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棗塑料大棚栽培與管理技術探討
李淑青
塑料大棚作為一種高效的栽培設施,在冬棗種植中得到了廣泛應用。近年來,隨著國家惠農政策的積極推動,冬棗產業的規模不斷擴大,逐步成為農民增收的一個重要渠道。尤其是塑料大棚的運用,不僅解決了冬棗種植過程中面臨的氣候條件限制問題,還有效延長了冬棗的生長周期,提前了收獲時間,增加了市場競爭力。因此,塑料大棚冬棗栽培技術的推廣與應用,不僅提升了農業生產的效益,也為推動冬棗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一、塑料大棚冬棗栽培的現狀分析
近幾年,在惠農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我國北方地區林果產業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各地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自身的資源優勢和栽培條件,積極發展特色林果產業,逐步形成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林果產品。其中,蘋果、冬棗、梨等水果品種成為重點發展的目標,特別是冬棗產業,隨著種植規模的不斷擴大和技術的持續革新,已成為許多地區的特色農業產業。
在塑料大棚冬棗的栽培實踐中,棗農逐步掌握了相關栽培技術,并通過對塑料溫室的多次循環利用,大幅降低了生產成本。同時,依托科學化、精細化的管理措施,冬棗的成熟時間提前了 20d左右,比露地種植的冬棗早上市 1 個月左右。塑料大棚冬棗的市場價格是露地冬棗的 2~3 倍,每座大棚每年可實現純收入 4.5 萬~5萬元,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
為進一步提升冬棗產業的綜合效益,果農在大力培育本地優良品種的同時,積極引進“婆棗”“鈴棗”“梨棗”等早熟、中熟優質品種,不斷優化品種結構,擴大產業規模。這一系列舉措為冬棗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注入了強大動能,奠定了堅實基礎。
二、塑料大棚冬棗管理技術的應用策略
在現代農業中,塑料大棚栽培技術的不斷進步為冬棗種植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尤其是塑料大棚的應用,憑借其高效的空間利用和溫控管理,不僅有效延長了棗樹的生長周期,還為其提供了一個穩定的生長環境。而在這一系列的管理措施中,如何選擇適合的樹形、控制溫度、施肥、澆水等環節,都是確保高產和優質的關鍵所在。將詳細探討這些技術策略的實施與優化,為廣大農戶提供可操作性的管理方案,同時推動冬棗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一)塑料大棚的搭建
從整體情況來看,塑料大棚以竹竿、骨架、檁條等為主要材料,進行搭建而成。在開展塑料大棚搭建過程中以竹竿結構為主,整體設計簡易、輕便、成本低。雖然在首次開展塑料大棚建設過程中需要較大的投資力度,但是由于后續實際管理成本低,而且塑料大棚可以多年進行重復使用,所以大棚建設使用性價比高。
在冬棗種植過程中,土地的選擇至關重要。對此,種植人員應優先考慮排水和灌溉條件良好的地塊。棗樹的種植布局通常采用 1.5m×2.0m的間距,每畝可種植約 230 株。這種設計不僅能夠保證充足的光照和良好的通風條件,還便于后續管理操作。無滴膜因其良好的透光性和抗滴水特性,已成為塑料大棚的首選覆蓋材料。在扣棚作業中,應確保薄膜間連接緊密無縫隙,并用壓膜線牢牢固定。同時,在通氣孔處需預留適當的開口,以便后期調節。
扣棚作業一般安排在 2 月完成,如遇惡劣天氣,可適當調整時間,以確保施工安全和大棚質量。在此期間,需特別關注“倒春寒”等異常天氣,加強對大棚的管理,確保棚內環境穩定。在 2 月的通風過程中,應采用頂部通風方式,根據需要調整風量,精細調控大棚內的溫度和濕度,為冬棗的生長創造適宜的條件。隨著冬棗生長對溫度和光照需求的變化,種植人員可逐步加大通氣孔的開口,增強通風,提高棚內氣溫。
(二)冬棗樹形的選擇
在塑料大棚冬棗生產中,常見的樹形結構有兩種:主干形和小開心形。研究表明,在同等設施條件、其他因素相近且單產相當的情況下,小開心形冬棗具有更早成熟的優勢。其原因在于兩種樹形在塑料大棚內的空間利用效率不同。
單枝型樹形的樹高約 1.8m,主枝和次枝分布較為密集,通風透光能力較弱。而小開心形樹形則相對較矮,主枝更為開放,具備較強的通風和透光性能。此外,在實際生產中,一些種植戶在整枝時存在“惜枝留果”的現象,為了追求高產而過度保留枝條,這反而會導致樹體的通風和透光條件變差,從而影響果實的正常發育和成熟。而小開心型樹形主干高度一般僅 1.2m,養分傳輸路徑較短,供應效率更高,有利于果實提早成熟。
近年來,不少棗農對冬棗樹形進行了優化,將樹形修剪為“Y”型、“人”型或小開心型。具體操作包括:將樹體高度控制在 1.2m左右,將兩主枝間的夾角調整為 30 ~ 40°,從而實現充分的通風透光效果,最大限度地提高光能利用率。實踐證明,這種樹形設計能夠顯著提升溫室的空間利用率,加速花芽分化,果實分布更加均勻,成熟整齊度提高,同時增強果實的商品性。與傳統樹形相比,小開心型還大大簡化了修剪、抹芽和采收等管理作業。基于以上優勢,小開心型冬棗樹可使果實成熟時間提早 7 ~ 8d,從而達到增產增效的目標。
(三)棚內溫度的控制
在棗園管理中,一些問題如花芽分化不足、花期盛而結果不佳,與關鍵溫控環節密切相關。首先,在溫室增溫初期,若溫度過高,容易導致棗樹吊梢徒長,抑制花芽分化,進而影響果實發育甚至損害樹體健康。因此,此階段應嚴格控制溫室白天溫度不超過 30℃,以確保花芽分化順利進行;其次,花期適宜的年均溫度為25℃,這一溫度對提高坐果率和果實品質尤為有利。在果實發育期雖需較高溫度,但不宜超過 38℃,否則可能導致棗樹進入“午睡”狀態,影響果實正常發育。種植人員通過合理調控各生育期的溫度,可有效促進花芽完全分化,提高坐果率,保障果實的正常生長。
(四)科學施肥
在塑料大棚冬棗栽培的過程中,科學施肥是促進高產的關鍵措施之一。基肥的施用時間通常選擇在采收后至落葉前,或早春萌芽前。基肥以腐熟的農家肥或成品有機肥為主,搭配適量的氮磷鉀復合肥、中微量元素肥及少量微生物菌肥,采用溝施方式,將肥料均勻混合后施入距樹干 50 ~ 70cm、深 50cm的溝內。此外,追肥管理需精細化,從 6 月中旬開始,每隔 20d追施一次優質水溶肥,連續 3 次,以氮磷鉀為主,促進養分積累。果實成熟期應施低氮高磷復合肥,每隔 20d一次,直至9 月中旬采收完畢。采收后則需追施三元素水溶肥,采用多點施肥方式,為下一輪生長提供充足養分。
(五)澆水管理
在扣棚工作開始前,種植人員應根據秋季棗苗期對基肥的實際需求,進行綜合灌水,以確保土壤具備足夠的水肥基礎。扣棚結束后,一般不宜進行大面積澆水,以免破壞溫室內的濕度平衡。在干旱情況下,可采用滴灌、滲灌等現代灌溉技術,進行精準微量灌水。這不僅能夠及時補充水分,還能有效調控溫室內的濕度,從而控制冬棗的落果、縮果等現象。
在普通棗園,一年 5 次灌水通常足以滿足冬棗在不同生育階段的水分需求。在設施栽培條件下,初期可采用漫灌,后期則以滴灌為主。滴灌技術能夠持續、穩定地向棗樹根系供水,保持土壤的適宜濕潤狀態,有助于棗樹的健康生長。同時,結合滴灌施肥,不僅節約了水資源,還大大減少了勞動成本。與傳統灌溉方式相比,滴灌和滲灌具有顯著優勢:一是能夠有效防止土壤溫度急劇下降。二是可以精準控制水分和溫度,使其長期保持在適宜的范圍內。因此,對于有條件的農戶來說,采用“水肥一體化”技術是一種理想選擇,既節約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又能顯著提高棗樹的花期和結實率,提升冬棗的產量與品質。
(六)花期管理
冬棗的花期管理應緊緊圍繞“保花保果”這一核心目標進行。在冬棗開花前,需對棗樹進行一系列的前期處理,如抹芽、拉枝、摘心、夏季修剪和環剝等。同時,根據不同樹齡、樹勢和環剝寬度的差異,采取相應的修剪措施,促進花芽的完全分化,確保果實健壯生長。在環剝后的 2 ~ 5d內,應連續 2 ~ 3 次使用 0.2%的 920 溶液進行噴灑,以提高坐果率和果實的成熟度。疏果工作通常在 7 月進行,主要依靠人工操作。根據不同的樹木生長狀況和樹齡,采用科學合理的疏果方法,確保高產和優質的目標得以實現。
(七)樹體管理
環剝是林木管理中的關鍵技術,操作性和技術性較強。通過環剝,可以暫時阻斷營養物質向根部的轉移,從而提高果實的營養含量,滿足花期、坐果期和幼果期對營養的需求,進而提升果實的坐果率和質量。環剝的操作步驟包括:首先,剔除環剝部位的粗皮。其次,用環剝刀橫向切割一圈,直至木質部,再從下往上進行斜切,確保切口平整、無毛刺。一般來說,環剝的最佳時期是在花芽分化的早期,此時大部分品種的小果已經出現。對于棗園中的棗樹,環剝應優先選擇主干、骨干枝和側枝,密度較大的棗園則以主枝和側枝為主。環剝的寬度應根據樹齡和樹勢大小調整,通常在 0.5 ~ 0.8cm之間。環剝后的 35 ~ 45d為甲口愈合的最佳時期。
(八)雜草管理
棗園“植草”戰略是指在棗園內人工鋪設草坪,或在棗行間種植牧草,并對果園中天然生長的雜草進行適當管理。這一做法具有多方面的好處:首先,種植牧草能夠改善土壤,增加有機質含量,從而提高土壤肥力。通過 2 ~ 3 年的持續種植,土壤結構得到顯著改善,變得更加疏松透氣,有利于棗樹根系的生長。其次,牧草的種植能夠減少土壤水分的蒸發,從而幫助調控溫室內的溫度和濕度。尤其是在夏季高溫期間,人工草坪能夠有效減輕冬棗等易受高溫脅迫品種的高溫傷害。例如,在臨猗縣,每年 6—7 月正值盛夏,日照強烈,這時恰逢冬棗的成熟期。如果不采取相應的防護措施,容易導致高溫傷害。
當棗園中的牧草生長到一定高度時,應進行修剪并對行間進行整理,確保生態環境良好。如果在棗樹間種植牧草,能夠有效控制雜草生長,減輕雜草對棗樹和土壤的危害,適時刈割即可,無須其他操作。而如果選擇自然生長的雜草,則需在適當時機進行拔除。總體而言,棗園種植牧草對土壤改良具有顯著效果,但要實現紅棗的健康、優質和高產,還需要結合水肥一體化等多項技術措施。
(九)病蟲害防治
在冬棗的塑料大棚栽培過程中,有效防治病蟲害是確保冬棗產量與品質的關鍵舉措。針對設施農業生產中常見的害蟲,如炭疽病、綠盲蝽、紅蜘蛛及桃小食心蟲,種植人員應采用一套綜合治理方案:首先,在扣棚一周后及冬棗出苗之前,需對大棚進行一次波美度石硫合劑的全面噴灑,旨在消除潛在的病蟲害,防止其在棗樹上越冬繁殖;其次,進入次年春季,棗苗萌發前夕,需加強大棚的通風管理,并精確調控溫度,使其維持在15 ~ 20℃的適宜范圍內。此外,在晴朗的早晨,還需進行一次全面而細致的噴霧作業,確保每棵棗樹從上至下均得到均勻覆蓋,避免漏噴,從而徹底清除大棚內的病蟲害,為冬棗的高產與優質提供堅實保障。
在農業生產實踐中,病蟲害的發生與危害往往與氣候及季節變化密切相關。干旱年份,害螨類害蟲尤為猖獗;而雨季則更易引發細菌瘡痂病、棗銹病等病害。針對桃小食心蟲的防治,種植人員可采用葉面噴霧與葉面噴淋相結合的方式,每畝地使用毒死蜱或相應比例的殺蟲劑 2kg,并配合使用螨克靈等藥劑,以增強防治效果。草履蚧主要危害苗木,導致苗木枯萎。研究表明,道路兩側的綠化樹木與草履蚧的滋生有著密切關聯。對此,園林管理部門應加強協同治理,一旦發現草履蚧危害樹木,應立即使用噻嗪酮、木介清等藥劑進行噴灑防治,以有效控制害蟲的擴散與蔓延。
三、結束語
塑料大棚冬棗栽培技術不僅提升了冬棗的產量和品質,而且有效降低了生產成本,促進了農民增收。隨著技術的不斷優化與創新,冬棗產業有望進一步實現規模化、標準化和高質量發展。通過科學的棚內管理、樹形優化、精準施肥與灌溉等措施,可以確保冬棗的生長環境始終處于最佳狀態,從而提高產值和市場競爭力。在未來的生產實踐中,農戶應繼續加強技術學習和經驗積累,不斷改進管理模式,推動冬棗產業走向可持續發展的新階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