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 務 信 息
國際“低空經濟”相關法律法規文本
咨詢服務(一)
1.名稱:《美國聯邦航空局(FAA)法規》
2.章節:第107部分
3.內容:涵蓋商業無人機操作的要求,如飛行高度、操作人員資格、飛行許可等。
*目錄詳見文末
4.格式:PDF電子文件(水印版)
5.說明:FAA的法令依據是美國聯邦法第十四類(Title 14)的航空與太空(Aeronautics and Space)法,在此母法的規范及授權下再制定聯邦航空條例(Federal Aviation Regulations, FAR)。
歡迎垂詢,歡迎合作。
聯系人:
胡女士 17317154387(同微信)
林女士 13918762105(同微信)
——正文3940字,預計閱讀時間4分鐘
來源:首席商業評論
作者:做鏡觀天
上周六,當天工Ultra、松延動力N2與行者二號等人形機器人相繼沖過終點線,分別取得冠亞季軍。號稱“全球首個人形機器人半程馬拉松”正式落下了帷幕。
當天,有20個機器人參賽,其中只有7個跑完了全程21公里,而第一個出發的天工機器人不負眾望拿下了冠軍,用時2小時40分鐘,配速達到了每小時八九公里,中途也更換了3次電池。
但相比之前各路“高大上”的機器人短視頻,這次馬拉松比賽可謂非常接地氣,也讓部分人產生了非常大的期望落差。通過直播,可以看到機器人摔跤、撞護欄、甚至“頭身分離”仍頑強奔跑,工程師全程拿著遙控手忙腳亂調試,觀眾一邊加油一邊調侃……
有一說一,對于此次全球首個人形機器人半馬拉松,因為其真實連續多變的環境,一些企業其實還是做了一些準備的。
例如,為規避訓練中關節磨損程度的不確定性,某機器人選擇了4臺機器作為替補選手,如果比賽中機器人選手的關節出現了損壞,便立刻更換。(在這次機器人馬拉松中,這是被允許的,包括補能。)
有些機器人也加強了N2腳踝的結構強度,連桿加粗,齒輪箱加厚,就連軸承的接觸面積也做了加大,以提高機器人的抗沖擊能力。同時也優化了N2的算法,讓其在落地時的力氣不要太大,降低N2對腳踝的磨損。
而另一家來自清華團隊的夸父機器人此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 “夸父”奔跑速度可超7km/h,通過一個以降低運動耗能為目標的強化學習框架提升其運動效率、穩定性與地形適應能力,最終實現快速真機遷移和擬人步態穩定奔跑,能在戶外低溫、大風、地形起伏等復雜情況下實現30余分鐘的持續穩定跑步 。
但從結果來看,很多機器人都沒能堅持跑完全程,這說明真實的馬拉松還是遠超實驗室的模擬難度,關節結構、能耗效率、散熱能力和運動算法的強弱在這次馬拉松中暴露無疑。
不過,有業內人士表示,本次馬拉松主要測試的是雙足移動能力。但對多數人形機器人企業而言,眼下的重點在于精細操作能力,即上半身的手眼腦協同,這才是打開商業化場景的關鍵。因此,對于展示下肢能力的馬拉松,許多企業缺乏興趣。即使表現出色,也難轉化為商業價值;若表現不佳,更可能拉低估值。
所以這次馬拉松比賽,既缺少近期大熱的宇樹與眾擎機器人,曾在河西走廊玉門展示長距離、復雜地形奔跑的星動紀元也沒有參賽,有科技巨頭背書,大家給予厚望的小鵬機器人同樣并未出席……
有大v調侃,恐怕這次馬拉松比賽是“空頭”主辦的比賽,是想主動刺破人形機器人的泡沫。這次比賽最累的不是機器人,而是背后的工程師和跟隨保障團隊,前前后后操碎了心。本來以為AGI時代即將來臨,機器人替代普通人工作不是夢。看了這次比賽,心可以放回肚子里了,打工人的飯碗暫時保住了。
實際上,在比賽前大部分從業人士對于比賽普遍是不太看好的,認為會暴露行業中很多問題,象征大于實質。但沒想到還是有20個機器人真正到現場參加比賽,這是需要勇氣和信心的。
這次比賽全程是直播的形式,同時邀請了國內外140家媒體來報道,直接把機器人摔跟頭、亂轉圈、撞圍欄的畫面直播給全球觀眾看,就是要讓全世界都看到中國機器人發展的真實情況有進步,但也有不足。
比起企業以往精心錄制的高清demo視頻,指定場景和空間的運動表現,譬如馬拉松,無疑才是最好的真人秀。行業的未來,取決于能否跨越“技術炫技”與“實用工具”之間的鴻溝。政策紅利與資本推力固然重要,但最終需回歸商業本質:解決真實需求。
逐際機器人創始人張巍此前接受采訪時認為,具身智能目前還存在諸多難題。硬件同質化嚴重,真正可用的具身智能產品少;多數人形機器人處于“Demo”階段,難以落地商用;機器人在性價比、穩定性和適應復雜環境能力等方面表現不佳,距離大規模生產和廣泛應用仍需5 - 20年;目前數據處理方法難以滿足理想功能需求,不應盲目堆數據提升性能。
不過,展望機器人的未來時,不妨先看看過去:
01
掃地機器人的發展歷程值得借鑒
如今的人形機器人的尷尬處境,其實在掃地機器人行業已經完整體驗過一遍行業迭代與需求爆發。掃地機器人誕生于上世紀90年代,瑞典伊萊克斯推出“三葉蟲”(Trilobite),配備超聲波避障和地圖構建功能,但厚度達13厘米,價格高昂(約2000美元),僅實現有限量產。
2002年,美國iRobot推出Roomba系列,采用“三段式清掃結構”(邊刷+滾刷+吸塵口),售價降至199美元,成為首款大規模普及的家用掃地機器人。但其隨機碰撞模式導致覆蓋率低,常被用戶吐槽為“智障機”。
2010年,美國Neato推出全球首款基于激光雷達(LDS)和SLAM(即時定位與地圖構建)技術的掃地機器人XV-11,實現全局規劃清掃,支持斷點續掃,但因成本高難以普及。
當中國制造逐漸在全球市場占據重要地位之后,制造業的邊際成本更低了,以前幾百美元一套的激光雷達價格被打到幾百人民幣甚至更低,而做工程式創新則正是中國企業所擅長的。所以在2013年之后,中國品牌科沃斯、石頭科技、小米等迅速占據全球主要市場份額。全球掃地機器人成為年銷百億美元的大市場,2024年出貨2060萬臺。
是否可以認為,人形機器人必然也要經歷類似掃地機器人的從需求洞察到需求完善的階段,也會經歷不止一輪的“絕望之谷”,把意志不堅定想賺快錢沒有技術積累的企業洗出去。
當然很多人會說掃地機器人與其說是機器人,不如說是更智能的工具,跟今天的具身智能機器人相差甚遠。其實倒也不必如此界限分明,現在去糾結人形機器人能不能實現真正意義通用機器人意義不大,因為不能越過某些步驟直接去賣未來的價格。
人形機器人無論是對B端還是C端用戶,歸根結底還是要看功能需求的實現程度。這是人形機器人企業必須做好的基礎東西,而不是賣一個明天的產品,只有演示價值和娛樂價值。
02
行業過熱會產生過多泡沫
有分析報告指出,目前機器人行業也存在著技術等級劃分。
L1:機器人無自主操控,類似遙控車。人類遙控機器人做動作(大部分機器人公司處于這個水平)。
L2:機器人有基礎輔助智能+操控監督。人形機器人可以根據預編程做出動作并保持穩定,但仍然需要持續的人工監督和操控(目前業內頂尖的機器人公司能夠接近這個水平)。
L3:機器人具身智能+訓練監督。機器人在通過大量場景訓練之后,具備了獨立運行的能力,只在部分場景下尋求人工監督干預。(這也是目前所有機器人公司都在奮斗的目標,關鍵需要大量的數據訓練和更強的AI模型)
L4:機器人自主學習智能+輕微監督。(這應該是大部分人預想的機器人了,可以幫忙做復雜的家務,這時候人形機器人才會走進千萬家庭)
L5:機器人完全自主。(機器人達到甚至超越人類,參考各種科幻電影)
所以為什么會出現只是L2級別的機器人,但卻獲得L5級別機器人的關注度和資本支持?行業過熱一定會導致大量同質化競爭內卷,做技術不如挖同行,做技術不如抄方案,只要考慮賺資本市場的錢就好了,其他的就不需要考慮了。如果人形機器人行業出現這種局面,那么很有可能會導致行業整體信譽度下降,資本泡沫只會成就極少數公司,然后其他公司一地泡沫。
前段時間機器人概念炒作大幅超越了產業基本面進度,在未來2-3年內不可能大規模量產的情況下給予了過高的業績預期,很多機器人股的PE估值已經超過100倍PE。這樣的PE對應沒有盈利的機器人公司和少量的B端訂單恐怕難以撐起來。
人形機器人技術是否成熟,體現在是否具備三個能力:在不同環境下執行5到10個通用任務的能力、執行任務時高成功率和高穩定性,以及處理多類型信息并快速作出決策與響應的能力。
高盛認為,目前全球人形機器人都未具備這三方面能力。
就算是行業內目前最樂觀的估算,出貨量也只有幾萬,遠達不到出現市場效應的程度。據中信證券統計,2024年全球人形機器人出貨數量將達到2000臺以上,正式迎來商業化元年,目前主流廠商在手訂單累計已超過1萬臺,預計2025年全球人形機器人出貨將達到1萬-2萬臺。
03
人形機器人要堅持長期主義
在工廠流水線、倉儲物流和特種作業領域,非人形機器人早已占據主流,做好技術市場匹配才能活得更久。它們或許是機械臂、AGV小車,或是四足機器人,雖不具備人形外觀,但憑借高精度、低成本和場景適配性,成為工業自動化的核心力量。例如,優必選的物流機器人已在比亞迪工廠實現貨物分揀效率翻倍,而大疆的農業無人機每年噴灑農藥覆蓋超億畝農田。
被稱為機器人行業領軍者的宇樹,官方團隊缺席了這次比賽頗有些遺憾,但宇樹在行業內的領先并不是靠吹捧來的。高盛就認為宇樹在硬件方面全自研電機、減速器、控制器、激光雷達等關鍵核心零部件,在軟件方面自研高性能感知及運動控制算法。所以宇樹的份額優勢主要來自技術領先而非成本屠夫。
今年3月10日,智元啟元大模型(GenieOperator-1),它開創性地提出了Vision-Language-Latent-Action(ViLLA)架構,該架構由VLM(多模態大模型)+MoE(混合專家)組成,實現了可以利用人類視頻學習,完成小樣本快速泛化,降低了具身智能門檻,并成功部署到智元多款機器人本體。這對于機器人整個行業統一模型范式,降低行業成本,快速迭代升級大有裨益。
技術的成長靠的是一次次揭短和正面問題,如果只有粉飾不敢回答用戶的質疑和建議,那么就形不成正向的商業技術循環。當泡沫浪潮退去,正是打磨技術與產品最好的時期。宇樹、智元、天工等都有不錯的技術,但是真正決定成敗的是商業化落地,歷史上有太多技術導向的產品一地雞毛。
馬拉松比賽有終點,但技術創新沒有終點。這一次比賽恐怕是機器人行業史上最好的技術直面會,機器人廠商們需要搞清楚自家產品“為誰而跑”,希望能夠在一次次“翻車”中走出來,變得更強大。
文章來源:首席商業評論(作者 | 做鏡觀天)
責任編輯:胡珊毓
策劃審核:夏 雨
目錄
美國聯邦航空局(FAA)法規
第107部分
第 107 部分 小型無人駕駛飛機系統
A 部分 總則
§107.1 適用范圍。
§107.2 產品和物品認證程序的適用性。
§107.3 定義。
§107.5 偽造、復制或篡改。
§107.7 檢驗、測試及合規性證明。
§107.9 安全事件報告。
B 部分 運營規則
§107.12 具有小型無人機系統等級的遠程駕駛航空器執照要求。
§107.13 注冊。
§107.15 安全運行條件。
§107.17 醫療狀況。
§107.19 遠程駕駛航空器的指揮員。
§107.21 飛行中緊急情況。
§107.23 危險作業。
§107.25 從移動中的車輛或飛機上操作。
§107.27 酒精或藥物。
§107.29 夜間作業。
§107.31 目視視距內運行的航空器操作。
§107.33 視覺觀察員。
§107.35 多架小型無人駕駛航空器的運行。
§107.36 危險物品的運輸。
§107.37 飛機附近操作;優先通行規則。
§107.39 對人體的操作。
§107.41 在特定空域內的操作。
§107.43 機場附近的操作。
§107.45 在禁飛區或限飛區的運行。
§107.47 在航行通告中指定的某些區域附近飛行的限制。
§107.49 起飛前熟悉操作、檢查和行動要求。
§107.51 小型無人駕駛飛機的運行限制。
C 部分 遠程飛行員認證
§107.52 禁止使用空中交通管制應答機設備。
§107.53 自動相關監視廣播(ADS-B)輸出禁令。
§107.56 適用范圍。
§107.57 涉及酒精或毒品的違法行為。
§107.59 拒絕接受酒精檢測或提供檢測結果。
§107.61 資格條件。
§107.63 小型無人機系統等級的遠程飛行員證書的頒發。
§107.64 臨時證書。
§107.65 航空知識的時效性。
§107.67 知識測試:一般程序及及格分數。
§107.69 知識測試:作弊或其他未經授權的行為。
§107.71 失敗后的重新測試。
§107.73 知識與培訓。
§107.74 小型無人駕駛航空器系統培訓。
§107.77 名稱或地址變更。
§107.79 自愿交出證書。
D 部分 人體上空的飛行操作
§107.100 適用范圍。
§107.105 對人體實驗操作的限制。
§107.110 第一類操作。
§107.115 類別2 操作:運行要求。
§107.120 第二類運行:小型無人駕駛飛機及其他申請人的資格需求。
§107.125 條 第 3 類操作:運行要求。
§107.130 第三類運行:小型無人駕駛飛機的資格及其他申請人要求。
§107.135 類別 2 和 3 操作的遠程操控機長標簽標識。
§107.140 第四類操作。
§107.145 在移動車輛上方的作業。
§107.150 小型無人駕駛航空器系統的可變模式和可變配置。
§107.155 遵守方式。
§107.160 合規聲明。
§107.165 記錄保存。
E 部分豁免
§107.200 免除政策及要求。
§107.205 可豁免的規章清單。
READ MORE
餐飲業也悄悄卷入關稅大戰了
4-22
商家是怎樣利用DeepSeek推薦讓你上當的?
4-21
“零利率”時代正在向我們走來?
4-18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