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進一步幫助教師掌握項目化學習的理論與實踐,推動課堂教學從“知識傳授”向“素質培養”轉型,提升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2025年4月22日下午,第23期“市北教育大講堂”在青島同德小學如期舉行。活動由市北區教育研究發展中心課程研究部魏欣主任主持,市北區教育系統相關領導干部、中小學教學干部及骨干教師代表參加了此次培訓。
本次活動特邀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研究所研究員董軒,作《項目化學習的核心理念與操作方法》專題講座。
理論筑基:厘清PBL核心概念與教學定位
董軒教授從當前教育改革背景下項目化學習的興起切入,首先闡述了PBL的起源與發展脈絡。他指出,在知識經濟時代,傳統教學模式已難以滿足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需求,而項目化學習以其“做中學”的特質,成為撬動課堂教學變革的重要支點。
在明確PBL“以學生為中心,通過長期、跨學科的項目實踐獲取知識與技能”的定義后,董教授著重剖析了其三大關鍵要素:真實性(Authenticity)、學術嚴謹性(Academic Rigor)和主動學習(Active Learning)。他強調,PBL不同于傳統項目活動,其本質是“以問題驅動為起點、以探究實踐為主線、以成果展示為終點”的系統性學習思維。
實踐導航:拆解操作環節與設計要領
針對一線教師最關注的操作層面,董軒教授通過思維導圖清晰呈現了PBL實施的五個基本環節:組建團隊→設計問題→探究過程→成果展示→項目評價,特別指出項目設計需把握“黃金標準”,即既要緊扣課程標準,又要創設真實的問題情境。學生面對的問題應該是復雜的、開放的,就像科學家在實驗室或工程師在工地遇到的挑戰那樣,為加深理解,現場展示了多個典型案例,生動詮釋了如何通過“驅動性問題”激發學生持續探究的動力。
理念升華:回歸教育本質的思考
技術層面的操作只是骨架,PBL的靈魂在于對“真實性”的堅持。教育即生活,項目設計應建立在學校生活與社會生活的連接點上,避免陷入“為項目而項目”的形式主義。
后續市北區將持續跟進參訓教師的教育教學實踐情況,通過實踐研討、專家入校指導等方式,推動項目化學習在區域教學中的深度應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