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閱讀張程先生的“亂世四百年之《魏晉:歷史大變局下的個人命運》”時,總是不由得起影視劇里的司馬懿、司馬師,以及成語“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等等,進而對建立西晉、東晉王朝的司馬家族產生的濃厚興趣。
于是,工作之余,結合《晉書》《三國志》《資治通鑒》等正史的記載,在百度和DS的幫助下,簡要整理了一下司馬家族主要人物的關系脈絡,推薦給喜歡的朋友。
司馬家族的歷史溯源
溯源起來,司馬家族最早可以追溯到司馬卬。
司馬卬本是戰國時期趙國的將軍,巨鹿之戰后隨項羽入關。
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后,分封了十八路諸侯,司馬卬被封為殷王,是河內司馬家族的始祖(河內是中國古代地區名,廣義泛指黃河中游北面的地區,約相當于今豫北地區)。
司馬卬的八世孫司馬鈞曾在東漢安帝時任征西將軍,軍事才能出眾,后來在獄中自殺。
司馬鈞的兒子是司馬量,曾經官至豫章太守;
司馬量的兒子是司馬儁,舉孝廉出身,曾經官至潁川太守;
司馬儁的兒子是司馬防,年輕時起家郡官,歷任洛陽令、京兆尹,多次贊揚曹操并舉薦他。
從司馬防開始,司馬家族進入了既輝煌騰達又折騰不已的時代。
初步掌權,從晉宣帝司馬懿開始
司馬防有八個兒子,個個都為朝廷所用。
兒子們的表字都有“達”字,所以并稱為“司馬八達”。
“八達”中的老二、仲達司馬懿,自幼聰明,博學洽聞。
曹操擔任丞相后,司馬懿從擔任文學掾開始,逐漸贏得了曹操的信任。
曹魏時期,司馬懿曾先后侍奉曹操(魏武帝)、曹丕(魏文帝)、曹叡(魏明帝)、曹芳(魏少帝),可謂四朝元老。
曹芳當皇帝時,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事變”,起兵政變并控制京都洛陽。
自此,曹魏的軍政權力落入司馬家族手中。
司馬懿善謀奇策,多次征伐有功,對屯田、水利等農耕經濟發展有重要貢獻。
他曾率軍擒斬孟達,并兩次成功抵御諸葛亮北伐,遠征平定遼東。
251年,司馬懿病逝,享年七十三歲,葬于首陽山,謚號文貞,后改為文宣。
次子司馬昭封晉王后,追謚司馬懿為宣王。
孫子司馬炎稱帝后,又追尊司馬懿為宣皇帝(晉宣帝),廟號高祖。
雄才大略的晉景帝司馬師
司馬懿的妻妾中,較為出名的有“一妻三妾”:
正妻張春華,生了司馬師、司馬昭、司馬干等兄弟,后被追封為宣穆皇后。
三妾中的伏夫人生了司馬亮、司馬伷等,張夫人生了司馬肜等,柏夫人生了司馬倫等。
司馬師是司馬懿的大兒子,為人沉著堅強,有雄才大略。
他與父親一起策劃了“高平陵政變”,誅殺曹魏權臣曹爽,并在司馬懿死后接管其軍政勢力,獨攬朝廷大權。
此后,司馬師廢除魏少帝曹芳,改立高貴鄉公曹髦為帝(死后被廢帝號,無謚號)。
四十八歲那年,司馬師平定毌丘儉、文欽之亂后,在回師途中病死。
西晉建立后,司馬師被追尊為景皇帝(晉景帝),廟號世宗。
司馬師自己沒有兒子,二弟司馬昭把自己的二兒子司馬攸過繼給他。
司馬攸后來被封為齊王,最終因兄弟司馬炎的猜忌抑郁而終。
路人皆知其心必異的晉文帝司馬昭
司馬昭是司馬懿的二兒子,與司馬師同父同母。
司馬師死后,司馬昭被曹髦拜為大將軍,專攬國政。
260年,曹髦慷慨陳詞:“司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吾不能坐受廢辱,今日當與卿等自出討之。”
他親率衛士、奴仆等數百人去攻打司馬昭,結果被司馬昭心腹手下所殺。
曹髦死后,司馬昭擁立常道鄉公曹奐為帝(魏元帝)。
263年,司馬昭派兵滅亡蜀漢,受封晉公;264年,進爵晉王。
司馬昭的妻妾中,王元姬生了兩個兒子:司馬炎和司馬兆,后被追封為文明皇后。
五十五歲時,司馬昭病逝,謚號文王,后被司馬炎追謚為文皇帝(晉文帝),廟號太祖。
完成統一大業的晉武帝司馬炎
264年,司馬炎被立為晉王世子,翌年司馬昭去世,他繼任為相國,襲封晉王。
266年,司馬炎逼迫魏元帝曹奐禪讓,自己當了皇帝,建立西晉,史稱晉武帝。
在祖輩、父輩開創的政治基礎上,司馬炎建立的晉朝渡江滅吳,完成了三國統一的歷史偉業。
290年,司馬炎在洛陽含章殿病逝,跟他爹司馬昭一樣,也只活了五十五歲,謚號武皇帝(晉武帝),廟號世祖。
“何不食肉糜”的晉惠帝司馬衷
司馬炎的妻妾中,正妻是武元皇后楊艷,她生了司馬衷和司馬柬等兒子,而司馬衷就是著名的“何不食肉糜”的創造者。
司馬衷生于259年,9歲被封為太子,13歲與賈南風結婚。
在司馬衷31歲即位皇帝后,賈南風由太子妃晉升為皇后。
然而,司馬衷是個近于白癡的低能兒,根本無法處理政務,由太傅楊駿輔政,也導致了楊駿專政。
后來,皇后賈南風發動政變,誅殺了楊駿。
由于賈南風的干政弄權,司馬衷在位期間,爆發了西晉皇族之間為爭奪中央政權而引發的內亂,前后歷時十六年,史稱“八王之亂”。
八王之亂:兄弟、叔侄、祖孫之間的一場混戰
所謂的“八王”,都是司馬家族的宗室子弟,核心人物包括:
汝南王司馬亮(晉宣帝司馬懿的第四子,晉景帝司馬師、晉文帝司馬昭的同母弟,晉武帝司馬炎的叔父);
趙王司馬倫(晉宣帝司馬懿的第九子,晉景帝司馬師、晉文帝司馬昭的異母弟);
楚王司馬瑋(晉武帝司馬炎的第五子,晉惠帝司馬衷的異母弟);
長沙王司馬乂(晉武帝司馬炎第六子,晉惠帝司馬衷、晉懷帝司馬熾的異母兄弟);
齊王司馬冏(晉文帝司馬昭的孫子,齊獻王司馬攸的兒子,晉武帝司馬炎的侄子);
成都王司馬穎(晉武帝司馬炎的第十六子,晉惠帝司馬衷、晉懷帝司馬熾的異母兄弟);
河間王司馬颙(司馬防的重孫,太原烈王司馬瑰的兒子);
東海王司馬越(司馬防的重孫,高密文獻王司馬泰的長子)。
“八王之亂”是中國歷史上最為嚴重的皇族內亂之一,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破壞,導致西晉亡國以及近三百年的動亂,使之后的中原北方進入十六國(五胡亂華)時期。
在“八王之亂”中,司馬衷作為皇帝,絲毫沒有威嚴,也沒有受到尊重,反而被諸王輾轉挾持,淪為傀儡,受盡凌辱,后來被東海王司馬越迎回洛陽。
司馬衷在四十八歲時去世,謚號惠,史稱晉惠帝。
未曾繼位就掛掉的皇太子司馬遹、黃太孫司馬尚
司馬衷的兒子司馬遹是由才人謝玖所生,自幼聰慧,頗有其先祖司馬懿的風格,但長大后不修德業,奢侈殘暴,與皇后賈南風不和。
司馬遹最初被封為廣陵王。司馬衷繼位后,司馬遹被立為太子,他的第三子司馬尚被立為皇太孫。
后來,司馬遹遭到賈南風的陷害,被廢為庶人,先后囚禁于金墉城和許昌宮。
300年,司馬遹再被其他人暗害,僅僅二十三歲,還來不及繼位就掛了。
兩年后,皇太孫司馬尚也掛了,謚號沖太孫。
賈南風倒臺后,朝廷下詔恢復司馬遹的太子名位,賜謚愍懷。
兄終弟及、結束八王之亂的晉懷帝司馬枳
由于皇太子司馬遹和皇太孫司馬尚先后掛掉,晉惠帝司馬衷立了司馬炎的另一個孫子司馬覃為皇太子。
后來,司馬覃遭東海王司馬越殺害,年僅十四歲。
這樣一來,當司馬衷于306年突然駕崩時,已經沒有了適合繼位的皇太子、皇太孫了。
此時,“八王之亂”還沒結束,朝政處于一片混亂中。
司馬衷的“皇太弟”司馬熾——司馬炎的第二十五子——來了個“兄終弟及”,順勢當了皇帝,史稱晉懷帝。
司馬熾登基后,在東海王司馬越的幫助下,一舉剿滅河間王司馬颙及其三個兒子, “八王之亂”由此結束。
漁翁得利還是誤入歧途?
在“八王之亂”爆發之初,司馬熾并未卷入其中,而是行事低調,愛好鉆研史籍,不太熱衷于交結賓客,受到人們的稱譽。
由于成都王司馬穎和河間王司馬颙之間的對立,盡管司馬熾本人并沒有權力野心,但還是漁翁得利,被司馬衷冊封為皇太弟,由此也卷入了“八王之亂”。
登基之后第二年(307年),司馬熾改元永嘉,由東海王司馬越為太傅輔政,政局也被其把持。
在此期間,匈奴等少數民族開始建立獨立的政權,其中的劉淵已自稱漢帝(史稱趙漢),晉朝內部的權力斗爭也日漸嚴重。
311年正月,司馬熾密詔茍晞討伐司馬越,并導致其于三月病逝。
六月,劉淵之子劉聰的軍隊攻入洛陽,司馬熾在逃往長安的途中被俘,太子司馬詮被殺,史稱“永嘉之亂”。
313年,司馬熾被劉聰用毒酒毒死,終年三十歲。
亂世悲情的西晉末代皇帝司馬鄴
司馬鄴是晉武帝司馬炎的孫子,吳敬王司馬晏的兒子,晉懷帝司馬熾的侄子。
在“永嘉之亂”時,司馬熾被匈奴人劉聰俘虜后,司馬鄴得到大臣擁戴,成為皇太子,秉承皇帝旨意臨時行使權力。
得知司馬熾遇害的消息后,司馬鄴在長安即位皇帝,年號建興,史稱晉愍帝。
司馬鄴即位時,天下已分崩離析,雍州以東的百姓多數饑餓乏困,相互變賣兒女,奔走逃亡流離遷移的多不勝數。
長安城中不滿百戶人家,房屋坍塌,荊棘成林。
朝廷連車馬的服飾都沒有,只能把官銜寫在桑木板上作標志。
皇室和世族們已從京師洛陽紛紛遷至江南,西晉的中原王朝已名存實亡。
316年,漢趙的劉曜率軍圍攻長安,長安城內城外斷絕聯系,發生嚴重饑荒,出現人吃人的情況,城中一大半人餓死。
面對這種情況,司馬鄴覺得自己應該為社稷而死,但將士和百姓不該遭受屠戮,于是命人發書向漢趙投降。
司馬鄴投降時,由侍中向劉曜送上降書,自己乘坐羊車,脫去上衣,口銜玉璧,侍從抬著棺材,出城投降。君臣一路哭泣呼號,攀援車駕,不勝悲哀。
此后,司馬鄴被送往平陽過流亡生活,受到漢趙皇帝劉聰的百般羞辱:
劉聰登殿時,司馬鄴必須在他面前叩頭跪拜;
外出打獵時,劉聰命令司馬鄴穿戎服,執戟矛,在前面開路;
宴會時,劉聰讓司馬鄴行酒令,洗酒杯,上廁所時又讓他拿馬桶蓋。
318年,司馬鄴還是被劉聰殺害,年僅十八歲。
至此,西晉正式滅亡。
(待續)
(曉崇原創,部分內容參考百度及DS。圖片由豆包AI創作。2025年04月于廣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