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市再次交上了一份沉甸甸的夏糧豐收答卷。
國家統計局重慶調查總隊日前公布數據顯示,2025年我市夏糧播種面積565.80萬畝,同比增0.1%;產量126.49萬噸,同比增1.0%,單產223.6公斤,同比增長1.0%。
▲7月24日,墊江縣高峰鎮民主村,村民在院壩晾曬玉米。特約攝影 龔長浩
這對山地丘陵面積占比九成多的重慶而言,“三個增長”實屬不易。這份“成績單”如何取得?7月26日,記者進行了采訪調查。
增面積,筑牢糧食增產“耕”基
守住守好糧食安全底線,首要任務是要穩定提升糧食播種面積。
7月26日,回顧今年的麥收季,永川區金龍鎮洞子口村種糧大戶徐順江很滿意,他種植的2000畝小麥,平均畝產超過300公斤。“小麥收成不錯,多虧了高標準農田。”徐順江說。
土地好,麥粒飽,糧食生產的根本在耕地。徐順江的這片地,原先田間是不到兩米寬的土路,一過車就塵土飛揚。現在修了水泥路,大型農機進來了,集中連片耕種,成本降了一大截。
與高標準農田建設相伴的,是高效節水系統的推廣。小麥每個生長階段都需要保證灌溉,徐順江的農田里安裝了自動化噴灌設施,通過手機App遠程控制,不僅省時省力,還比傳統灌溉方式節水三到五成。
夏糧豐收的密碼,也藏在“高配版”的良田里。
近年來,我市通過土地全域綜合整治、土壤改良、灌溉和排水工程建設、田間道路修建等措施,有效解決耕地碎片化、質量下降、設施不配套等問題,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
在墊江縣長龍鎮長久村,依托高標準農田建設,長久村集體經濟聯合社建立了農作物病蟲監測站,可隨時監測農田苗情、墑情、病情、蟲情。
“從種植、澆灌、打藥到收割,全部實現機械化,農田耕種條件好了,莊稼也長得好。”長龍鎮長久村集體經濟聯合社負責人劉本權說,高標準農田旱澇保收,收完小麥種玉米,一茬接一茬,種糧底氣更足了。
市農業農村委相關負責人說,各地嚴格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加強耕地保護和用途管控,遏制“非農化”,防止“非糧化”,通過開發利用冬閑田、調整種植結構、新建高標準農田等方式,充分挖掘面積潛力,節水、節電、節肥、增產等效果顯著。
用良種,確保農民種糧穩產增收
開州竹溪鎮大坪村種糧大戶劉小平去年底把他流轉來的400多畝土地全部種上了“縉云薯11號”馬鈴薯。
春馬鈴薯一般在5月初收獲。2023年底,為調整種植結構,在市薯類產業技術體系創新團隊指導下,當地首次引進早熟馬鈴薯品種“縉云薯11號”,并在海拔500米以下的低山地區進行示范種植,劉小平是第一個“吃螃蟹”的農戶。
“沒想到新品種馬鈴薯增產增收效果這么好。”他說,它有上市早、薯形好、產量高、口感好等優點。
和傳統的“米拉”等春馬鈴薯品種相比,“縉云薯11號”畝產在1800公斤以上,實現了產量翻番,且表皮光滑、商品率高,產地價最高達到2元/斤,更重要的是能提前一個多月收獲,解決了“馬鈴薯+玉米+大豆”輪作的茬口問題。
近年來,每年春播秋種,我市結合重慶丘陵山地特點,市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特意向廣大種植戶推薦優質糧食作物主導品種,以確保用種安全,促成實現全年糧食穩產。
市種子站相關負責人表示,得益于新品種的推廣,近年來我市農作物品種在品質、產量等方面取得長足進步,為助力糧食增收奠定基礎。
興科技,夏糧單產同比增長1.0%
重慶山地丘陵面積占比九成多,如何在“巴掌田”“雞窩地”里,實現糧食的穩產增產?
“必須向單產要效益!”市農技推廣總站相關負責人說。
近年來,我市將糧食生產的重心轉向主要糧油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簡單地講,就是通過建設高產示范片,開展增密提單產示范等重大技術集成和重點科技攻關,提升主要糧油作物的單產水平。
2023年秋冬種以來,我市選擇一批區域代表性強、基礎條件好、輻射帶動能力突出的大豆、玉米、馬鈴薯等主產縣,開展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以提高整地播種質量為核心,以培育壯苗構建高產群體為重點,抓住耕種管收各環節,千方百計提高糧食單產。
大豆、玉米方面,重慶在巴南、奉節、江津等區縣開展大豆和玉米增密提單產示范工作,其中巴南區惠民街道顯林村的測產結果顯示,今年大豆和玉米增密提單產示范片的平均畝產達到727.2公斤,增產幅度達31%。
馬鈴薯、春玉米等品種上,在奉節縣興隆鎮友愛村實施馬鈴薯、春玉米、夏大豆帶狀種植增密栽培示范工作,經實收測產,30多畝示范片平均畝產春馬鈴薯2500公斤、玉米538公斤、夏大豆112公斤。
市農技推廣總站相關負責人說,目前我市通過向科技要效益,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初見成效:今年全市夏糧單產223.6公斤,同比增長1.0%。
下一步,我市將在百畝示范片、千畝示范片、萬畝示范片等,加快推廣精準種植管控、水肥調控、綠色防控“三個精準”技術模式,著力提升單產水平,為奪取全年糧食豐收提供科技支撐。
強服務,技術指導讓農民吃下“定心丸”
在我市夏糧中,豌豆、胡豆是重要組成部分。但此前,胡豆的赤斑病影響了農民種植積極性,胡豆的赤斑病防治難度較大,一旦爆發減產量高達50%-70%,嚴重者甚至顆粒無收。
榮昌區河包鎮村民龍吉果對此感受頗深。作為水稻種植大戶,他此前每年利用500畝冬閑田種植胡豆,但受赤斑病影響,每每費了力也見不到錢,種植信心開始動搖。
2023年,以市農科院特色作物研究所所長張曉春為組長的第18技術指導組,在榮昌、永川、巫山重點推廣了抗赤斑病的胡豆新品種,并為村民們悉心指導相應的新技術。此外,還主動拓展江浙市場,幫助村民打通銷路。
“今年胡豆畝產值平均1200元,管得好的能有2000元,浙江的老板開車來地里收,直接給現錢,這個‘副業’的收入已高過‘主業’了!”龍吉果說。
為保證夏糧顆粒歸倉,重慶全力做好農業生產服務。
在春耕生產“第一仗”中,重慶統籌調度農藥、種子、化肥、農機等農資裝備;選派農技人員、產業專家開展選種、購種、田間管理一線指導等服務;3D打印播種技術、無人駕駛農機、淹水直播等一批新裝備新技術廣泛應用于農業生產之中,助力農業節本增效,單產提質攻關。
此外,為保證夏糧顆粒歸倉、豐收到手,各地全力做好各項夏收服務保障工作。比如,今年夏收期間,各地多投用上萬臺(套)適宜丘陵山區運用的農機具開展夏糧收獲,不僅提高了機收效率,還實現了節糧減損目標。
來源:新重慶-重慶日報
編輯:劉沖
審核:顏安
主編:鄒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