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20年正月,曹操收到一份江東寄來的快遞,打開一看,是關羽的人頭。
新《三國》電視劇中,編劇甩鍋給呂蒙。
說孫權一再強調不能殺關羽,但呂蒙一意孤行,抗命不尊。
還說孫權因此不滿,毒死了呂蒙。
然而參考史料,關羽被擒時,呂蒙遠在江陵養病,連床都不能下。
部署圍捕關羽,實際是由孫權一手操辦。
最后下令殺害關羽的人,多半也是孫權。
很顯然,只有孫權才有這么大的權力,也只有他才擔得起殺害敵方二號人物的后果。
孫權不留后路,把事情做絕,當然有自己的考慮。
一來,這可以夯實他的政治地位。
自從孫策死后,孫權坐領江東二十年,可他連爵位都沒有。正式職務僅僅只是討虜將軍兼會稽太守。
關羽威震華夏,孫權將其除掉,曹操有必要封賞。
后來曹操看到關羽首級,以朝廷名義封孫權為驃騎將軍、假節、領荊州牧,南昌侯。這正是孫權想要的結果。
其二,孫權想借機拉曹操下水,合擊劉備,瓜分益州。
據《魏略》記載,偷襲荊州前,孫權就派人向曹操稱臣,還勸曹操稱帝。
關羽死后,孫權又第一時間派人向曹操表忠心,說自己與劉備勢不兩立。極力拉攏曹操與自己夾擊劉備,瓜分益州。
孫權想借刀殺人,拿曹操當刀使。
豈不料在曹操眼里,孫權才是刀。
面對孫權一系列的示好,曹操無動于衷,下令厚葬關羽。
后來曹操病死,劉備破天荒地遣使吊唁,既有試探意味,也有心懷感激的成分。
不過,曹丕這時候正準備篡位,急需積攢人望,拒絕了劉備的示好。
同年底,曹丕走合法程序建立曹魏,享國四百年的漢王朝正式滅亡。
消息傳到江東,孫權再次派人到洛陽拜碼頭。為表誠意,他還將先前被關羽俘虜的于禁等人送回。
在孫權看來,大漢驃騎將軍也好,大魏驃騎將軍也罷,都一樣,沒區別。
另一邊,劉備就尷尬了。
他是漢朝的漢中王,現在大漢沒了,他的漢中王政權也喪失了合法性。
為了化被動為主動,公元221年四月,劉備于成都武擔山即皇帝位,建立蜀漢。在搶回“天命”的同時,劉備堅稱漢獻帝是被曹丕弄死的。曹丕的手續不合法。
既然不承認曹丕的合法性,按理說,劉備此時應該出兵北伐。
至于孫權,盡管那小子不地道,但也必須拉攏過來,一起揍曹丕。為漢獻帝“報仇”。
這就是政治,定位問題絕不能選錯。
可由于孫權不留后路,把事情做絕,還一直垂涎益州。
加之曹丕也沒搭理孫權,先后派曹休、曹真攻打蕪湖、襄陽。孫權沒敢報復。
這就讓劉備產生了錯覺:東吳都是鼠輩。若是北伐曹丕,孫權肯定要偷襲。而東征孫權,曹丕應該不會動。自己有機會借曹丕之手,壓榨孫權,效仿當年的湘水之盟,奪回荊州部分地盤。
于是即位還不到一個月,劉備就在成都整備兵馬,同時讓張飛從閬中引兵南下,預期在江州會合,一起進攻荊州。
對此決定,趙云等人曾出言勸阻。
理由也非常充分:國賊是曹操,不是孫權。現在曹操雖然已死,但曹丕還篡著皇位,你劉備以獻帝被害為由即位,就必須順天而行。只要先滅了魏國,吳國自然會投降。
況且先與吳國開戰,孫權慫了,割地求和倒也罷了。但孫權不認慫呢?倘若戰事曠日持久,把國力都搭進去,到時候怎么收場?那只會便宜了曹魏。
優秀的政治家在發動戰爭前,一定要考慮如何結束戰爭。
但劉備不聽。
恰在這時,張飛還被部下張達、范強謀害,割下首級,獻予東吳。
張飛之死,讓劉備恨意難平,遂以為關羽報仇為名,親統數萬大軍沿江而下。
得知劉備即將興兵前來,孫權遣使求和。可對于歸還荊州一事,他緘口不提。
見孫權毫無誠意,劉備更加憤怒。
公元221年七月,劉備令吳班、馮習攻打巫縣。擊潰東吳將領李異、劉阿。
當時,孫劉兩家的分界線在巫縣,越過巫縣,就等于正式進入孫權的地盤。
隨后,蜀軍在秭歸再破吳軍,劉備以秭歸為橋頭堡,繼續向荊州緩慢推進。
見劉備這次是來真的,孫權將荊州治所由公安遷至武昌,又任命陸遜為大都督,統率朱然、潘璋、韓當、徐盛、孫桓等部共五萬人沿江西行,對抗蜀軍。
當然,比起前線一城一地的得失,孫權更在乎曹丕的態度。
畢竟此時此刻,魏軍主力就在東線。南下伐吳,甚至都用不著動員。
于是,孫權再次派人向曹丕稱藩,祈求對方中立。
孫權三番四次認慫,就差當面跪地上磕頭了,這讓曹丕也產生錯覺:東吳皆鼠輩,只要天兵一到,必然望風而降!
因此,曹丕有意封孫權為吳王,借此收買人心。只待劉備罷兵,再攻打東吳。
朝中群臣大多支持曹丕的決定,只有劉曄反對。
劉曄認為,如今天下三分,就是因為蜀、吳抱團取暖,難以逐個攻破。現在天賜良機啊!正好可以坐收漁利。
并且孫權的動機不純。他遣使來投,無非是因為挨揍了。一旦外部壓力解除,孫權那小子肯定要反悔。既然如此,何不興兵討伐?
對比當初郭嘉建議曹操不要急于出兵,等袁尚、袁譚先掐起來,再一勺燴。劉曄之言有異曲同工之妙。
但曹丕卻不以為然,他覺得自己剛剛篡漢,需要合法性。現在孫權遣使稱臣,就是給自己送合法性來了。如果不接受,還發兵討伐,會使天下人寒心。
駁回了劉曄的建議后,曹丕又說:既然你認為可以出兵,那何不討伐劉備,顯示我們的大國風度呢?
劉曄表示:蜀國遠,吳國近,如果劉備知道我們討伐,肯定就退兵了。但反過來,如果我們討伐吳國,劉備肯定樂見其成。即便吳國滅亡,劉備得到一半吳地,也堅持不了多久。
曹丕聽罷,沒有反駁,但也沒有采納,還是拜孫權為大將軍、封吳王,加九錫,選擇兩不相助。
當然,曹丕也提了條件,孫權要送人質到洛陽。并且還要進貢。
依劉曄之言,能不能成事,不好說,畢竟未來有不確定性。這是個見仁見智的問題。
但孫權受封后,曹丕多次派人向其索要貢品,包括象牙、犀角、玳瑁、孔雀、翡翠等珍玩寶物。這顯然是不理智的。
東吳方面,孫權為了戰局穩定,每次都盡量滿足曹丕的索求。
吳軍諸將見孫權低聲下氣,各個義憤填膺,如徐盛就說:我們不能為主分憂,反而要讓主君卑躬屈膝,真是恥辱啊!
由此可見,曹魏和東吳還未開戰,仇恨的種子就已經種下了。
再說回夷陵戰場。
蜀軍攻克巫縣、秭歸后,形勢一片大好。
可就在這時,劉備不打了,返回了白帝城。
兵法云:攻其無備,出其不意。
難道劉備不懂嗎?
劉備打了一輩子仗,這些用兵之道當然懂了。
之所以如此,應該是劉備想迫使孫權簽訂城下之盟。
其實這本來就是劉備伐吳的戰略意圖。關羽死了,人死不能復生;荊州丟了,土地丟了可以再拿回來。
換做是曹操,或者曹睿、司馬師、司馬昭,見到孫、劉對峙,估計就南下了。
但曹丕一心向孫權勒索貢品。孫權卑躬屈膝,穩住曹丕,不懼雙線作戰,自然不可能割地求和。這就導致劉備只能繼續打了。
另一邊,陸遜通過仔細分析,指出劉備兵勢強大,居高守險,求勝心切,決定暫避鋒芒,將吳軍主力撤至夷陵外圍。另派孫桓駐守夷道。
長江北岸的夷陵和和長江南岸的夷道,便是陸遜最后的底線!
公元222年正月,吳班、陳式率蜀軍水師進入夷陵,屯兵長江兩岸,封鎖江面,保障糧道運輸。
夷陵作為三峽的東出口,上控巴夔,下引荊襄,如此重要的地方,陸遜為何放棄?
因為蜀軍水師不行,至少陸遜認為對方水軍并無威脅。
夷陵下游十幾里處的虎牙、荊門河段,水流湍急無比,兩岸最近處僅七百多米,且礁石遍布,非常容易觸礁翻船。
出了虎牙、荊門河段后,長江江面才開始水流減緩,船只航行才算得上安全。
這一水文條件意味著陸遜卡住虎牙、荊門河段,就能阻止蜀軍水師繼續東進。
同時也意味著,吳軍在長江中下游握有絕對制水權。
見水軍無法沿長江直沖江漢平原,黃權對劉備說:我軍水師順流而下,進易難退,不如您坐鎮后方,我先去探探對方的虛實。
法正死后,黃權扮演著法正生前的角色。
但黃權與劉備的關系遠不如法正與劉備那般親近。
所以劉備沒有采納黃權的建議,只是讓他率一萬兵馬在江北與陸遜對峙,順便提防曹魏突襲。
另外,劉備還派馬良到武陵活動,爭取當地部族首領沙摩柯起兵響應。
劉備則親率主力從秭歸進抵猇亭,建立大本營。
這時,蜀軍已深入吳境二百多公里,由于吳軍扼守要地、堅守不出,加之地形不利于大軍展開,劉備只得在長江南岸設立四十座營寨。
演義小說中說劉備“七百里連營”,這屬實夸張了,真實歷史中并不存在。
因為從白帝城到夷陵,根本沒有七百里。
并且劉備的兵力也沒有演義中描述的那么夸張,實際撐死4萬。即使算上馬良拉來的五溪蠻,也只有5萬多,與陸遜旗鼓相當。
東漢軍制,1營約千人。劉備在長江南岸設40營,大概就是4萬人。
也就是說,蜀軍主力基本都在長江南岸,夷陵以西沒多少兵力,不存在連營的可能。
為了引誘吳軍出戰,劉備派遣張南率部分兵力圍攻夷道。
夷道守將孫桓是孫權的侄子,他如果被俘,或戰死,丟人就丟大了。
于是夷道告急后,吳軍諸將紛紛要求出兵救援。
但陸遜以孫桓素得士眾之心,夷道又城堅糧足為由,拒絕援救。
見陸遜不上套,劉備令吳班帶領數千人于平地立營,在吳軍陣前辱罵挑戰。
后來劉備又派遣吳班率數千人在平地立營,另外又在山谷中埋伏了八千人馬,企圖引誘吳軍出戰。
吳軍諸將也是有脾氣的,被劉備反復羞辱,紛紛要求出戰。
陸遜表示,劉備身經百戰,一定有問題,所有人都不許動!
劉備等了大半天,見陸遜都沒反應,將埋伏于谷中的八千伏兵撤出。
陸遜說:你看,我說不能打吧,他肯定有問題。
但吳軍諸將還是不滿意,嚷嚷要跟劉備打。因為雙方兵力大致相等,五萬打五萬,你陸遜咋這么慫呢!
是啊,陸遜咋就這么慫呢?
陸遜總是強調蜀軍居高臨下,且士氣正盛,不好對付。
但不好對付,不等于不能對付。派一支小部隊去試試水又何嘗不可?
其實真正的原因,陸遜沒好意思明說。
參考合肥之戰就知道,吳軍登岸作戰,容錯率極低!
稍微受挫就會引發連鎖反應,全軍崩潰。陸遜輸不起,也不敢賭。
另一邊,根據形勢分析,劉備這時候應該沒有全取荊州的打算。
畢竟蜀軍沒有制水權。
所以劉備的打算可能是讓黃權牽制陸遜,待攻破夷道后,蜀軍主力沿長江南岸推進,占領荊南地區。然后或與曹丕南北夾擊江陵,或者迂回包抄陸遜,迫使孫權談判。
在劉備看來,自己揚長避短,陸遜小兒能耐我何?
如果對手不是陸遜,蜀軍贏下幾場陸戰,挫傷吳軍士氣,劉備的計劃還真有可能得逞。
不過陸遜似乎看穿了劉備的企圖,很沉得住氣,死活就是不出戰。
進入六月,暑氣逼人,蜀軍將士不勝其苦。斗志逐漸渙散。
劉備無奈,只好令水軍舍舟上岸,把軍營設于深山密林里,屯兵休整,準備等到秋后再發動進攻。
見蜀軍兵力分散,水師也上了岸,陸遜微微一笑,我已有破敵之策。
潤六月,陸遜下令,抽調精銳組成突擊隊,每人手拿一把茅草,咱放火去!
趁蜀軍不備,吳軍突擊隊渡過長江,沖進深山密林中,焚燒蜀軍營帳。
與此同時,陸遜率吳軍主力趁亂發動進攻。并用水軍截斷長江兩岸蜀軍的聯系。
混戰中,蜀將張南、馮習及土著部族首領沙摩柯等陣亡。杜路、劉寧卸甲投降。
劉備見全線崩潰,逃往夷陵西北的馬鞍山,命令大軍環繞自己布陣,企圖居高臨下反擊吳軍。
陸遜集中兵力,四面圍攻,又殲滅蜀軍近萬之眾。令蜀軍陷入混亂,兵士潰逃。
劉備無計可施,只能趁夜逃亡。
但跑得了嗎?
吳將朱然率軍五千,已經猛插到蜀軍的后部,與韓當所部進圍蜀軍于涿鄉(今湖北宜昌西),切斷了退路。
為了掩護劉備撤退,蜀將傅肜拼死抵抗,奮戰而死。
得知蜀軍后撤,被包圍在夷道的孫桓也率部猛追,一度沖到了劉備的前面。
劉備翻山越嶺,一路上不斷焚燒兵器、鎧甲,阻攔吳軍追擊,才得以擺脫追兵,逃入白帝城。
在逃亡的路上,劉備感慨道:孫桓小兒,我當初見你時,也就是個毛頭小子,想不到如今這么兇悍。
蜀軍主力被殲滅后,黃權率領的一萬人也回不來了。
見退路被封死,黃權率部降魏。
馬良由南方往西北撤退時,被吳將步騭截擊而死。
只有向寵的部隊完整從夷陵回到蜀地。
夷陵之戰,蜀漢精銳基本覆滅。
在身體和精神的雙重打擊之下,62歲的劉備一病不起。
而隨著老劉暫時下線,小曹上線了。
前面提到過,曹丕選擇中立是有條件的,那就是孫權要送人質到洛陽。
孫權送貢品很積極,但送人質,他是一百個不愿意。
推三阻四,滿嘴跑火車,就是不送。
自打坐領江東以來,孫權遇到的對手都是老狐貍。如今好不容易逮到曹丕這么個鐵憨憨,那不得使勁戲耍一番?
見孫權耍自己,曹丕大怒:老子必須滅了他!
劉曄勸導,人家剛剛大勝,而且有江河湖川之險,你現在打已經不合適了。
曹丕不聽,命曹休、張遼、臧霸出洞口,曹仁出濡須,曹真、夏侯尚、張郃、徐晃圍南郡。傾全國之力,三路發吳。
當初看熱鬧的曹魏,現在變成了進攻一方。
而當初的進攻一方,現在變成了看熱鬧的。
為了穩住西線,孫權能屈能伸,第一時間找劉備求和。
為了表示誠意,孫權還把夷陵更名為“西陵”。
意思就是說,這里就是我的西境,我絕無覬覦蜀地之心。
這時,趙云、李嚴率部趕到奉節與劉備會合。劉備手上大概有幾萬人。
但由于身體不好,加之蜀軍元氣未復,劉備便答應了孫權,表示不會落井下石。
公元222年十一月,吳、魏兩軍展開大戰。
首先開打的是東線戰場。呂范對陣曹休,被打得大敗虧輸,折損兵馬數千。東吳在長江以北的據點全部淪陷,吳軍只能依托長江天塹與魏軍對峙。
曹休得勢不饒人,派臧霸領500只輕船、萬名敢死軍,不斷襲擊南岸。
見東線有崩盤的風險,孫權趕緊從奉節前線撤下徐盛、全琮、孫韶等部,馳援呂范。
另派孫桓前往濡須對抗曹仁。
全琮趕到揚州后,率部甲胄不離身,兵器不離手,出擊駛入江中的數千魏軍,斬魏將尹盧,殺死和俘虜數百。
東線本來就不是主攻方向,曹休見吳軍奪回制水權,遂下令休戰。
中線戰場,朱桓依舊勇猛,挫敗曹仁。
但大軍東調,意味著荊州必然空虛。
曹真、張郃趁機對江陵接連發動猛攻。曹丕也親臨宛城以助聲勢。
孫權派潘璋、楊粲解圍江陵,被曹真擊退。
江陵城內的守軍得不到援助,多患浮腫,堪戰者僅五千人。
不過關二爺把江陵城建得非常牢固,魏軍圍困半年,始終拿不下來。
于是,雙方爭奪的焦點轉到了江陵中洲。
所謂中洲就是長江里面的江心洲,位于江陵城西14里,控扼長江,其東西長35里,南北寬15里,可屯駐萬余人馬。
為確保江陵外圍安全,孫權令孫盛督萬人進駐洲上,建立圍塢。
曹真這會攻打江陵,拿下中洲的任務就落到了夏侯尚頭上。
面對滔滔奔流的江水以及游蕩在江中的吳軍水師,夏侯尚起初隱忍不發。
待到來年一月,趁長江水位降到最低時,夏侯尚派出百艘沖鋒舟,逆流而上。
常理而言,水上作戰肯定是順流而下最方便。
夏侯尚反其道而行之,令孫盛猝不及防,棄島而逃。
魏軍趁機放火焚燒吳軍停靠在島邊的船只,算是為曹操報了赤壁之仇。
吳軍見主帥逃跑,頓時大亂。又見船只被燒毀,紛紛跳入江中,結果溺死數千人。
占領中洲后,魏軍將江陵內外圍得水泄不通。
吳軍節節敗退,孫權又慌了,再次派使者向劉備道歉。
再次得到劉備的許諾后,孫權展開反擊。
諸葛瑾奉命屯兵長江南岸,與夏侯尚隔江對峙。
魏軍雖然陸戰吊打吳軍,但曹丕似乎沒有給西線魏軍準備足夠多的渡江船只。
眼看吳軍隨時都會反擊,不得已,夏侯尚只能在江面上搭設浮橋。方便北岸的魏軍與中洲往來。
江陵城內的吳軍困坐愁城,長江南岸的吳軍又不敢出擊,拿下江陵似乎只是時間問題。
但侍中董昭看到了危機。他認為依靠浮橋過江太危險了。
一旦江水暴漲,水軍又不足,吳軍再來攻橋,拿什么來防御?
曹丕認為言之有理,命夏侯尚緊急撤出。
事后來看,董昭的提醒非常正確。當江水暴漲后,吳軍水師計劃從上游順流而下,燒毀魏軍浮橋。
好在因夏侯尚已經退軍,否則后果難以想象。
不過話又說回來了,如果船只充足,夏侯尚又何至于冒險。
既然要打,就該早作準備。作為決策者,曹丕早干嘛去了?
后來由于西線和中線魏軍遭遇瘟疫,陸續撤退。
曹休見友軍撤了,也宣布退軍。
魏軍撤退期間,張遼、曹仁病逝。估計就是死于瘟疫。
戰至公元223年三月,持續了半年之久的魏吳大戰,以東吳慘勝結束。
客觀而言,曹丕起初坐山觀虎斗,原則上沒問題。
老天爺給了曹丕機會,天下是分是合,完全在曹丕一念之中。
可惜曹丕什么都沒做,結果竹籃打水一場空。
魏吳大戰結束一個月后,劉備病故于白帝城。
這位漂泊半生,百折不撓的老兵,留下自己未完成的夢想走了。享年63歲。
臨終前,劉備把諸葛亮叫到床前說道:你的才能是曹丕的10倍,絕對可以安邦定國,完成復興大業。如果你覺得太子可以輔佐,就輔佐。如果覺得他沒能力,你可以自己取舍。
作為老江湖,劉備心里明白,蜀漢被自己折騰成了負資產。如果部門經理心懷不軌,集體降曹,劉禪就是待宰羔羊。如今只有諸葛亮才能挽救這個搖搖欲墜的弱小國家,只有諸葛亮才能保護劉禪。
諸葛亮泣不成聲,哭著和劉備說:“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
然而夷陵之戰前,蜀漢就已經沒了法正、關羽、張飛、馬超、黃忠。
夷陵之戰期間,蜀軍又接連損失張南、馮習、傅彤、黃權、馬良等人才。
打個不恰當的比方,這就相當于劉邦大業未成,就先沒了韓信、張良、曹參、周勃、樊噲、陳平。并且劉邦也死了。
只剩下一個蕭何,怎么可能扛起重擔?
諸葛亮未來的路,注定不會一帆風順。
同年五月,劉禪即位,諸葛亮開府治事,國家內政外交,皆由其處理。
由于一向主張聯吳,諸葛亮執掌大權后,吳蜀再次結為盟國。
見吳蜀交好,孫權又改了年號,不再尊大魏為宗主國,曹丕頗為不爽。
伐吳!必須要給孫權一個教訓!
公元224年八月,曹丕親率十萬大軍,跑到廣陵耀武揚威。
吳軍嚴陣以待,曹丕隔江望見,認為東吳有人才,下令撤軍。
一年后,曹丕親率十萬大軍,旌旗數百里,再次跑到廣陵耀武揚威。
但這一次他來晚了,由于已經是晚冬季節,部分水域結冰,魏軍水師開不進長江。曹丕望江興嘆,只得下令撤軍。
又過了幾個月,曹丕去世,時年四十歲。
臨終前,曹丕悔恨不已,感嘆當初錯失良機。
本文純屬個人觀點,歡迎指正修改錯誤之處,發表不同看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