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鄧成龍
印利華詩集封面
苦讀螢窗存遠志 且將余歲作詩翁
——喜讀印利華先生詩集《荷香詩草》
2024年5月12日上午,接到印利華先生微信,請我為他即將出版的詩集作序。作為同好者,他很是喜歡古典文學且尤愛古詩詞,這也是我們在部隊時就共有的個人愛好。我收到他的邀請后非常高興并立即回復:“首先恭賀老排長編輯出版作品集!只是我擔心寫不好序。”雖然我們都有對方的微信,但出于對老首長的尊重和便于及時溝通,我們還是核對了當前的在用手機號碼。同時,我也承擔起這一項沉甸甸的任務。
五十九團三營七連排長印利華給戰士們講解反坦克地雷的使用方法
印利華先生是江蘇泗洪人,曾在部隊服役十余年。我和他也是在部隊相識的,那時候他是我的排長,同住在一個宿舍里朝夕相處。每天除了屯墾備戰和學習訓練,我們還有機會探討一些文史哲方面的問題。他的學習能力極強、記憶力極好、古詩詞基礎也很扎實,很多詩詞名句信手拈來,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雖然,他每每自謙自己是行伍出身,實際上是軍中不可多得的才子。作為剛出校門初到部隊的我來說,對他真的是欽佩有加。
后來,由于他職務調整和我退伍到地方的緣故,我們天各一方,長達40多年再無通聯信息。感謝科技時代的到來,讓我們能有機會通過微信找到彼此,并重敘袍澤之情、戰友之誼。2019年初夏,我和老伴、孩子專門去蘇州看望老戰友,游覽大運河和其他勝景、探討詩詞創作技巧、交流創作經驗體會、回憶當年的戰斗生活。為此,印利華先生還專門寫了一首七律詩以紀之。
七律·憶別軍旅生涯寄贈寧夏鄧成龍戰友
印利華
佇望秋空客雁行,久無消息每牽縈。
驚沙弄墨風云賦,冷月傾談細柳聲。
禹甸金湯解甲胄,堯年繁盛憶軍營。
幾回牽夢聚袍澤,共敘賀蘭屯戍情。
得知他轉業后歷任泗洪縣委黨校辦公室主任,太平鎮黨委副書記、人大主席,縣民政局主任科員,一直在縣級部門崗位上工作,我很是欣慰。他退休后賦閑在家,又出任泗洪縣詩詞協會副會長、《泗洪詩詞》副主編。作為中華詩詞學會會員和泗洪縣詩詞協會的領導,他先后在《中華詩詞》《上海詩詞》《江海詩詞》《香港詩詞》《長白山詩詞》《昆侖詩詞》,解放軍《紅葉》等省市級詩詞刊物上發表了300多篇作品,非常勤奮地在中華詩詞領域筆耕不輟,為中華詩詞的傳承與弘揚、守正與創新貢獻了自己的心血和汗水。
閱讀印利華先生詩集,我有幾點感受:一是情景交融、入情入理,友情、親情、愛情,同志情、朋友情、戰友情感情充沛、情滿詩句;二是長于提煉、詩句文雅,每一首詩詞讀起來語言都非常雅致,下足了煉字煉句的功夫;三是音律優美,合轍押韻;四是有詩人的社會責任感,對于改開初期出現的各種丑惡和腐敗現象能無情撻伐、弘揚正氣;五是著力歌頌祖國的壯麗河山和人民的幸福生活。
初 春
日暖冬云化九川,物華復興又嘉年。
東君是處留芳草,細雨知時潤福田。
燕侶諧聲催首稼,黎元交唱賦優蠲。
瓊花綺戶酣春色,處處繁榮堯舜天。
讀印利華先生詩集,可明顯感受到他國學基礎之深厚、詩詞基礎之扎實。這些優點,盡數體現在他的詩詞作品中。
中共步兵五十九團第二次代表大會合影照,后排右三為詩集作者印利華,后排右一為序言作者鄧成龍
中共步兵五十九團第二次代表大會合影后排右三印利華、右一鄧成龍
我把這篇序言的題目叫作“苦讀螢窗存遠志,且將余歲作詩翁”。這個主題寓意,取自印利華先生詩集中的一首七律《憶往事》中的“存遠志”與“作詩翁”兩句,體現了作者對中華詩詞熾熱追求的初心與堅守。
七律·憶往事
從軍從政卌秋冬,回首屐痕百感生。
苦讀螢窗存遠志,貧居蝸舍羨云鵬。
戎裝但使金甌固,案牘無忘赤子情。
流水落花春去也,且將余歲作詩翁。
印利華先生的詩集中,還有很多優美的作品值得我們去閱讀、去體味、去感受、去共情。愿印利華先生有更多好作品問世,在中華詩詞百花園中再放異彩。
作者系中國毛澤東詩詞研究會會員,寧夏詩詞學會原副會長,寧夏毛澤東詩詞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
本刊獨家原創 抄襲剽竊必究
作者鄧成龍 四川三臺人,1955年5月出生,1973年12月入伍,曾任陸軍第二十師五十九團三營七連文書。1979年底復員,在銀川市公安機關工作并轉干,任文書、秘書科長。1987年初調入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機關工作,擔任處長、副巡視員等職。2015年5月退休。
原文編輯:曹益民 趙蘇平 鞏天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