杯子,因為融入了地方文化的元素,便成為了傳遞文化的媒介。大文創讓商品不再僅僅是商品,而是成為了故事的講述者,情感的寄托物。
一、文創市集對城市空間的重塑作用
在當前城市更新與消費升級的雙重背景下,文創市集作為大文創產業的重要載體,正以創新方式重構城市空間格局。根據2025年第一季度全國城市商業空間報告顯示,文創市集已占新開發商業空間的23%,其重塑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五大維度:
(―)功能活化:閑置空間的創造性轉化
文創市集通過"輕資產運營+文化賦能"模式,將三類城市"消極空間"轉化為"活力節點":
工業遺產空間:如北京首鋼園六工匯將煉鋼車間改造為文創主題市集,保留工業風貌的同時引入200+設計品牌
傳統商業衰退區:上海豫園商城通過"豫園夜巷"市集使客流回升42%(2024年數據)
城市邊角地帶:成都太古里利用建筑間隙打造的"巷子里"市集,使閑置空間租金收益提升8倍
2025年新趨勢:開始出現"垂直市集"(如深圳平安金融中心68層云端市集)和"移動市集"(搭載5G直播車的流動文創單元)
資料圖
(二)形態重構:復合型文化場域的生成
現代文創市集已突破傳統"攤位集合"形態,形成三種空間范式:
體驗式迷宮:杭州天目里市集通過鏡面裝置與數字投影打造沉浸式動線,游客平均停留時間達4.2小時
24小時泛文化綜合體:廣州永慶坊"時光市集"融合非遺工坊、深夜書店、即興劇場等多元業態
社區文化客廳:北京朝陽區10個社區市集實現"15分鐘文化服務圈"全覆蓋(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案例)
(三)流量再造:城市熱力圖的重新繪制
文創市集顯著改變城市人流分布:
時空調節:西安大唐不夜城通過分時段市集,將日間游客轉化率提高至67%
冷區激活:重慶山城巷文創市集使周邊500米商鋪空置率從38%降至9%
動線重構:蘇州雙塔市集成為古城旅游新支點,帶動40%游客改變原定游覽路線
數據印證:高德地圖2025Q1顯示,全國TOP50文創市集周邊道路擁堵指數平均上升1.8級
(四)文化編碼:城市記憶的當代書寫
文創市集通過物質空間承載文化記憶:
建筑語言轉化:青島廣興里市集將里院建筑的"紅瓦、木梁"元素轉化為現代展陳設計語言
在地性強化:泉州"海絲"市集用AR技術重現古港貿易場景,本土商戶占比達82%
記憶工程實踐:哈爾濱中央大街市集設置"城市記憶銀行",收集展示老物件3000件
(五)治理創新:公私協作的新模式
2025年涌現的三種創新治理方式:
REITs化運營:上海虹口今潮8弄市集成為首個文創市集基礎設施公募REITs項目
數字孿生管理:成都梵木市集運用數字孿生技術實時調控人流與業態配比
社區共治機制:廈門沙坡尾市集建立商戶聯盟參與空間改造決策
挑戰與突破(2025年最新實踐)
面對空間同質化問題,頭部市集開始采取:
基因檢測法:通過文化DNA分析確定空間主題(如南京博物院非遺市集的"六朝元素圖譜")
模塊化更新:深圳南頭古城市集每季度更換30%空間模塊
氣候適應性設計:北京隆福寺市集的可開合穹頂實現全季節運營
當前,文創市集正在向"第三空間4.0"演進——既是消費場所,更是文化發生器與社交實驗室。這種重塑不僅改變著城市物質形態,更重構著人與城市的精神聯結,成為新型城鎮化建設中不可或缺的空間創新樣本。
資料圖
二、大文創的幾個驚人神奇
我們曾在一個以文創為主題的市集中,見到一位年輕的匠人。他的攤位上擺滿了手工制作的皮具,每一件都刻有獨特的圖案。他告訴我們,這些圖案靈感來自于他家鄉的民間傳說,每一刀每一線,都是對傳統文化的致敬。顧客們在他的攤位前駐足,不僅是為了購買一件皮具,更是為了聆聽這些圖案背后的故事。大文創的魅力,正在于此。它讓商業市集不再是簡單的買賣場所,而成為了文化交流的平臺,創意碰撞的空間。
(一)大文創的第一個“神奇之處”:
在于其跨界融合與無限延展性,它打破了傳統行業的邊界,將文化、科技、商業、藝術等領域深度融合,創造出全新的價值形態。以下是具體解析:
1. 文化基因的現代轉化
傳統與現代的碰撞:大文創能將歷史、非遺、民俗等文化元素通過數字化、IP化、時尚化手段重新演繹。例如,故宮文創將文物轉化為網紅產品,敦煌壁畫通過動畫和游戲煥發新生。
文化符號的全球傳播:通過創意設計,地域性文化(如漢服、國潮)成為全球消費熱點,實現“軟實力”輸出。
2. 產業鏈的顛覆性重構
從單一到生態:傳統文創(如出版、影視)是線性生產,而大文創通過IP聯動形成“內容+產品+體驗”的生態鏈。例如,一個動漫IP可衍生出電影、主題樂園、聯名商品等。
科技賦能:VR/AR、AIGC(生成式AI)、元宇宙等技術讓文化體驗從物理空間擴展到虛擬世界,如數字藏品(NFT)重塑藝術收藏模式。
3. 用戶參與共創
互動性與個性化:大文創鼓勵用戶成為內容生產者,如B站的二次創作、粉絲經濟下的偶像養成模式。
情感共鳴驅動消費:通過故事化營銷(如品牌聯名、盲盒經濟),用戶為情感價值買單,而不僅是功能需求。
4. 經濟與社會價值的雙重爆發
高附加值產業:文創產品溢價能力極強(如潮玩、限量款),帶動就業與區域經濟升級。
社會問題創新解決:例如,用文創設計推動鄉村振興(“非遺+旅游”),或通過公益IP傳播環保理念。
大文創的“神奇”本質在于它既是文化的守護者,又是未來的預言者——通過創意將過去與未來、商業與社會、虛擬與現實無縫連接,成為新時代的核心競爭力。
(二)大文創的第二個神奇之處:
在于它打破了商業市集的時空界限。傳統的市集受限于物理空間,只能在特定的地點、特定的時間進行。而大文創則借助數字技術的力量,將市集延伸到了虛擬世界之中。線上文創市集、直播帶貨、虛擬展覽……這些新興的形式,讓消費者無論身處何地,都能參與到市集的狂歡之中。物理的圍墻被推倒,時間的限制被打破,商業市集因此獲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
記得去年冬天,我們還通過手機參加了一個線上文創市集,增加了多元的視野。屏幕那端,來自全國各地的文創品牌展示著他們的作品。有東北的剪紙,有江南的絲綢,有西北的陶藝,有西南的銀飾。我滑動屏幕,仿佛漫步在一條跨越千里的文化長廊上。更奇妙的是,我還能通過直播,親眼目睹匠人們制作的過程,聽到他們講述創作的靈感。這種體驗,是傳統市集無法給予的。大文創借助科技的力量,讓商業市集突破了物理的局限,創造出了全新的可能。
(三)大文創的第三個獨特價值:
在于它重構了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的關系。在傳統的商業市集中,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是割裂的,是單向的。生產者提供商品,消費者購買商品,僅此而已。而大文創則在這兩者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讓消費者不再是被動的接受者,而是成為了創作的參與者,故事的共同書寫者。
我們也認識一個做文創食品的品牌,他們經常邀請消費者參與到產品的研發過程中。通過線上社區,消費者可以投票選擇下一款產品的口味,可以分享自己對包裝設計的想法,甚至可以參與到產品的命名之中。這種互動,讓消費者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參與感和歸屬感。他們購買的不僅僅是一盒餅干,更是自己參與創作的作品。大文創打破了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的藩籬, 創造了一種全新的商業關系,一種基于共創、共享的關系。
(四)大文創的第四個神奇之處:
在于它為商業市集注入了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在傳統的商業邏輯中,增長往往意味著更多的資源消耗,更大的環境負擔。而大文創則提出了一種不同的發展路徑——通過提升文化附加值,實現更高質量的增長。它倡導環保材料的使用,傳統工藝的復興,文化資源的再利用,在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也兼顧了社會和環境的效益。
在一個專注于可持續文創的市集上,我們還看到了許多令人振奮的案例。有用回收塑料制作的首飾,有用廢棄木材雕刻的工藝品,有用傳統天然染料染制的布料。這些產品不僅美觀實用,更承載著對地球的關愛。消費者在這里購物,不僅滿足了自己的需求,也為環保事業貢獻了一份力量。大文創讓商業市集成為了傳播可持續發展理念的陣地,讓每一次消費都成為了對美好未來的投資。
(五)大文創的第五個神奇之處:
在于它推動了商業市集的社群化發展。傳統的市集是臨時性的,是流動的,難以形成穩定的社群關系。而大文創則以其獨特的文化吸引力,將分散的消費者凝聚成了具有共同興趣、共同價值觀的社群。這些社群不僅為市集提供了穩定的客源,更為市集注入了持久的活力。
我們還細心觀察過一個圍繞某個文創IP形成的粉絲社群。他們不僅在市集上購買相關產品,更在線上分享自己的收藏,組織線下的聚會,甚至自發創作衍生作品。這個社群成為了文創品牌的寶貴資產,為市集帶來了源源不斷的創意和能量。大文創讓商業市集從一次性的交易場所,變成了持續發展的文化社群,創造了一種新型的商業生態系統。
大文創作為新時代商業市集破圈的神劍,其威力不僅體現在商業價值的提升上,更體現在社會文化的重塑上。它讓市集成為了文化創新的實驗室,讓商業行為成為了文化傳播的載體。在這柄神劍的指引下,商業市集正在經歷一場深刻的變革,從單純的買賣場所,蛻變為文化交流、創意迸發、社群共建的多元空間。
當我們站在這個變革的潮頭回望,會發現大文創帶來的不僅是商業模式的創新,更是一種生活方式的革新。它讓我們重新思考商業與文化的關系,重新定義消費的意義。在這柄神劍的光芒照耀下,商業市集的未來,必將更加豐富多彩,更加充滿可能。而這,正是新時代賦予我們的機遇與挑戰。
資料圖
三、場景化市集如何提升商品溢價
場景化市集提升商品溢價的五大核心策略。場景化市集通過重構消費場景、深化情感聯結、創造稀缺體驗等方式,能夠顯著提升商品溢價能力(通常溢價幅度可達30%-200%)。以下是其實現路徑及典型案例分析:
1、空間敘事:用環境講故事,賦予商品文化附加值
主題沉浸式場景
通過統一的視覺符號、音樂、氣味等營造主題氛圍,讓商品成為"故事道具"。
案例:蘇州"雙塔市集"以《姑蘇繁華圖》為藍本設計場景,一碗普通糖水因"坐在宋代糧倉遺址旁品嘗"的體驗,價格從15元升至38元。
數據:主題市集消費者對價格敏感度降低40%(《2024中國消費場景白皮書》)。
在地文化綁定
將商品與地域特色強關聯,如方言包裝、非遺工藝演示。
案例:成都"玉林菜市"的辣椒醬因現場川劇變臉表演互動,售價較超市同類產品高2.5倍。
2、體驗設計:讓消費者為"參與感"付費
互動式創作
DIY環節(如定制刻字、現場調香)將商品轉化為"個人作品"。
溢價邏輯:消費者愿為獨家性支付更高價格,如上海"愚園路市集"的手工皮具定制服務溢價率達150%。
儀式感強化
通過開箱儀式、專屬證書等設計提升商品神圣性。
案例:阿那亞沙丘市集的"海邊日落限定禮盒",因包含沙灘取沙儀式視頻記錄,價格較普通禮盒高80%。
3、社交貨幣:打造可傳播的消費符號
網紅打卡點植入
設置藝術裝置、光影互動墻等拍照場景,商品成為打卡道具。
案例:深圳"握手樓市集"的賽博朋克霓虹燈牌,帶動周邊潮玩銷量增長200%,消費者為拍攝"未來感"照片自愿購買道具商品。
圈層身份標識
針對亞文化群體(如漢服、露營愛好者)設計專屬商品。
數據:北京"798機甲市集"的限量版模型因社群認證需求,二手市場溢價超300%。
4、稀缺性制造:限時+限量的雙重刺激
時間維度
市集僅周末開放或采用"快閃模式",如杭州"天目里"月度市集單日客流超2萬,攤主普遍提價30%。
空間維度
綁定獨特場地(如古宅、美術館),如故宮"紫禁城上元市集"的文創燈籠因場地稀缺性溢價5倍。
5、技術賦能:用科技強化體驗溢價
AR虛擬增強
掃描商品觸發AR動畫故事,如西安大唐西市AR唐俑互動使瓷器售價提升120%。
區塊鏈溯源
數字藏品(NFT)與實體商品綁定,如敦煌聯名絲巾附帶NFT證書后溢價4倍。
總之,場景化市集的商品溢價本質是"體驗價值>功能價值"的轉化,其成功依賴:
6.文化勢能差(將普通商品納入高文化濃度場景):
情緒杠桿(通過氛圍刺激非理性消費);
社交資產化(讓消費行為成為個人形象投資)。
未來趨勢:隨著AIGC和元宇宙技術普及,"虛實融合市集"將進一步突破溢價天花板,例如虛擬偶像代言的市集限定款商品已出現溢價800%的個案(如2024年上海AWE展會案例)。
資料圖
四、結論與展望
市集作為一種古老又融會現代社會發展創新的商業形態,其核心本質始終圍繞消費行為展開。無論是傳統廟會、鄉村集市,還是現代文創市集、快閃市集,消費既是其生存的基礎,也是連接供給與需求的樞紐。然而,當代市集已超越單純的交易場景,演變為融合商業邏輯、文化體驗與社會互動的復合空間。
(一)消費是市集的生存根基
經濟循環的起點
市集通過聚集商戶與消費者,形成臨時性或常態化的交易節點。攤主的收入依賴銷售,消費者的需求驅動產品迭代,二者構成市集可持續運轉的核心動力。例如,泰國水上市場的船販依賴游客購買農產品,上海“安義夜巷”通過特色小吃和手工藝品吸引客流。
數據佐證:據2024年《中國消費趨勢報告》,線下市集的客單價雖低于商場,但復購率更高(平均達35%),因其“即興消費”屬性更強。
供需匹配的試驗場
市集為小眾品牌(如獨立設計師、非遺匠人)提供低門檻試水機會。消費者通過直接互動反饋偏好,幫助商戶快速調整產品。例如,北京“伍德吃托克”市集成為新銳餐飲品牌的孵化器。
(二)消費驅動的文化附加值
場景化體驗提升消費溢價
現代市集通過主題策劃(如復古懷舊、環保公益)將購物轉化為沉浸式體驗。消費者不僅為商品買單,更為氛圍、故事和社交價值付費。例如,杭州“天目里”市集結合藝術展覽與手作工坊,客單價提升40%。
關鍵策略:限時性(如周末市集)和稀缺性(限量商品)刺激沖動消費。
文化符號的消費轉化
市集成為地域文化或亞文化的傳播載體。例如,成都“玉林菜市”通過方言標語、本土小吃強化“川味”標簽,吸引游客為文化認同消費。
(三)消費背后的社會功能
社區黏性的構建:市集通過高頻活動(如農夫市集、親子手工坊)培養固定客群,形成社區歸屬感。例如,深圳“華僑城創意園市集”已成為在地居民的社交目的地。
可持續消費的倡導:環保市集(如“零廢棄生活節”)通過售賣再生材料產品,將消費行為與價值觀綁定,吸引特定人群。
消費的多元價值共生:市集的核心雖是消費,但其生命力在于“交易+體驗+文化”的三角模型。
未來市集的競爭力將取決于:1.差異化供給(如非遺創新、科技互動);2.情感聯結強度(如社群運營、IP化主題);3.商業與公益的平衡(如低碳市集、鄉村振興聯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